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五四期刊与社会思潮]

材料一   以五四运动为中心的前后时期(1915—1923年),大量期刊涌现。下图是五四时期期刊创办情况:

——摘编自杜波《五四时期期刊研究》

材料二   创办于1915年的《新青年》《科学》及1917年的《太平洋》,代表了当时思想界的动态。文化类期刊有《湘江评论》《浙江新潮》等新文化期刊,《国故》《学衡》等保守主义文化期刊,《侦探世界》等通俗文学期刊,《小说月报》《创造》等新文学期刊。《科学》以传播世界最新科学知识为职志,主张科学救国,同类期刊有《电界》《心理》等。《太平洋》主要刊发政论文章,主张政治革新。政府及政党亦办期刊,如中共刊物《共产党》《劳动界》,国民党刊物《建设》等。

——摘编自《五四时期期刊介绍》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五四时期期刊的整体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五四时期期刊蓬勃发展的背景。
2024-06-15更新 | 254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湖北高考历史真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数学历史悠久,周代“六艺”中就有“数”的内容,历代天象观测、历法编定等均须依靠数学知识。汉代的《九章算术》通过具体问题的应用运算,在分数、开方、线性方程组、勾股等多方面领先世界。魏晋的刘徽、南朝的祖冲之及其子祖暄,都是世界级数学家。隋唐置算学,与太学并立,将前代的十部数学专著作为讲习内容。宋元时出现了以秦九韶、朱世杰等为代表的杰出数学家,明清时期,官方数学教育衰落,西学传入,中国传统数学受到冲击。

——摘编自(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等

材料二   洋务运动时期,奕䜣等人认为西方科学技术“无一不自天文算学中来”,清廷遂于京师同文馆增设天文算学馆。清末兴办新式学堂,在各级学堂开设数学课程。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中小学数学教学水平已“与欧美日本并驾齐驱”,大学纷纷成立数学系。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合大学拥有一批年轻的著名数学教授,如华罗庚、陈省身等。1940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设立自然科学院,开设微积分、微分方程等数学课程,培养专门人才。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的作用愈益突出,中国科学院设立数理化学部,推动了科学事业的发展。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近代以来数学受到重视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中国数学发展的历史启示。
7日内更新 | 26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高考全国甲卷历史真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3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11年3月,摩洛哥非斯地区爆发了反对法国殖民统治的起义,法国派兵镇压。德国出面干涉,7月1日派军舰到摩洛哥阿加迪尔港,引发阿加迪尔危机。由于担心德国获得摩洛哥沿岸港口并建立海军基地,英国于21日发出警告,强调英国是处理国际事务不可或缺的角色。英国海军进入战备状态,总参谋长访问法国并视察德法边界。在英国强硬态度面前,德国同意与法国妥协,摩洛哥由法国“保护”,法国向德国转让法属刚果部分地区。11月底,德国军舰驶离阿加迪尔港,危机结束。德国对此十分失望,决心在下一次“考验”时不再退缩。同时,英法同盟的实质合作进一步加强。

——摘编自徐弃郁《脆弱的崛起:大战略与德意志帝国的命运》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在阿加迪尔危机中的立场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阿加迪尔危机对德国的影响。
7日内更新 | 22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高考全国甲卷历史真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公元前219年始,秦始皇数次东巡,“群臣诵功,请刻于石”,遂在泰山等地刻石勒铭。这些铭文叙述了秦始皇因六国“贪戾无厌,虐杀不已”,于是“禽灭六王”“平一宇内”,实行了“器械一量,同书文字”等政策;秦始皇“作制明法”“不懈于治”“专隆教诲”“忧恤黔首”,官员“各知所行,事无嫌疑”;“六合之内”出现了“黔首安宁”“不用兵革”“男女礼顺”“莫不受德”“承顺圣意”的景象。

