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1 道试题
1 . 关于马嘎尔尼访华,英方的记载多是马噶尔尼不认同英国是中国的藩属国,为了维护英王的尊严,选择了单膝下跪;而中方的记载却出现英使最终还是向乾隆皇帝行了代表藩属国的“双膝三跪九叩”礼。这种差异说明(     
A.历史记载带有主观意图B.史料无法反映历史真相
C.两则记载没有史料价值D.清朝同意英国贸易需求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亚历山大建立帝国后,延续了波斯的行省制,实行中央对地方自上而下的分级管理。在领土上广泛兴建新的城市、图书馆。遇有重大决策或事件,以至于被后世称为“至死是个迷信的奴隶”。当时帝国境内存在着特征迥异的两种文化,即希腊文化和东方文化——希腊文化重理性,极力采取措施促进两种文化的融合,既使东方希腊化

——摘编自胡长林《亚历山大帝国与秦帝国集权君主政治的共性》

材料二 永徽二年(651年),(大食)始遣使朝贡。其王姓大食氏,名“敢密莫末腻”,历三主矣。……其俗勇于战斗,好事天神。土多沙石,唯食驼马等肉。俱纷摩地那山在国之西南,邻于大海,击破波斯,又破拂菻,吞并诸胡国,胜兵四十余万。长安中(711年),又献方物。开元初,遣使来朝

——摘编自(后晋)刘昫《旧唐书•大食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亚历山大帝国、大食能够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食传》对研究大食对外关系的史料价值。
2023-11-26更新 | 221次组卷 | 3卷引用:纲要下第二单元测试卷A卷
3 . 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琅琊刻石,刊刻公元前219年,记述秦始皇统一海内的功绩,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又加刻诏书。北宋中期,密州知州苏轼登琅琊台时,发现始皇颂诗已泯灭,仅存二世诏书。明清及民国时期当地政府多次加以保护。解放后移置山东省博物馆。1959年,移置中国国家博物馆。残石高1.32米,宽0.71米,存1387字,记录了李斯随同秦二世出巡时上书请求在秦始皇所立刻石旁刻诏书的情况。

——摘编自中国国家博物馆网站等

罗塞塔石碑,制作于公元前196年,内容是古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发布的一篇敕令。1798年,拿破仑率军远征埃及,把埃及作为打击英国的战略目标。1799年,法军在尼罗河三角洲的拉希德村偶然发现该石碑,残碑高1.14米,宽0.73米。1801年,英国打败法国,根据协议,法国必须无条件地交出他们在埃及发掘的一切文物。1802年,罗塞塔石碑被运往伦敦大英博物馆,成为镇馆之宝。

——摘编自《古埃及罗塞塔石碑解密始末》

材料二   在罗塞塔石碑发现之前,古埃及遗址中发现的铭文数量很多,但人们一直无法释读。该石碑铭文分上、中、下三部分,分别用古埃及象形文字(古埃及祭司使用)、通俗体文字(古埃及平民使用)和古希腊文字3种文字对照书写。埃及象形文之读法与写法在公元4世纪后失传。古希腊文是近代人可以阅读。法国学者商博良(17901832年)从1808年起释读罗塞塔石碑,通过长期收集和研究相关史料,并结合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1821年编成通俗体文字和象形文字符号对照表,1822年确认埃及象形文字是时兼具表意和表音的文字体系,成功破译了石碑的象形文字,这也标志着新兴学科——埃及学的出现。

