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73 道试题
2023·江苏·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3年苏共中央九月全会后,赫鲁晓夫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发展个人副业的措施,主要包括:先降低庄员、职工向国家义务交售的定额,最后废除针对个人副业的义务交售制度。使个人副业的税率降低80%,等等。有人称之为一种使私人生产受益的“新经济政策”。1958年,苏联农业丰收。在苏共中央十二月全会上,赫鲁晓夫指出:苏联“在短期内克服了农业生产的落后状态”。“在经济方面最强大的集体农庄目前就已经能够满足集体农庄庄员个人对马铃薯、蔬菜,甚至是牛奶的需要。个人副业“将逐渐失去它的意义”。此后,逐步禁止城市公民个人饲养牲畜。

——摘编自陆南泉《苏联经济发展史简论与启示》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各级供销合作社大力宣传并帮助社队逐步组织起各项副业生产。江苏淮安农村供销合作社为配合农村的合作化高潮,从南通等地引进优食兔种,发放各地饲养;洪泽县成为江苏省长毛兔的基地县。就水果生产来说,广东省采取发放预购定金的办法解决农户生产资金短缺的困难。从1951年开始即组织农业技术队伍深入产区举办现场水果防治病虫害等技术训练班。1956-1958年,除每年安排水果生产专项化肥1万吨以外,省供销社还临时增拨化肥1580吨。各农村基层社一般设有综合收购门市部,除在门市部坐店收购外,还采取开物资交流会约时定点摆货摊、走村串寨、送货下乡、送货上门和利用代购代销员等方式进行收购,解决农副产品滞销问题。

——摘编自李攀《新中国农村供销合作社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初期苏联改革个人副业管理制度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述20世纪50年代我国供销合作社扶持农村副业生产的举措,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历史作用。
2 . 1934年9月,法、英、意、波、捷、中等30个国联成员国联名致电苏联政府,“邀请苏联参加国联并实行宝贵的合作”。随后国联全体大会以38票赞成、3票反对、7票弃权的结果同意苏联加入并担任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苏联加入国联的背景是(     
A.西方意识形态观念的淡化B.国际法西斯主义的威胁
C.应对世界经济危机的要求D.《慕尼黑协定》的签订
2023-11-02更新 | 265次组卷 | 6卷引用:纲要下第七单元测试卷B卷
3 . 英国小说家哈代于1880年完成的小说《号手长》以1796年—1805年拿破仑可能进攻英国本土为背景。书中,英国民众心态是“当国家召唤时,人们必须服从,否则他就不是男子汉”,当听说国王想单枪匹马参战时,人们的反应是“多么勇敢的国王”。由此可以看出,拿破仑战争对欧洲的影响是(       
A.废除封建贵族特权,传播启蒙思想
B.客观上推动民族意识与民族身份感增强
C.引发被征服地区人们强烈不满,强化反抗意识
D.使民主、自由、法治等逐渐成为欧洲普遍诉求

4 . 南朝文风讲究声律词藻,北朝文风质朴、宜于实用。北魏中期后,南方文学逐渐在北方传播。北齐、北周时,北方作家多以南方作家为楷模,出现了以南方文学为主流的现象。这一现象可用于证明(     

A.南北民族交融的情形B.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C.国家统一趋势的加强D.经济重心南移基本完成
2023-05-23更新 | 127次组卷 | 3卷引用:选必3第三单元测试卷A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一统”是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它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密不可分。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尚书》多次提到大一统的思想体系,使“大一统”思想出现时间追溯至尧舜禹时期。从尧舜禹经三代再到秦汉,先后产生了三种背景指向的“大一统”观念:即与尧舜禹时代族邦联盟机制相适应的带有联盟一体色彩的“天下一统”观念;与夏商西周“复合制王朝国家”相适应的大一统观念;与秦汉以后郡县制机制下的中央集权的帝制国家形态相适应的大一统思想观念。在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思想观念对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一直发挥着深远而积极的影响,大一统的思想观念已构成中华传统文化中基因性的要素之一。

——摘编自王震中《论源远流长的“大一统”思想观念》

材料二   1271年,忽必烈“法《春秋》之正始,体大《易》之乾元”,定国号为“元”,“见天下一家之义”。在对宋战争中,忽必烈反复强调赢得江南民心的重要性,占领临安之初,元廷就宣布继承江南的政治传统,不许毁坏南方名胜古迹,颁布诏令要求“农者就来,商者就涂,士庶缁黄,各安已业”,并派程钜夫到江南搜访隐逸、礼聘贤才,赵孟頫、叶李等相继北往出仕,大都城内活跃的一些南方学者也多任职于集贤院、翰林院、国史馆等元朝中央文化机构,为南北文化交流作出贡献。在边疆地区,元廷一方面在西藏设置宣政院,在西南、岭南等边疆地区设宣慰司;一方面大力推行文教,至元十一年(1274年),于云南中庆路(今昆明)建孔庙,经过长期儒学教育,民众“兴于礼让而修其孝弟忠信,由是诵行夫子之言行”。

