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昔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教民农桑,以币帛为本。上智先觉变通之,乃掘铜山,俯视仰观,铸而为钱。使内方象地,外圆象天。大矣哉!”对材料解读有误的是(       
A.丝织品充当过一般等价物B.称赞货币的诞生是伟大的事
C.铸铜为钱是智慧的产物D.称赞货币的统一是伟大的事
2 . 【救国与救人】

材料一   “国民性”,亦可作“民族性”,是由日语引入的名词,意为一国或一民族的全体成员所共同具有的心态文化特征。晚清以来的思想家多借用它来指喻中华民族在特殊的社会经济条件和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思想、情感、意志特征的总和。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与西方民族接触、对抗过程中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与屈辱,痛苦地启发了中国思想家渐次深入地从民族思想、心理这一最隐秘的层面上去寻找落后、挨打的根本原因。

——冯天瑜《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   辛亥革命时期和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改造国民性的思想

项目辛亥革命时期新文化运动时期
侧重点“今日欲挡列强之民族帝国主义,惟有我行我民族主义之一策”。“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陈独秀说:“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名与个人主义相冲突,实以巩固个人利益为本因也。”
内容“国民者,以国为民之公产公物也”。“知有公德,而新道德出焉矣,而新民出焉矣”。“自由云者,团体之自由,非个人之自由也。”“社会国家没有自由独立的人格,就如同酒里少了酒曲,面包里少了酵,人身上少了脑筋,那种社会国家决没有改良进步的希望。”“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

——摘编自汤奇学陈宝云《救国与救人——辛亥革命时期与新文化运动时期改造国民性思想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性”改造思潮的实质,并分析其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个时期“国民性”改造思想的不同点。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治平至百余年,可谓久矣。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视六十年以前增十倍焉,视百年、百数十年以前不啻增二十倍焉……然亦(田与屋)不过增一倍而止矣,或增三倍五倍而止矣,是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也。……曰:天地有法乎? 曰:水旱疾疫,即天地调剂之法也。然民之道水旱疾疫而不幸者,不过十之一二矣。曰:君、相有法乎? 曰:使野无闲田,民无剩力,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赋税之繁重者,酌今昔而减之,禁其浮靡,抑其兼并,遇有水旱疾疫,则开仓廪,悉府库以赈之,如是而已,是亦君、相调剂之法也。

要之,治平之久,天地不能不生人,而天地之所以养人者,原不过此数也;治平之久,君、相亦不能使人不生,而君、相之所以为民计者,亦不过前此数法也。此吾所以为治平之民虑也。

——引自(清朝乾嘉时期)洪亮吉《治平篇》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简要评价洪亮吉“治平”之策的建议。
2024-03-09更新 | 108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北省2024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等级性考试模拟(四)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记载:“遂赋晋国一鼓铁以铸刑鼎,著范宣子所为刑书焉。仲尼曰:‘晋其亡乎!失其度矣……’”据此可知(     
A.晋国刑书是中国最早成文法B.晋国已礼崩乐坏社会秩序不稳
C.刊布刑书成为历史发展趋势D.法家和儒家国家治理主张不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