——摘编自令狐若明《古埃及罗塞塔石碑解密始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块石碑的史料类型和价值,并指出罗塞塔石碑被发现和争夺所体现的时代特征。
(2)根据材料二、归纳商博良在破译石碑铭文中使用的史学方法和研究意义。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琅琊刻石铭文无需破译的原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前,因为中国历代政府严禁人民私自出洋,也严禁外国人从中国口岸掠贩人口,所以无论是中国人民自行出洋做工,还是外国人掳掠华工出洋,都为非法的私下行为。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以英国为首的侵略者一面继续私下非法掳掠华工,一面谋求掳掠华工正规化、法定化。他们与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招募华工及华工权利规定。但外国招募华工并非完全按约办理,亦非如有的论者所言,清政府置华工权利于不顾,而是清政府尚不知外国招募华工及华工遭遇困难之实情。1872年,清政府从“《新报》所载等多方所知古巴地方之华工,其受苦视在秘鲁者略等”。后派陈兰彬等人前往古巴,将调查结果形成文字报告,即《古巴华工调查录》。以此为据,总理衙门最终获得英、法等五国的支持,并于1877年迫使西班牙签订《会订古巴华工条款》十六条,以保护和维护华工在海外的权益。

——摘编自虞和平陈君静《陈兰彬与中国维护出国华工权利的起始》

材料二   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绝大部分来自广东等沿海地区,且多为自耕农,几乎没有受过学校教育,这是19世纪中晚期华人移民的总体形象。华人移民到美国后,多从事非技术性工作或技术性不强的工作,很少有人从事与大工业机器生产相关的、对劳动技能要求严格的工作。移民到美国的华人对当地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的四大股东之一利兰·斯坦福在18651010日给约翰逊总统的一份报告中说:“(华工)一个阶层,他们安详、平和、耐心、勤劳、节俭,他们(比白人劳工)更谨慎和节俭,因而工资少点也毫无怨言……如果没有华人,要在《国会法案》规定的时间内建成这个宏大的全国性工程的西段,是完全不可能的。”

——摘编自许国林《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的职业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后期大量出国华工遭遇困境的原因,并说明《古巴华工调查录》在华工问题上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的特点,并谈谈你对近代华人移民美国的认识。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80-2014年中国实际GDP增长率的变化

——据(日)关志雄《从GDP规模的国际比较来看中国崛起对世界的影响》

材料二   《光明日报》1978年5月11日发表了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冲破了“两个凡是”的精神束缚。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邓小平从关心群众的整体利益出发,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还提出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他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看成我们党和国家的“最大的事情”,看成党和人民的“最大的政治”……我国的改革首先在农村和农业生产方面进行,以解决吃饭问题。然后逐步从农村到城市、由农业到工业、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由沿海到内地进行渐进式改革。首先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逐步过渡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建设“五位一体”全面发展。

——摘编自聂北茵《改革开放40年成功的“中国密码”》

材料三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总体上有利于世界和平发展,有利于我国更好把握国际战略主动权。……进入21世纪以后,世界在多极化发展轨道上的速度明显加快。发轫于20世纪的科技革命仍在加速推进,每一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都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生产生活,同时也为各国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摘编自颜旭《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演进、机遇与路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则材料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改革开放40年成功的“中国密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前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新机遇。
2024-04-09更新 | 190次组卷 | 7卷引用:第十一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单元测试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为湖南长沙出土的西汉晚期“中国大宁”神兽博局纹镜。镜背间铸有铭文:“圣人之作镜兮,取气于五行。生于道康兮,咸有文章。光象日月,其质清刚。以视玉容兮,辟去不羊。中国大宁,子孙益昌。黄常元吉,有纪刚。”)

史料二   东汉《前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少府之下有尚方令一人,御用及官制铜镜均由尚方制作。”史料三唐朝《元和郡县图志》记载,桂州(今桂林)向中央进贡“铜镜四十四面”。

——以上材料摘编自宋莹莹《由广西出土铜镜铭文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材料二   在今蒙古和独联体境内,发现了不少属于战国和汉代的镜子。隋唐时期的镜子出土数量数量最多的是海兽葡萄镜。在伊朗发现了多面仿制的海兽葡萄镜。在约旦发现了花草禽兽镜和仿制的海兽葡萄镜。在日本还出土了不少唐镜和宋代的商标字号镜。

