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政治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战国时期,士人一旦受到国君赏识,便可提拔为国之重臣。魏文侯重用李悝,吴起,魏国首霸中原;燕昭王尊郭隗为师,用乐毅等士,燕国得以振兴。这类做法
A.导致战国七雄局面形成
B.改变了天下分裂的趋势
C.冲击了传统的血缘政治
D.反映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 . 鸦片战争后期,道光帝准许耆英、伊里布“有应便宜行事之处,即着从权处理”。在这种授意下,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等未经事先请示朝廷就全盘接受了英方的条件,最终签订了《南京条约》。这反映了
A.中央决策呈现出下移的趋势
B.中国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C.战争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转型
D.中国朝贡贸易体系开始瓦解
2019-05-29更新 | 198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宜昌市夷陵中学、襄阳五中、钟祥一中2019届高三5月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3 . 唐玄宗时,改政事堂名为“中书门下”,其政事堂印亦改为中书门下之印。皇帝的命令必须经政事堂会议议决通过,并且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可颁行生效。这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三省各部职责更明确
B.相权呈现出加强趋势
C.政府的行政效率提高
D.政事堂正式统领六部
2019-07-28更新 | 117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北省2022届高考考前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1969年,联邦德国开始实行“缓和、谅解与合作”的“新东方政策”。20世纪80年代.英国“撒切尔革命”采取务实、强硬、灵活的外交政策,通过美国来影响世界,与西欧既联合又斗争。2009年,美国推出外交“新规”,否定前总统布什所谓“不支持我们就是反对我们”的外交政策。上述现象体现出
A.冷战的阴影卷土重来
B.资本主义阵营开始分化
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D.西方贸易保护主义失败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文化交流是世界文化进步的一个重要条件,不同时期的文化交流具有不同的特点。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商业的沟通从来就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传统的中国出口商品,传递着东方的风物人情和社会景象。它们走进西方的日常生活,融入了欧洲的饮食、服饰文化。外销商品的定购与生产,使西方的宗教故事、神话传说传入中国民间,而且造就了一批掌握了西方绘画技艺的大师。西方的医学、商业文化也都不同程度地被中国同行所按受。……纵观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尽管中国文化曾对西方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中国在吸收西方文化上却是浅尝辄止,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基本上处于文化的表层。

——摘编自吴建《请前别中西贸易中的文化交流与融台》等

材料二:鉴于当时的国际形势,新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对象首先是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1955年,中国艺术团访问了法国、比利时、荷兰、意人利、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同年7月,日本松山芭舞团首次来华演出。……1956年和1958年,中国艺术团曾经两次访问南美洲的智利、乌拉主、巴西、阿根廷等国。……“这段时间的对外文化交流往往扮演了非常重要的开路先锋和外交先行官的角色。

——摘编自张德《20世纪50年代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

材料三:在当今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中,东亚在世界上崛起,增强了东亚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东亚发展模式的成功,使东亚地区的国家更坚定了对自身文化的信心。这种自信更促进了一种“亚洲意训”的觉醒。1996年首届亚洲儿童权利与传煤公议通过的《马尼拉宣言》指,亚太地区的大众传媒应尊重和保护亚洲社会的传统文化,向儿童提供非富有亚洲特色的节目。

——摘编自关世杰《试论·十一世纪的中西文化交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及对中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年代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今世界文化交流的趋势。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表中为1998年数据
国家面积(万平方公里)人口(万)国民生产总值(亿美元)在联合国投票权
俄罗斯1707.51470033791
中国960.012390092891
美国936.427000792131
挪威32.440015211
汤加0.089.91.71

——据《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


上表可用于说明
A.一超多强的局面形成
B.多极化趋势加强
C.国际关系法制化加强
D.经济全球化发展
7 . 著名学者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在《生活在后美国世界》中指出:“苏联解体了,对美国而言,这是个灾难!我知道没人这么说,他们只是说这对美国而言是个巨大的胜利,但它确实是个灾难。”文中“灾难”的含义主要是指
A.国际恐怖主义日益泛滥
B.俄罗斯与美国对峙加剧
C.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
D.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春秋时期各国的国君一般称为公或侯,进入战国,各国国君纷纷自称为王。国王是最高政治权力的代表,总揽国家的统治权。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
A.国君集权体制逐步形成
B.官僚政治初步取代贵族政治
C.分裂到统一的趋势加强
D.天子逐渐加强对诸侯的控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道:“(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后来朝民主化方向发展。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公元前594年,各派别一致同意任命梭伦为首席执政官,执掌政权实行改革。”这反映了当时
A.民主政治的趋势
B.建立了工农联盟
C.贵族统治的动摇
D.民主政治的确立
10 .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展”提上了联合国的议事日程。1977年联合国正式提出“发展权”的概念;1986年又通过“发展权利宣言”,确定发展权是一项不可剥夺的人权,发展机会均等是国家和组成国家的个人的权利。这反映当时
A.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的趋势
B.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C.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确立
D.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2018-07-12更新 | 601次组卷 | 33卷引用:湖北省黄石市有色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4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