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政治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6 道试题
1 . 鸦片战争后,道光一朝的君臣在有关对外条约的谕旨和奏折中充斥着“恩赏”“推恩”“新恩”等外交语言;之后在中外条约关系的实践中,清政府官员往往用诸如“以求两益”“互得利益”“互惠互利”的表述。这一变化反映了清政府
A.开始追求利益外交B.与列强关系趋于平等
C.洋务新政成效显著D.天朝上国理念的动摇
2021-12-30更新 | 498次组卷 | 3卷引用:新高考八省八校(T8联考)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湖北卷)
2 . 在尼克松到中国的那一天,《参考消息》头版右上角通常登毛主席语录的地方登了一条列宁语录说“同强盗握手正是为了最后消灭强盗”。而中国重返联合国用毛主席的话说,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对上述现象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在外交领域的反映
B.中国对当时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的态度并没有根本性变化
C.中美关系的改善在当时是权宜之计
D.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中国当时的外交政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周王室与同姓诸侯或同姓诸侯之间的外交辞令中,“父”被用于年龄较低贵族对年龄较长贵族的称呼。战国之后,将“父”与“兄”“老”“师”等词连缀,用于非血缘关系的长辈,这是“父”的进一步泛化。这种变化(     
A.体现了儒家伦理体系的内涵B.表明礼乐制延伸至底层
C.说明社会宗族推进社会变革D.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团结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畏天命”、“敬天命”是周人的传统观念,到幽厉时代(前877年-前771年)却出现怀疑、批判上帝权威的思想。《诗经》中“昊天不惠”、“旻天疾威,弗虑弗图”、“浩浩昊天,不骏其德”等怨天、恨天、骂天的言论很多。这种变化
A.表明生产力的高速发展B.受到儒家民本思想的推动
C.源于阶级结构重大变化D.推动神权政治价值观崩解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冷战”后北约军事战略的演变

时间文件军事战略
1991年《联盟新战略概念》对“集体防御”概念进行更明确界定。增添了保持欧洲的稳定和平、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由防御东方“单向”之敌转为“全方位”监视和消除各种安全威胁等。
1999年《联盟战略概念》以政治和军事手段维护和扩大北约广泛的共同安全利益。北约可以不经联合国授权,而根据需要将其军事行动范围
扩展到成员国领土之外。将北约内部决策原则从“一致同
意”、改为“自愿联合”。
2010年《积极参与现代防御》重点强调实施先发制人打击、在全球展开军事行动和加强网络战攻防能力等。

“冷战”后北约重大军事行动

时间发起/参与的军事行动备注
1994年波黑战争北约成立45年以来首次在其传统防区外使用武力。
1999年科索沃战争得到联合国的授权,导致南联盟的解体。
2001年阿富汗战争得到联合国的授权,以阿富汗塔利班隐藏本·拉登为名采取的反恐军事行动。
2003年伊拉克战争未经联合国授权,大多数北约国家不同程度地反对,美国领导英国、加拿大和波兰参战。
2011年利比亚战争本为执行联合国设立禁飞区的决议,发展成对利此亚的军事打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冷战”前后北约军事战略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冷战”结束后北约军事战略变化的影响。
2022-05-06更新 | 143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北省2022届新高考考前冲刺卷(四)历史试题
6 . [中苏关系]

材料一1949年到1959年,是中苏关系的亲热期。当时,苏联需要中国作为它在东方的主要屏障以及与美国打交道时的手中一张重要的牌,中国则需要苏联作为自己抵御西方的主要依托以及贷款、经援和军援的主要来源。但在1958年后,接连发生的长波电台”“联合舰队炮打金门等事件,使得中苏之间,特别是毛泽东与赫鲁晓夫之间出现了明显裂痕。1960年到1958年,是中苏关系的冷战时期。中共发表了九评,苏共则公布了国际共运总路线,双方互相口诛笔伐,批判的火力异常猛烈。1969年到1978年,是中苏关系的热战时期。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双方在边境地区剑拔弩张,1969年还在东段的珍宝岛和西段的铁列克提接连发生了一定规模的武装冲突,中苏间人员往来中断,双边的业务交往也只限于一点贸易和每周各开一个航班和一趋列车。1979年到1989年,是中苏关系的回暖期。此时,苏联开始调整对外政策,逐步缓和对华关系。