——据《史记》等

材料二   公元14年罗马帝国首位皇帝奥古斯都去世,其生前自述被铭刻于陵墓入口处,主要内容为:奥古斯都“恢复了为派系势力主宰的共和国的自由”,平定高卢、西班牙等地战乱;多次为罗马平民发放金钱和粮食,“举办角斗表演”;复兴罗马传统,“修复了八十二座诸神之庙宇”;“解除了海上的海盗威胁”,“将罗马人民的所有行省”的边界扩大了。铭文强调奥古斯都的最高权力源于元老院和罗马公民的授予。该铭文后被诸行省传抄。

——摘编自张楠、张强《<奥古斯都功德碑>译注》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秦始皇刻石与奥古斯都功德碑呈现的帝王形象。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始皇刻石与奥古斯都功德碑出现的共性原因并说明两者共同的史料价值。
5 . [农耕文明与疆域变迁]

材料一

西汉形势图

张骞“凿空”后,西汉开始控制西域,第一次形成由河西走廊连接中原和西域的版图,形状如图。

西汉末年,西域为匈奴所控制。东汉前期,朝廷恢复对西域的管控。东汉末年,中原政权再次失去西域。曹魏西晋时期,该形状的版图再一次形成。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西域为高车等游牧政权所据有。盛唐时期,该形状的版图又一次形成。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等

材料二   中原王朝一般属于农耕政权,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农业,经营的区域往往是农耕区。其疆域也往往以该区域的边缘为界:北阻大漠、草原,沿年均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修筑长城,区隔游牧;东南阻于浩瀚无垠的太平洋;西南阻于山高流急的横断山脉和高耸入云的青藏高原;只有西北沿河西走廊的狭长农耕带通向新疆。

新疆以天山为界,北有准噶尔盆地,南有塔里木盆地,环塔里木盆地边缘的雪山融化,形成了绿洲农业,也便于中原王朝驻屯军队。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西汉时期西部版图相较秦朝时的变化,以及相应的管理机构设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该形状版图反复出现的原因。
今日更新 | 304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湖北高考历史真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英国文学旅游兴起并成为一门产业。民众仿效16世纪以来贵族“欧陆游学”传统,参观英国知名作家的出生地、故居和墓地,探访文学作品中描述之地,以求“更深刻地理解熟悉的文本”。

地处偏僻的斯特拉特福,因是莎士比亚出生地而成为旅游胜地。1847年出版的《英国最杰出诗人的故居和常去之处》配以版画介绍英国作家故居,深受读者欢迎。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有乔叟、斯宾塞等众多作家的墓碑或纪念碑,备受游客青睐。人们还将文学作品视为“旅游指南”,前往伦敦、罗切斯特等地,与作品中的人物“邂逅”,“跟随哈代想象出来的人物的活动轨迹游览他们的故土”,领略司各特作品中描述的苏格兰高地风光,寻找历史记忆。“莎士比亚之乡”“哈代之乡”“司各特之乡”等英国文学之乡成为一道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摘编自(法)马克布瓦耶《1621世纪西方旅游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文学旅游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英国文学旅游的影响。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末丧乱,魏武始基,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中间渐染,遂计资定品,使天下观望,唯以居位为贵。”“及法弊也,唯能知其阀阅,非复辨其贤愚”。

——马端临《文献通考》等

材料二   北宋富弼言:“求人之本,唯科场最大。”“国家沿隋唐设进士科,自咸平、景德以来,为法尤密,逾于前代。”南宋朱熹言:“居今之世,使孔子复生,也不免应举。”

元仁宗曰:“设科取士,庶几得真儒之用,而治道可兴也。”“举人宜以德行为首,试艺则以经术为先。”元宰相奏言:“专立德行明经科。明经以‘四书’‘五经’,以程学、朱晦庵注释为主,是格物,致知,修己,治人之学。”元欧阳玄云:“贡举法行,非程朱学不试于有司(职官),于是天下学术凌然一趋于正。”

