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生天地之间,所以异于禽兽者,谓其知有礼义也。所谓礼义者,无他,只是孝于父母,友于兄弟而已。若于父母则不孝,于兄弟则不友,是亦禽兽而已矣。李三为人之弟而悖其兄,为人之子而悖其母,揆之于法,其罪何可胜诛。但当职务以教化为先,刑罚为后,且原李三之心,亦特因财利之末,起纷争之端。小人见利而不见义,此亦其常态耳。恕其既往之愆,开其自新之路,他时心平气定,则天理未必不还,母子兄弟,未必不复如初也。特免断一次。本厢押李三归家,拜谢外婆与母及李三十二夫妇,仍仰邻里相与劝和。若将来仍旧不悛者,却当照条施行。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名公书判清明集》

(1)根据材料,分析该案中李三被判“免断一次”而“押归家”的原因。
(2)概括材料中该案件处理体现出的当时社会治理的特点。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伴随着传统社会经济结构的解体,中国开始由农本社会向现代工商社会转变。而传统司法不仅无法调适这种变化,其弊端还受到广泛的抨击。如何启、胡翼南就尖锐地指出:“今者中国之律例,其有平乎?无也!罪案未定,遽用刑成,何平之有?供证无罪,辄罹笞杖,何平之有?毙于杖下,意气杀人,何平之有?瘐死狱中,有告无诉,何平之有?有凌迟枭首,死外行凶,何平之有?”就连晚清的封疆大吏刘坤一、张之洞也在江楚会奏变法第二折中毫不犹豫地指出:“滥刑株累之酷,囹圄凌虐之弊,往往而有,虽有良吏,不过随时消息,终不能尽挽颓风。”

——摘编自吴永明《创制与革新:清末司法变革论析》

材料二   民国时期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已经被“救亡图存”“保国保种”等理念所笼平。作为一个后发国家和半殖民地国家,社会逐渐远离中国传统司法经验,在破除旧弊的时代里,社会精英抛弃了传统司法的精华,汲汲于从西方的经验中择优良者借鉴使用。而近代司法变革的过程正是社会转型时期制度选择之中茫然与迷失的重要体现。司法的正常运转需要借助诸多内外环境的支持,在国家独立都难以保证的情况之下,司法独立和司法自身的价值很难被人认识到。国民政府先后数次的司法改革并没有带来预期稳定的法治秩序,反而因加速了旧秩序的灭亡而导致社会秩序的崩溃。

——摘编自江国华、李福林《迷思中的司法与社会:民国时期司法的社会本位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社会抨击传统司法所反映的实质,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司法改革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当今中国司法建设的看法。
3 . 大一统不仅是一种思想传统,也是一种制度形态。思想的大一统,最终仍要通过制度层面的大一统得以呈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夏商周,史称三代,三代期间均有一统雄心,但只有周立之后,广为封建,才在政治上,并由政治而文化上实现了最初的大一统。这种一统之势,在社会管理方面形成以王室为中心、为正统的政治权力体系;在民族关系上,形成了以华夏为主体,融合各族群的统一民族形态;在地域上,基本统一了宜耕地带,形成以华夏地区,也就是中原地区为主体,延及广大农耕地区疆域,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农耕文明;在文化上,以华夏地域为主体的中原文化成为其文明的主要形态,并融合了周边地带的有益元素,形成了容纳多样文化而又以中原文化为正统的文明。

——杜学文《大一统的形成与治理体系的完善——从华夏文明到中华文明》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古典大一统模式的基础上,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结合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创造性地发展出了新大一统模式。在这一模式的指引下,现代中国实现了有效治理和科学发展。其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立并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民主。其二,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立足于中国的“土壤”,创造了新型政党制度,是从古代专制社会到现代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其后,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最终得以建立和发展。具体而言,更多地指向两个层面:一是在民族问题上,二是在统一问题上,即族群统一与疆域统一。这也正是大一统在社会主义中国最为明显的制度化表达。

——摘编自韩向臣、李龙《政治制度与政治文明:现代中国的新大一统模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分封制对西周“大一统”的促进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现代中国新大一统模式的特点,并指出其制度内涵。
(3)结合上述材料,就中国的制度建设与“大一统”模式之间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后,美苏的科技竞争非常激烈。20世纪50 年代,美国开发了第一台商用计算机UNIVAC-I,苏联则开发了 BESM(大型电子计算机)。之后,双方都开始投入大量的研发资源。在计算机网络方面,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开发了 ARPANET 项目,这是互联网发展的先驱之一,奠定了现代互联网的基础。苏联在这方面落后于美国,直到1989年才建成了自己的互联网。在通信技术方面,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成功发射了第一颗通信卫星,之后又不断推进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苏联在这方面也有所发展,但远不及美国。在网络安全技术方面,美国同样占据了领先地位。