——摘编自颜声毅《当代中国外交》

材料二19903月,邓小平同志在与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明确表示:不管苏联怎么变化,我们都要同它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从容地发展关系,包括政治关系,不搞意识形态的争论。苏联“8•19”事件后,中国外交部表示:苏联发生的变化是苏联内部的事务。中国政府的一贯点场是,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尊重各国人民自己的选择。我们希望并相信,苏联人民能够克服困难,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保持政治稳定,实现经济发展,建立在和平共处、平等互利、睦邻左好原则基础上的中苏关系不会受到影响,将继续得到发展。这些做法完全不同于20世纪60年代中苏之间的论战和对抗,尽管苏联国内发生了重大变化,双方仍然在随后一段时间里保持了友好交往,并顺利实现了从中苏到中俄关系的平稳过渡。依据类似原则,中国也保持和发展了与东欧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摘编自秦亚青《国际体系与中国外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中苏关系演变的历程及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中国对苏联所采取的外交政策及其主要原因。
2022-04-02更新 | 233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北省新高考2022届高三下学期3月质量检测巩固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名称参加者国宴内容
开国宴(1949年)中共领导人、解放军高级将领,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国民党起义将领、工农兵代表、少数民族代表周恩来总理发表热情致辞,为共和国祝酒。宴会主菜有红烧鱼翅、红扒鸭、红烧鲤鱼红烧狮子头等。宴会酒为山西汾酒、黄酒等。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国宴(2008)出席开幕式的美、俄、英等100多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王室成员、代表团等宴会设九桌,以鲜花为名,寓意百花争艳繁荣与奥运大家庭和谐。菜品中西合璧:瓜盅松茸汤、荷香牛排、鸟巢鲜蔬、酱汁鳄鱼。配备筷子、刀叉,实行分餐制。
G20杭州峰会国宴(2016)出席峰会的各国首脑及外方代表团国宴布置基调为西湖元素、杭州特色、江南韵味、中国气派、世界大国。晚宴餐具为中国瓷器,设计采用传统水墨方式表现中华文化。用杭帮菜,佐以葡萄酒。
国庆70周年国宴(2019年)党和国家领导人及4000余名中外人士《迎宾曲》喜庆欢快。招待会主宾区台鲜花吐艳;华表、长城等元素与56各民族面塑人物交相辉映;展现春夏秋冬意蕴的果蔬雕刻鲜活灵动,象征着祖国四季繁荣。

——据周加李《中国外交礼宾的发展变化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吴德广《新中国国宴的前世今生》等整理

提炼表格信息,拟定一个论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8 . 商周两代实行集中公墓制的埋葬方式,王室、诸侯国君与其夫人或宗族成员集中埋葬在公共墓地;战国中后期的部分诸侯国国君陵园已分散埋葬,诸陵都有独立的陵园名称和墓葬管理体系。这一变化折射出(       
A.周王室力量的明显下降B.国家体制的演进
C.周礼对丧葬制度的影响D.宗法血缘的瓦解
2022-05-05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华大新高考联盟2022届高三4月教学质量测评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抗战爆发后,海外华人曾有过两次大规模回国参军的热潮。第一次是在“七七”事变后,大批海外华裔青年奔赴正面战场;第二次是在广州、武汉沦陷后,大批海外华裔青年奔赴广大的敌后战场,参加八路军……新四军以及各地民族抗日武装力量。这一变化反映了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B.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支援中国的抗日
C.人民战争思想成为社会共识
D.中国共产党抗战中流砥柱地位凸显
10 . 【社会变革与教育发展】

材料一   两宋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大变革期,为两宋女子的教育生活带来难得的机遇和发展的空间。与其他朝代相比,两宋女子教育与生活是融为一体的,多种史料呈现着女子教育的“本真”;在时空状态下,两宋女子教育生活在传承中又呈现出开放与时尚的发展态势;“母教”文化也在教育生活中得以完美建构正因为两宋女子教育生活的多元与自觉,以致在诗词、书画、科技、科举、家教以及军事、政治等方面有出色的表现。

——摘编自赵国权《社会大变局中的两宋女子教育生活样态与检视》

材料二   康熙帝即位后,朝廷深感八股文考试空疏无用,实于政事无涉,在康熙二年(1663)规定乡、会考试停止八股文,在各方面的压力之下,康熙七年(1668)又“命乡会试复以八股文取士”。……戊戌变法期间,主张变革者将教育症结归于科举取士制度的束缚之上,光绪帝下令各级科举考试一律改试策论而不用八股文,但改革科举制度的各项措施尚未真正实施就宣告失败,八股文起死回生。1905年,清政府宣布停止科举考试。

——摘编自刘海峰《中国科举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宋时期女子教育生活发展的表现,并简析其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度在清朝的变化历程,并说明晚清以来变化的社会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