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52 道试题
1 . 唐朝建立后,承袭东汉以来的旧制,以尚书令、仆射(后改左右仆射)及六部尚书合称为“八座”。“八座”不仅集体研究重大行政决策事务,还要制作“起请条”“商量状”以及皇帝临时交办的其它决策事务。这表明,唐代“八座”(     
A.一定程度限制了皇帝专制权力B.促使中央权力趋向分散
C.成为制衡中书门下的重要力量D.是执掌朝廷政务的中枢
2024·河北·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小康社会”是邓小平提出的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辞海》中“小康”的含义有两点:一是指经济比较宽裕;二是指儒家所说的比“大同”社会再低一些的社会。这表明中国的现代化(       
A.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B.力图避免西方资本主义的弊病
C.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D.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2024-05-31更新 | 127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临考预测押题密卷历史B卷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后发展国家现代化的启动,一般是国家的内部因素和外部世界的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因只能通过内因才会起作用。诚如章开沅、罗福惠等专家指出的:“挑战来自外部,如何回应挑战则多取决于内部。而各种回应方式的效果如何, 又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所致。消极的回应会越来越受制于外部因素,积极的回应却能较多地抵制或克服外部因素的不利影响。”他们认为,讨论中国早期的现代化状况,必须从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着手。他们不同意中国“早期现代化迟滞或受挫的主要原因在于内部”的观点,而同意“中国早期现代化的有效动力在于内部”。

——摘自吴松弟等《港口—腹地与中国近代经济地理格局的变迁》

当代学者对后发展国家现代化的道路有不同的阐释。概括当代学者对中国现代化发展动因的观点并予以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清晰)

2024-03-21更新 | 90次组卷 | 4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2-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安徽专用)
4 . 18世纪,英国政治漫画中常用“约翰牛”形象代指英国人。最初“约翰牛”常被描绘成公牛、斗牛犬或是其他动物形象以讽刺当局政治,但在18世纪末的主题漫画中,“约翰牛”被画成了普通英国憨汉甚至是国王乔治三世。这一变化(     
A.旨在凸显英国制度的优越B.强化了对民族国家的认同
C.反映了君主权威不断增强D.源于人权观念的日益深化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自汉至宋发生了明显转移,由北方的黄河流域逐步转移到江南的长江流域。下面是研究这一变化问题的有关材料:

材料一   甲:西汉至北宋南北方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的变化


西汉唐天宝年间北宋崇宁年间
黄河中下游地区70.3%57.1%29.9%
长江流域20.3%38.1%54.3%

乙:北宋中期土地垦殖率

材料二   宋代东南地区人均耕地越来越少,在土地上从事耕作的农民,无论是主户还是客户都为提高单位面积上的粮食产量而作出各种努力。在精耕细作农业的支撑下,“吴楚之地方数千里,耕有余食,织有余衣,工有余材,商有余货”。故宋人称:“今天下根本在于江淮,天下无江淮不能以足用,江淮无天下自可以为国。”天下根本在于江淮并不夸张,太平兴国六年朝廷规定由江淮漕往京师的粮食为400万石,至道初年增为580万石,大中祥符初年又增至700万石。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韩茂莉《中国农业地理》

(1)材料一对研究“经济重心南移”有何史料价值,请分别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影响。
6 . 下图所示为青藏高原东南部的皮诺遗址(平均海拔3750米以上)出土的部分石斧遗存,其中不少裸露于地表上。学者根据测年了解到,该遗址最上面的地层,距今超过13万年。据此推断,皮诺遗址应属于(     

A.旧石器时代遗址B.新石器时代遗址
C.农业聚落遗址D.邦国都城遗址
7 .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史学出现了最深刻的变化,全国掀起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潮,大力宣传唯物史观,并且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我国大量翻译、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等著作以指导史学研究。这一变化(     
A.为中国史学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B.确立马克思主义为党的指导思想
C.增强了世界对中国历史的认可度D.仍无法解决中国史学的研究难题
2024-01-11更新 | 69次组卷 | 5卷引用:2024年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猜题卷(一) 历史试题
2024·全国·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1894年,清政府决定实施“息借商款”政策,效仿外国银行发行政府公债。各地纷纷采取措施,广东布政使司和被外国人控制的粤海关税务司签订合同,委托税务司来管理这次借款的债券发行,最后卖出价值270多万两的债券。上述做法(     
A.加速了清廷经济的殖民化进程B.借鉴了西方的经济发展模式
C.激化了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矛盾D.有效地解决了政府财政困难
2024-04-17更新 | 54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猜题卷(四)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施肇基(18771958),民国时期著名外交家,曾历任驻外公使和大使,参与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等重要国际会议。民国时期,施肇基作为驻外代表,为废除不平等条约四处奔走。1919年,巴黎和会上,在山东问题未能解决时,拒签和约。在华盛顿会议上,为解决山东悬案,力争美国支持。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代表中国政府向国联申诉;在国联会议上,运用国际法,直指日本的侵略,要求国联采取必要措施,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1934年,美国放弃金本位,实行美元贬值,大量收购白银,中国存银大量外流。中国为阻止白银外流,实行币制改革,施肇基为我国币制改革争取外汇储备和《中美白银协定》的签订作出了重要贡献,避免了全国性金融危机的爆发。在国内混乱和国际压制的背景下,施肇基在维护国家利益和废除不平等条约的道路上艰难前行,他的许多努力虽没有取得结果,但为我国以后的相关交涉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刘永青《施肇基与民国外交》

(1)根据材料,概括施肇基在民国外交方面做出的主要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施肇基在民国时期的主要外交活动。
2023-10-03更新 | 58次组卷 | 3卷引用:黄金卷02(16+4模式)-【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江西、安徽、贵州、广西、黑龙江、吉林、甘肃新七省专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1918年,列宁把德国通过国家力量集中资源发展工业的方式称之为国家资本主义,并指出它不仅在一战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而且使得德国具有了先进的技术、强大的工业和有计划的组织管理能力,假若德国一旦变成苏维埃国家,那就会得到实现社会主义的全部条件。列宁旨在强调(     
A.德国社会主义革命时机已经成熟B.苏俄应利用国家力量发展生产力
C.调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必要性D.一战对俄国无产阶级政权的价值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