——摘编自卫林《美苏争夺科技领先地位》等

材料二 20世纪八十年代,美国、西欧、日本等先后提出了发展高技术的国家战略计划。对此,国防科工委召开专家座谈会并达成共识:认为按照我国的经济实力,在发展国防高技术方面,在规模上无法和美苏相比。……要以有限的目标,突出重点,进行高技术跟踪,所取得的成果还要有带动一片的作用。在此基础上,1986 年3 月,王大珩等科学家向国家提出要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中国高技术的建议。经过邓小平批示,国务院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要》。1986——2005 年期间,国家累计投入863 计划330 亿元,超过15 万名的科研人员,300 余所大专院校等参与了其研究开发工作。

——摘编自王大珩《从导弹轨道跟踪与测量到“863 计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美苏科技竞争的特点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863 计划”提出的背景及特点。
2024-03-28更新 | 257次组卷 | 6卷引用:江西省2024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适应性考试(四)历史试题
5 . 【资本积累与工业化进程】

材料一   英美等西方国家工业化起步需要的资本原始积累往往伴随着殖民地扩张、奴隶贸易以及不平等交换,在完成工业化起步的同时,往往造成了大量的失地农民和无业工人,引发社会动荡和经济危机。二战后,日本工业生产不足30年代的一半,贸易发展停滞不前,通货膨胀盛行,经济秩序混乱……1948年,美国国会成立了1.5亿美元的“自然纤维周转资金”,资助日本发展纺织业生产;通过“美元对等资金”向日本贷款8.6亿美元;1954——1955年提供了2.16亿美元的贷款;1958年通过世界银行向日本提供了2.5亿美元贷款……此外,美国私人资本也大量涌入日本,成为日本工业化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土地改革的完成,保证了农村经济剩余不被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占有,保证了农村剩余最大限度留在国内,为国家将农村经济剩余集中起来进行国家工业化建设做了准备,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起点。

——摘编自何二龙、孙蚌珠《土地、城乡关系及中国式工业化》

材料二

年份

第一产业产值(亿元)

第一产业占比(%)

第二产业产值(亿元)

第二产业占比(%)

第一产业就人口占比(%)

人口城镇化率(%)

1952

346.0

51.0

141.8

20.9

83.5

12.46

1957

433.9

40.6

317.0

29.6

81.2

15.39

1977

950.6

29.5

1509.1

46.9

74.5

17.55

1987

3233.0

26.8

5251.6

43.6

60.0

25.32

1997

14441.9

18.3

37543.0

47.5

49.9

31.91

2007

28627.0

11.1

124799.0

48.5

40.8

45.89

2017

65467.6

7.9

334622.6

40.5

27.0

58.52

——摘编自任保平、张星星《新中国70年工业化发展进程的演进及其未来趋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化资本积累的英美模式、日本模式和中国模式的特点,并分析中国模式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工业化进程。
2024-04-04更新 | 147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广丰中学2024届高三3月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了贯彻布雷顿森林体系,会议决定创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参加该组织的成员国的货币均可按照与美元的汇率与其贸易伙伴自由交换,在必要时它有权要求这些国家改变其经济和贸易政策。世界银行即国际开发银行,作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附属机构,从事发放长期贷款的任务,以促进私人投资和国际贸易的增长。这一次,不仅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美国还在人事和资金上控制了这两个机构,它投入了世界银行91亿美元总资本中的31.75亿,并拥有该基金组织1/3的表决权。

——摘编自何顺果《美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侵略印度支那战争的不断扩大,美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也进一步恶化。1967年年底,外国人手中随时可以兑换黄金的美元存款已达330多亿美元,而美国的黄金储备只有120亿美元。这使得国际上持有美元的人更加惊惶不安。在这种情况下,19683月,爆发了第二次美元危机。……19715月,又发生了美元的第三次危机。尼克松政府对此的反应是,宣布美元不再能兑换黄金。

——摘编自王斯德、钱洪主编《世界当代史(1945—1991)》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特点,并简析该体系形成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结局并说明原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40年,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这次革命是封建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矛盾激化、社会各阶级和阶层之间权力和利益冲突的结果,最终以资产阶级的妥协、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而告终。由于革命的不彻底性,英国资产阶级的法律制度不是在彻底推翻封建法律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是在继承和改造原有的封建法律制度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

