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政治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34 道试题
1 . 《日本侵华的铁证:日本记者镜头下的九一八事变》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阐述了日本记者镜头下的九一八事变的相关史料,图片来源均是当时日本记者所拍,因此史料价值及其重要,同时编者提出了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十四年抗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开始的标志
B.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军民开始了全面的顽强抵抗
C.1945年8月15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D.中华民族团结一致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2 . 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后来,日本出版的海战史对此的研究结果是:“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思考这一事例可以认识到
A.中方记载比日方叙述更具有史料价值
B.某些历史真相因史料杂乱而无法说清
C.辨析史料真伪是接近历史真相的前提
D.原始记录和研究文献是史料全部来源
3 . 电影《我的一九一九》中,展现了一段长期被广泛传诵的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的精彩演讲词:“中国不能失去山东,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一样”。但近年出版《顾维钧外交演讲集》中却并未发现此记录。对此,从史学研究角度上我们最应持的态度是
A.该发言体现国人民族主义激情而颇具史料价值
B.把山东比作耶路撒冷更能博取国际社会同情
C.因其长期广泛传诵而具有相当大的真实性
D.研究顾氏如何从法理上驳斥日本更具有价值
2019-05-08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校级联考】湖北省龙泉中学、随州一中、天门中学三校联考2019届高三4月份高考模拟历史试卷
单选题-最优选择题 | 较易(0.85) |
4 . 今年国家邮政局发行了一套《遵义会议八十周年》的邮票,由于特殊原因,此次会议召开的情景并没有留下照片,邮票选用油画《遵义会议》为背景,画中出现了一个久违的面孔——林彪,这是“九一三”事件后,首次在“国家名片”上出现。对邮票选用油画《遵义会议》为背景,解读最为合理的是

A.官方肯定了林彪对中国革命作的贡献
B.油画具有较高的写实性得到了官方认可
C.油画虽有艺术渲染但仍具有史料价值
D.油画中的人物座次与遵义会议如出一辙
2019-08-24更新 | 211次组卷 | 2卷引用:2015学年上海青浦区期末学业质量调研测试历史试题(一模)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列材料。

以下是1934年10月23日登载于上海《申报》的一则新闻,标题为《赣匪弃巢西窜》。

香港:赣匪因石城兴国失守,知残局不能再支,朱毛彭等股约八万放弃云都、瑞金老巢西窜。(二十二日专电)

南京:东路总司令部电军事机关称,瑞金、古城、会昌间有残匪五万余人,经我东北两路军压迫,有突围而走赣西、退窜鄂川模样。但我军布置周密,不置漏网。长河残匪,我军挺进后,知难立足,内部已感恐慌,不难直捣巢穴。(二十二日专电)


请回答:
(1)上述新闻内容与我党历史上的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该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结果如何?
(2)此文代表何方立场?判断依据是什么?
(3)此文在研究该历史事件中属于哪种史料,说明判断理由。客观分析这类史料的研究价值
2019-04-23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校级联考】天津市九校联考2019届高三历史试题
6 . 日记作为第一手史料,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竺可桢先生在日记中写道:二点即乘车赴中南海怀仁堂……及全体代表由车运至天安门外之广场上,为过去反抗帝国主义、封建魔王而殉难之志士以及解放军之烈士纪念碑奠基典礼。七点,回中南海继续开会。竺可桢同志最有可能参加的是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协会议
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C.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D.中共七大
2019-09-29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7 .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皇家园林付之一炬,文物损失不计其数。但英法联军进入圆明园的具体时间,中外记录存在差异。关于1860年10月6日晚园明园的各方回忆如下表:
总管内务府大臣宝鋆当晚正在北京城内办理亭务,“遥见西北火光冲天”,不胜惊骇。遂认为园内殿座数处,已于6日晚遭火烧。
学者李慈铭(居住北京城内)当日日记中记载“夷人烧圆明园,夜光达日烛天”。
法军将领蒙托邦晚上七点左右行军至圆明因,为防止清军埋伏,命令在圆明园前院宿营,没有深入圆明园。
英军将领格兰特英军步兵向圆明因行军途中迷路,夜宿喇嘛庙,彻夜燃起篝火,并向附近土堆发射炮弹,以便于与联军取得联系。

据此可知关于圆明园事件的记载。
A.中国人的记录更加接近历史真实
B.中外历史史料之间可以相互印证
C.个人主观回忆都不具有史料价值
D.确定历史细节仍需挖掘相关史料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电影《我的1919》中,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顾维钧“中国不能失去山东,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一样”的精彩发言,不断被传诵复制。目前学者们遍查资料档案,并未发现该精彩发言的记录。对此,我们应持的正确态度是
A.研究顾氏如何从法理上证明中国要求的合法性
B.宁可信其有,不排除以后会找到相关资料证据
C.文艺影视作品中的演绎、渲染是正常合理的
D.该发言反映了国人的心声,也具有史料价值
9 . 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辛亥革命亲历者后任军政府司法部长张知本口述)首义发生,其远因近因甚多。尤以是年三月黄花岗之役,青年学生壮烈牺牲,已博得全国同情;及同年七月因川省铁路国有风潮,激起遍地怒火。首义前数日,武汉有孙武之制造炸药失慎案,致革命党人名册被搜,清廷按图索骥,有一网打尽之可能。党人为势所逼乃匆促举事,清湖光总督瑞澄仓皇出走,革命党人遂不战而有武昌。

——摘编自沈云龙《辛亥革命及国民党的分裂》

材料二   从东南地区社会结构的变迁看,辛亥革命对社会转型的界标意义,明显超过1840年的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不仅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真实起点。

——摘编自沈渭滨《论辛亥革命与东南地区社会结构的变迁》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张知本所认为武昌起义发生的原因,并阐述此类史料的价值与可能存在的问题。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二中“辛亥革命不仅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真实起点”的观点,写一篇小论文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10 . 《美国月刊》发表了记者西奥多·怀特从中国发回的采访稿,该采访稿称1937-1938年中国“从沦陷区逃出难民共2500万人”,之后该说法反复出现在关于中国抗战的权威报道里。20多年后,怀特在个人传记里纠正了这一说法,事实是全国赈济总署1937--1938年“共向难民营发放2500万顿饭”。从史学研究角度看,报刊的采访文稿
A.不具有史料研究价值
B.都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C.史料价值需鉴别考证
D.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