——以上材料改编自王婉云《中国古铜镜在中国历史及对外交流上的价值》

(1)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探究中国古代铜镜的历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推断。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中国铜镜外传的积极意义。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当前,在西亚经考古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小麦遗存,在距今10500-9500年间。

史料二:印度2000多年前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中有关于Modak的食物记载。这种面食形状类似中国人吃的有馅包子,面皮是小麦粉或者大米粉制作。

史料三:在古埃及的石刻中,有栽培小麦的记载;西方考古学家在古埃及金字塔的砖缝里发现小麦。

材料二:距今一万多年前,西亚地区的人们开始野生植物的驯化和种植,颗粒硕大的野生麦就这样出现。

距今六千年以前,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食用着已经有相当种植规模的小麦。

距今五千年前,小麦种子被带到了古埃及。

距今五千年前,小麦从印度不远万里率先踏足了中国的西北地区。中国的小麦种植是由黄河中游逐渐扩展到长江以南各地,并传入朝鲜、日本。

公元前4000年左右,小麦开始传入欧洲。

自11世纪起,除了北欧国家,欧洲各国都开始广泛种植小麦。

15世纪至17世纪间,欧洲殖民者将小麦传播至南、北美洲。

18世纪,小麦传播到大洋洲。

19世纪中叶以后,北美洲小麦向欧洲倾销。

至今,小麦已经成为了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以上材料改编自严武《小麦:改变世界的一粒作物的起源发展与人文传诵》等


(1)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探究小麦种植的历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作出合理推断。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小麦种植的历史提炼一个论题,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8 . 工业化进程中的英国工人状况。不同类型的史料具有不同的史学价值,同时还可以传递出不同的历史信息。根据研究主题运用史料论证问题是史学素养的重要体现。

材料一英国各地工人工资水平波动趋势图

材料二英国人口统计表

材料三

材料四

材料五 必须为男女两性儿童安排分别的宿舍,并有足够数量的床铺。决不允许超过12小时的最高限度,吃饭时间不计在内。 工作决不允许延长到晚上九时以后,亦不得在早上六时以前开始。

——摘自《1802年英国工厂法》

材料六   漫步全城,工厂一间接着一间,那里成千上万的工人在机器震耳的隆隆声中,一年到头日夜都在机械地开动着这庞然大物的机器男人、女人、小孩在潮湿的空气中蠕动。他们的衣服都很肮脏,许多孩子都是光着脚;面目瘦削而带愁容;多么阴森的街啊。

——1860年代法国文学家泰恩旅英时的所见

问题
(1)如果你要研究“工业化进程中的英国工人状况”这一问题,上述材料中,你将优先选择哪三则材料,说明理由。
(2)请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工业化进程中的英国工人状况”问题的看法。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在秦始皇陵西侧一座古墓里面出土了大量文物,通过研究发现,这些文物全部都是秦时期的器物。其中金骆驼(如下图)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单体骆驼。金骆驼属于“双峰驼”造型,工艺精致,在当时的中原地区很少见。下列对金骆驼的历史研究价值最准确的理解是
A.是研究秦代经济、科技、文化最重要的实物史料
B.为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前的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依据
C.证明了古代中国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最早交往
D.证明张骞出使西域前就已存在多条中西交通道路
2020-04-29更新 | 686次组卷 | 22卷引用:选必三第四单元单元达标检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下表所示为某学习小组搜集的相关史料。他们由此得出的推论最合理的是,这一时期(     
史料内容史料来源
秦始皇焚书诏今中,规定“所不去者,医药、卜蓝、种树之书”《史记·秦始皇本纪》
(北魏周游)尤善医药……太宗尝苦风头眩,游治得愈,由此见宠,位至特进,踢爵成德侯《魏书·周海传》
有以医术入仕者,同明经(科举科目)例处分《唐会要·医术》
A.政府主导医学发展B.医学受到官方重视
C.社会崇医之风兴盛D.御医选拔方式多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