英国资产阶级法律一方面继承了封建法的形式和诉讼程序,保留了财产法、契约法、侵权行为法的结构体系;沿用封建法中的一些具体诉讼制度和司法原则,如陪审制度巡回审判制度、遵循先例制度等。另一方面对封建法律体系也进行了许多改造,大批法官和法学家在总结16世纪以前法律的基础上,对部分法律原理和原则重新作出解释,使之逐步适合资产阶级经济关系的发展,并撰写了大量普通法著作和案例汇编。

1689年的《权利法案》规定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得颁布法律或废止法律,不得在和平时期征集或维持常备军,不得对臣民使用酷刑,不得对臣民征收超额的捐税和罚款,不得设立宗教法院和特别法院,议员在议会中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臣民享有包括不受法律追究地向国王请愿、自由选举议员等一系列权利。1701年的《王位继承法》进一步规定,一切法律非经议会通过、国王批准均属无效。

——摘编自何勤华等主编《西方法律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资产阶级法律制度建立和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颁布《权利法案》《王位继承法》的意义。
2024-01-26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吉安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初,中国留学生开始接触到西方新兴的城市规划思想,在国内他们积极宣传欧美的市政改革和城市规划的理论与经验,呼吁以“分散主义”为原则进行田园城市建设;模仿西方对城市进行功能分区,建立独立的住宅区;对城市私人房屋规划从位置、高度、材料等方面加以限制;关注城市的社会功能,主张发展公共娱乐功能空间;建立完备的城市规划法。但是,由于当时的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不安,统治者即便有心却也无力去实现这些乌托邦式的构想,城市底层人民的居住面貌并未发生实质性改变。

——摘编自何刚《民国时期中国新型市政学者的城市规划思想研究》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经济建设上学习苏联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受工业化大生产与集体主义思潮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我国借鉴了以邻里单位理论,发展起“单位大院式”的住宅小区模式,住宅作为基本物资按计划分配,一般企事业单位、机关都有自己的居住区,居住区内配有浴室、食堂、小卖部等基础设施。这一时期住宅建筑层数低而密度高,同一居住区内建筑样式单一、按行或列排列。这样的居住空间模式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一个中间阶段,同时也与集体主义思潮下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

——摘编自吴冬蕾《略论中国近现代城市居住空间模式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新型城市规划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城市住宅的新变化,并简要评价这一新变化。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自建国不久,吸取隋武力统一未果的教训,在贵州“招抚”各少数民族首领内附,谢氏、赵氏、宋氏等大姓纷纷率土内附。在此基础上,对归附各族地区逐步形成了体制比於内地,由中央派流官治理的经制州;仍由当地土酋担任州县长吏,按原有风俗统治的羁縻州;及与中央王朝保持松散臣属贡纳关系的藩国,一共三个政治圈层的行政建置体系。初唐、盛唐时期,经制州范围不断扩大,中唐以后则渐次缩小,不得不将一些原经制州改为羁縻州。

——摘编自何仁仲主编《贵州通史》

材料二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一方面削弱甚至废革土司,增加赋税收入,同时将尚未纳入建制的地方设官管理,扩大流官统治;另一方面开辟苗疆,开通贵州—湖南、贵州—广东的通路,雍正王朝在贵州境内大规模改土归流。到乾隆初年,贵州全省面积17万多平方公里,比明朝时期增加了5.7万平方公里,扩大了约1/3,南迁移民相当一部分来到贵州山区,开垦出了大量耕地,贵州的汉族人口在数量上开始逐渐超过了其他民族人口。

——摘编自王纪鹏《明清时期政府对贵州改土归流策略论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在贵州地区统治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代在贵州大规模实施改土归流的原因,并说明其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代武将诗句中经常出现“龙虎”“宝剑”“血”等军事意象,常连用“长驱”“直捣”“风霆”“断弦离柱”“铁骑”等气势雄壮的词语以彰显其豪情壮志,以此表达武将“恢复山河日,捐躯分亦甘”的殷切心情。如《满江红·怒发冲冠》既写了岳飞“仇”的情感,又抒发了其“报国”的决心,还有今昔对比下“山僧不识”的英雄失意,其中不乏文采斐然之语。武将创作的诗句当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歌咏风月闲情,甚至阐发义理、抒情表达委婉曲折如文人自作的作品,如生值“中兴”之际的刘锜写道,“西风萦破梦,落日乱残蝉。岁月俄如此,功名岂偶然”。

——摘编自何潇《宋代武将作者诗词创作倾向》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武将诗词创作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武将诗词创作特色形成的时代背景。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