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2 道试题
1 . 所谓的土断,就是东晋与南朝时期,以土作为断定户籍的依据,使之著籍,取消侨置郡县原来临时的白籍,改由居住地编制统一的黄籍,调整了地方行政机构。土断共进行10次。这一制度(     
A.体现了民族大融合趋势B.遭到了士族大地主的反对
C.破坏了社会基层治理D.严重歧视和压迫北方民族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德国自1835年建成第一列蒸汽火车以来,铁路大都是由私人建造和运营的,1873年德帝国国家铁路局成立,开始了德国铁路国有化的进程,各州强烈反对交出他们的铁路,不愿意为帝国的利益而放弃自己的一部分主权。德国的铁路政策(     
A.是德国专制主义残余的产物B.迎合了世界工业化的发展潮流
C.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表现D.顺应了国家统一后的建设趋势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1952年,法国学者提到:“我们常说有两个对抗世界,却常常忘记还有一个第三世界。这两个世界感兴趣的是如何征服第三世界。”据此可知(       
A.美苏企图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B.霸权主义严重威胁世界和平
C.新兴国家已登上国际政治舞台D.世界多极化趋势已初露端倪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胡旋舞,是隋唐时期最为盛行的一种民族舞蹈、是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舞蹈融会了中亚等乐舞而形成的。下图为敦煌莫高窟壁画的唐代《胡旋舞》(现代摹本局部),该图(     
A.印证了各民族间互相交融趋势B.体现出东西方文化融会贯通之美
C.彰显了大唐壮阔欢腾盛世景象D.反映出隋唐石窟文化领先于世界
2023-01-12更新 | 406次组卷 | 7卷引用:湖南省邵阳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考古研究发现,汉唐墓葬根据墓主身份的不同,其形制表现出极为明显的等级差别;而到了宋朝,未获得诏葬的高品官和中低品官的墓葬中则出现了与庶民墓相仿的“从俗而葬”现象。这表明宋朝(     
A.社会生活呈现世俗化趋势B.封建伦理观念已受到冲击
C.市民阶层的地位获得提升D.国家对社会控制相对松弛
6 . 下表为五四运动后创办的具有代表性的进步刊物。据此可知,五四运动后(     
刊名主持刊行年月出版地点宗旨(倾向)
《星期评论》戴季陶等1919.6.8上海研究和介绍社会主义
《少年中国》王光祈1919.7.1北京社会主义
《湘江评论》毛泽东1919.7.14长沙宣传新思想
《建设》孙中山1919.8上海研究革命理论和建设新中国方案
A.走社会主义道路成为共识B.革命刊物成为报刊业的主流
C.上海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D.出现探寻救国新道路的趋势
2023-02-26更新 | 516次组卷 | 12卷引用:湖南省岳阳市2023届高三四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宋孝宗在位27年,先后出任宰相的有17人,参知政事更是达到34人之多;同时,孝宗还恢复了宋代立国以来“异论相搅”的祖宗家法,提倡宰臣之间存有不同的政见;另外,还重用他当皇帝之前的部属们制约宰臣,孝宗这些做法有利于(     
A.保障国家决策正确B.强化中央集权趋势
C.把控朝廷中枢权力D.提高国家行政效率
2023-01-19更新 | 405次组卷 | 6卷引用:黄金卷06(16+3模式)-【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模拟卷(湖南专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2003年5月《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报道说,人口生态学家威廉·萨瑟兰对6809种人类语言的濒危程度进行统计后发现:“根据人口规模和下降趋势来看人类语言的濒危程度比鸟或哺乳动物要大得多。”下列选项中,有助于改变这一状况的是(       
A.《濒危世界遗产名录》B.《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
C.《世界遗产公约》D.《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2023-05-21更新 | 639次组卷 | 10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3届高三考前保温卷历史试题(一)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如表为宋代至明清官员退休的相关规定。这些规定(        
朝代内容
宋代仁宗“时议者谓士大夫言,七十当致仕,其不知止者,请令有司按籍举行之”,并要监察部门勘察官吏实际年龄,对已超龄者采取强制退休。
明代“文武官六十以上者,听致仕,给以诰敕”,对“老疾不能任事者以及软弱无能的官吏,则随时勒令致仕”。
清代“乾隆二十二年,定部、院属官五十五岁以上,堂官详加甄别”,在年龄规定上有下降趋势。
A.反映了君主专制不断加强B.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C.规范了各级官员行政工作D.促进了官僚机构的调整
2023-05-19更新 | 237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南省邵阳市第二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高考全真模拟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均粮食占有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粮食安全的水平,通过对诸多学者关于历史上粮食亩产量、耕地面积的垦殖状况和人口的增长的研究成果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和耕地面积的扩大,从春秋战国社会粮食总产量的205.39亿万斤,到明清以后的2千~3千亿万斤,可谓一路攀升,粮食总产量的增加,既满足了人口不断增殖的需要,也反映了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的事实。从理论上讲,中国古代的粮食问题不应该存在太大问题,但另一个事实是,中国古代社会灾荒频生,粮食危机时刻存在,正如吴慧先生所言:“历史的事实是,一方面人们并非年年在饿肚子,吃饭问题并非始终没有解决(在盛世),另一方面人们的日子很难老是过得好,吃饭问题在搞饭吃的劳动人民身上却不断发生。”而一位研究中国历史的欧洲学者惊讶地发现,拥有5000年文明的中国,竟是一个“饥荒国度”,尤其是处于社会底层的人群,在历史上经常性处于饥饿的边缘,一旦面临天灾人祸,轻则人民流离他乡,饿殍遍野,重则人相啖食。

——摘编自吴宾、党晓虹《论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材料二   纵观近30年的城镇化进程可以发现,我国经历了从传统型城镇化向新型城镇化的转变。传统型城镇化直接对耕地面积和劳动力这两个农业生产基本要素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对粮食安全形成双重压力。国家发改委等部委于联合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中,要求地方政府制定城镇化相关政策的过程中,必须严格落实国家土地政策和法规,坚守耕地红线。随着近几年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劳动力呈现大量向城镇转移的趋势,造成农村劳动力的相对短缺。农业机械化能够有效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足问题,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并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分工分业,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

——摘编自谢佩军<粮食安全影响因素分析》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粮食安全问题”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3-05-15更新 | 15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娄底市2023届高三5月仿真模拟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