——摘编自陈彩云《元朝强化了中华民族一体格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至秦汉时期“大一统”思想发展的特点并分析促进其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大一统”思想对元朝政治实践的影响。
6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京剧的起源可追溯到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帝八十寿辰后许多徽班相继进京,其中三庆、四喜、春台、和春被称为“四大徽班”。它们立足北京进行创作,历经数十年的演变和发展、最终成了京剧。中国京剧的表演形式独具特色,集唱、念、做、打于一体,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自1919年梅兰芳首次率剧团赴日本演出起,中国京剧在海外的传播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京剧的对外交流主要是由文化部和外交部组织的。全球化背景下,文化演艺产业与世界文化市场紧密结合,中国京剧在海外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票房收入低、演出需要政府补贴是京剧海外传播面临的主要挑战。

——摘编自李四清等《中国京剧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翻译与传播京剧跨文化交流的对策研究》

材料二   1935年,梅兰芳访问苏联后,欧洲戏剧界悄然发生了变化。苏联《文学报》载文称:“梅氏不仅为近代中国戏剧之宝.且宜(被认定)为中国整个戏剧艺术史之骄子……梅氏表演能令人重都(睹)辛亥革命时境物,而其伟大与重要乃在其能令中国戏剧成为世界的现象也。夫以梅氏之身,能使中国戏剧打破国界,深入欧美观众心目,实为历史上空前之举。同时,外人观之,绝不类难于领略之外国戏,却为伟大艺术之表演!”从那时开始,一股持续向“东”看的热流绵延至今,西方戏剧家不断探索如何吸取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精髓,以此来创建拯救西方戏剧的新的表演理论。西方戏剧家对西方传统戏剧观念的批判和背离.尤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话剧的不满,与当年梅兰芳在苏联舞台上所传递出的中国戏曲艺术的审美精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摘编自邹元江、林萃青《关于梅兰芳表演美学的讨论——“梅兰芳表演艺术对当代世界戏剧进程的影响”论坛纪要》


(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以来中国京剧艺术对外传播的优势和不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梅兰芳苏联之行的意义。
(3)试举出另例中国的文化遗产,并说明其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价值。
2022-12-05更新 | 80次组卷 | 5卷引用:选必三第六单元单元达标检测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化传统是一个国家与其他民族国家区别开来的最基本特征。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文化,不同文明在文化上的相互借鉴是历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世界文化多样性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景象,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与杂交成为当今世界文化的基本内容。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尽管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受到过“强势”文化试图以自己为标准改造“弱势”文化的挑战,但任何将自己的文化定于一尊的做法都与世界文化发展的大势相悖,必将受到抵制。此外,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人类社会具有更多的共同价值观,但这丝毫不意味着民族文化特性的消失。世界文化多样性对人类社会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面临一些困境与挑战。

——摘编自王晓德《试论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本质及其发展趋势》、周文华《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形成、意义及困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就材料整体或部分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须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言之成理)
8 . 宗教改革是欧洲历史上一次重大事件,其对欧洲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我们发现,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路德的宗教改革的作用将有以下可能:

(1)纯粹神学意义上的,也就是说这种变化仅停留在宗教和精神的领域上。

(2)包括一种社会改革的内容,它将影响人们现实的生活方式,并且将会在欧洲的历史发展中留下鲜明印记。

(3)在 制度和结构的层面上进行改革,它将同德国社会的近代化相联系,成为欧洲近代社会改革的巨大推动力。

——摘编自朱孝远《宗教改革与德国近代化道路》

评述材料中的观点(任意种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9 . 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各地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不断扩大,统一的世界市场逐渐形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扩大了交往,从而使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的发展有了巨大的高涨……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首先是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规模愈来愈大地扩大为世界市场——所有这一切产生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二:19世纪中叶,世界各个地区都已卷入到资本主义的商品关系之中……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及它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垄断地位,意味着已经形成了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三: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它们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一批新工业国家的兴起,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英国消费它们的原料,同时供给它们必需的工业品。1913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5%,美国11%,德国13%,法国8%,俄国4%。从1870年至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说明工业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1)据材料一,指出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重大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叶以英国为中心的统一的世界市场日益形成的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初世界贸易发展的基本特点。
10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口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701年英格兰和威尔士两座城市的人口为582.6万,1851年达2087.9万。1701年,北部和西北部在总人口中占43.5%,伦敦和南部占56.5%,1831年,北都和西北部49.9%,伦敦和南部50.1%。就人口的流向看,1696.英国农村人口约占总人数的34,而到1831年时,全国从事农业人数还不到全国总户数的30%。

——摘编自黄光耀《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口发展的特点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材料二   1642年英国成年男子的识字率仅为三分之一、到了1840年时,达到了三分之二、妇女的识字率也达到50%。同时,国家开始干预和兴办教育,19世纪30年代开始,出现了新大学运动,很多实用学科进入大学课堂,为社会培养了众多科技人才。

——摘编自马建康《工业革命对英国国民教育发展的影响)等


(1)根据材料一、归纳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口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晚期英国国民教育快速发展的原因。
(3)列举工业革命时期的交通工具发明,并指出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人类进入什么时代?
2024-01-10更新 | 62次组卷 | 3卷引用:选必2第二单元测试卷B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