——赵汝愚《宋名臣奏议》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九品中正制“始造”之本意。结合所学,说明“法弊”之表现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宋代科举制“逾于前代”之处。简析元朝科举“非程朱学不试”的原因。
2024-01-24更新 | 868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2024年1月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2世纪欧洲最有名的集市是香槟集市,它们是巴黎东面香槟地区的四个城市。商人用马车或驮畜拉来货物,在预订时间、地点相互交易。香槟伯爵在骚乱年代维持秩序,为商人和旅行者提供居所和保护。到12世纪中叶,香槟集市因贸易量而斐名整个大陆。14世纪,香槟集市成为法兰西国王属地,国王收取比贸易费用更高的费用,如棚的租赁费和销售税。随着欧洲贸易量的增长,集市城市里的运输和交易不能满足需求,香槟集市的重要性逐渐减弱。

——(英)诺尔曼·库兹《中世纪城市》

材料二   12世纪中期出现的汉萨同盟是一个松散的商业联盟,由波罗的海、北海沿海诸地独立城市和城镇组成。1370年,同盟获得丹麦、波罗的海等国的贸易垄断权,在北方所有商业中心建立贸易站。……同盟的影响力有所下降……巴黎等贸易站的特权被所在国收回。17世纪,中欧、北欧的战争成为对同盟的最后一击……

——(美)布莱恩·蒂尔尼《西欧中世纪史》

问题:
(1)根据材料一简析香槟集市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萨同盟衰落的原因
(3)综合上述内容,总结12-17世纪欧洲贸易发展的趋势。
2024-06-16更新 | 15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广东高考历史真题(部分)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名帖亦称名刺(类似今之名片),古已有之,在明朝士大夫的人际交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年),宦官刘瑾受宠用事,“走其门者倾朝,名刺必红纸”,以致“京师红纸价顿长十倍”。郎瑛(14871566年)在其著述中写道:“予少年见公卿刺纸,不过今之白录纸二寸……今之用纸,非表白录罗纹笺,则大红销金纸,长有五尺,阔过五寸,更用一绵纸封袋递送,上下通行,否则谓之不敬……可谓暴殄天物,奢亦极矣!”

明朝前期,名帖多自署“门生”等,“必兼亲者,方加‘眷’字。至于‘通家’‘年家’,非实有可据,断断不轻用也”。明朝中期以后,士大夫交际活动日益活跃,“视其爵、齿及交谊以为斟酌”的风气日盛,衍生出“晚生”“侍生”,甚至出现“渺渺小学生”“通家治下牛马走”“门下沐恩小的”等自称,原本亲戚间使用的“眷”字亦开始滥用。

——摘编自(日)岸本美绪《风俗与历史观:明清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等

(1)根据材料,概括明朝名帖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名帖变化的原因。
10 . [大国对外政策的转变]

材料一   19世纪末,法国共和党领袖茹尔·费里曾直言不讳地宣称:对于富强的国家来说,殖民地是最有利可图的投资对象之一。戴高乐同样是一位竭力维护法兰西殖民利益的帝国派军人,一向视遍及全球的殖民地为法兰西辉煌业绩的一部分。他在首次执政期间(19449月至19461月),奉行老殖民主义政策。1946817日,戴高乐在向报界讲话时强调:同海外领地联结在一起,法国是一个大国;失去这些领地,法国将不再成为大国。

——摘编自陈永祥《戴高乐对第三世界国家外交政策的调整》

材料二   1958年,戴高乐重新上台后,着手调整对外政策。政策之一是建立一个新的法兰西共同体,以代替之前的法兰西联邦,给各成员国以内政方面的自治权,允许它们随时退出共同体。19649月至10月,戴高乐出访拉美十国。此次行程二万多公里,发表演说五十多篇,主旨是抨击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强调维护民族独立,并号召拉美国家“向法国看,向欧洲看”。他还呼吁美国“在适当的和确定的限期内从印度支那撤走,让其人民以自己的方式决定自己的命运”。

——摘编自罗会钧《戴高乐与法国殖民主义的终结》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二战结束后法国政府坚持殖民主义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戴高乐1958年重新执政后法国政府对外政策的转变,并予以评述。
2024-06-15更新 | 247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湖北高考历史真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