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政治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太祖确立了“崇文抑武”的治国方略,着力拉拢士人。宋太宗时期开始大规模地开科取士,广泛吸纳读书人参与宋朝政治,激发了宋朝人读书求学的热情,社会上兴起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价值取向,学校教育随之大兴。宋仁宗时初步恢复了从太学、国子监到州、县学的官办教育。到宋徽宗朝,在学人数有二十一万余员。民间创办的私人书院在宋朝也大行其道,如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等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宋代教育还出现了一个重要趋势,那就是南方的文化教育逐渐发展起来了,南方读书人考中科举的人数也大大超过了北方,这种现象甚至一度引起了北方官员的不满。不论是官学还是私学,大都围绕科举考试来安排教学,故其教学内容偏重经学、诗赋,铸就了中国应试教育的传统。发达的宋代教育,为“华夏民族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局面的出现做出了贡献。

——摘编自陈振《宋史》

材料二   晚清时期虽在兵燹之中,却相当重视教育对于富国、强国的积极作用,进而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从某种程度来说,晚清时期的教育比社会一些其他领域更早地踏上了近代化的历史进程。晚清时期,教育近代化变革的主要目的在于富国、强国,从而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但由于教育近代化的被动性,变革是非系统且自下而上的。教育变革的演进,既有传统文化的自觉,也有对西方文化冲击的回应。由于无法真正地充实传统文化的内核,“中学为体”便聚焦在维护皇权统治上,而非造就新人;“西学”在教育上的内涵、外延日益丰富,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演变。“中体西用”的宗旨面临着“体用不二”的挑战,近代化带来的文化认同危机也产生了伦理危机,对传统的人身依附关系提出了挑战。道德体系及道德教育模式解构与建构的乏力,从社会伦理关系上加剧了传统文化的断裂。

——摘编自戴红宇、张荣伟《论晚清教育的变革与断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教育发展的趋势,并概述其出现的背景。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宋建隆三 年(962年)前后,诏今后“及第举人不得呼知举官为‘恩门’师门’及自称‘门生’”;“部贡举人,今后朝臣不得更发‘公荐’,违者重置其罪。”大祖开宝五年(972年),权知贡举,扈蒙奏上礼部考试合格进士十一人,诸科十七人。太祖破常例将合格举人召对于讲武殿,然后下诏放榜。此后,殿试运为定制。开宝八年(975年)开科场,即设权同知贡举官,以分权势。以后,同知贡举官有多达十人者。雍熙二年(985年),又于考场外廊庑下设“巡掉”,监视内外私相传递卷子者;贡院大门口设有“监门”,不准随使出入来往。唐代为了能够了解举子有无真才实学,特规定举人在考前将平日所作文章诗赋送礼部,称谓约“公卷”,但结果适得其反,“公卷”往往成为科场营私舞弊的工具。庆历元年(1041年),在权知开封府贾昌朝的提议下,始“罢天下举人纳公卷”,试卷成为唯一的学业优劣凭证。

——摘编自穆朝庆《北宋时期的科举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科举改革的政治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科举改革的措施。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为切实推行新制于各省,清廷于190510月颁布诏令,称“巡警关系紧要,迭经谕令京师及各省一体举办自应专设衡门,以资统率,著即设立巡警部”。巡警部由是成立。巡警部内部设置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左右臣各一人,左右参议亦各一人,再下置五司一厅十六科,办理各项有关事务。此外,还接收了京师内外城工巡局,并将之改为内外城巡警总厅,连同内外城预审厅、路工局、巡警学堂、习艺所、教养局、消防队、稽查处等,作为该部的附属机构。该部“大小相杂,事权相属,各专责成,相当完密”。所掌职权也可谓相当庞大,“举凡全国的警政、保安、风俗、交通、户籍、卫生、消防、营业管理、市区的自来水、电话、医学学堂巡警学堂、警官的运用与考核等均归其监督,指导或管辖。甚至京城内外的司法案件也归该部所属的预审厅来办理”。

——摘编自刘锦涛《清末创建巡警部述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巡警部设立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巡警部设立的历史影响。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73年在赫尔辛基,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简称“欧安会议”)正式开幕,参加会议的除美苏两大阵营外,还有一些不结盟国家,使得这次会议成为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性会议。这是一次以美苏为代表的东西方两大阵营为解决冷战期间一系列国际重大核心问题而召开的和会。在欧安会议上,与会各方着重讨论了在国际外交中起决定作用的一系列问题,例如柏林问题、边界问题、战略武器问题和人权问题,并在妥协的基础上达成了最终协议-最终决议案。虽然对最终达成的决议案以及对决议案的评价各方各执一词,难下定义,但把这次会议放在冷战的大环境下,无疑是打破了冷战坚冰,为东西方交流打开了一个通道,是为整个国际形势缓和而做的一次卓越尝试。这次会议将二战结束以来形成的冷战体系打开了一道裂缝,也是20世纪末世界外交史和冷战史上具有分水岭意义的历史事件。

——摘编自魏宁《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19731975)》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3年欧安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1973年欧安会议召开的历史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革命实践中经过艰辛的探索,特别是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二七"大罢工的教训,中共认识到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强大势力压迫下,单靠工人阶级的孤军奋战取得斗争的胜利是不可能的,必须加强与各党派的合作,以形成民主革命的统一战线。19231月召开的中共三大确立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实行国共合作的策略方针。另一方面孙中山的历次革命运动大多遭到了失败,他认识到依靠一派军阀去打倒另一派军阀是断无成就的。正当此时,俄国十月革命给他以新的希望,俄国经验"殊可为我党师法"。而国民党成分复杂、组织松散,也没有明确的行动纲领,于是在1923年1月,孙中山与苏俄代表越飞发表了《孙文越飞联合宣言》,标志着孙中山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开始。1922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正式形成,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建立迎来了大革命的高潮。

——摘编自覃飞燕《第一次国共合作及其历史启示》

材料二   在中国现代史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之间有过两次合作的经历,分别是大革命时期的革命统一战线和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统一战线。第一次国共合作,由于国共两党在政治上的不成熟,双方在对待合作者的策略方针上存有种种不足,使合作中途夭折。与前者不同,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由于国共两党在政治上都已进入成熟阶段,在合作中策略运用得当,得以善始善终,完成了其伟大历史使命。

——摘编自李百齐吴炳芬《两次国共合作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背景及成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革命统一战线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不同。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疯”了的梭伦经常出现在雅典的中心广场上。只见他脸色苍白,呼吸急促,双手不住地擂打着自己的胸部,招来许多围观的百姓。这时,他就会对着人群大声朗读他的诗篇:"啊,我们的萨拉米斯,她是多么美丽,又多么使我们留恋,让我们向萨拉米斯进军,我们要为收复这座海岛而战,我们要雪洗雅典人身上的奇耻大辱……"在不明真相的人们的惊叹、惋惜声中,梭伦滔滔不绝地朗诵着,终于用激越的诗篇激起了雅典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尊严。禁令废除,战事再起。公元前600年左右,年约30岁的梭伦被任命为指挥官,统帅部队,一举夺回了萨拉米斯岛。赫赫军功使梭伦声望大增,成为雅典最负名气和影响的人物,也为他日后实现改革弊政的夙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材料二 “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据优势,我制定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

——梭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梭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梭伦改革的特点及本质。
2022-01-15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柳州市鹿寨县鹿寨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5010月,随着美国侵朝战争的发动,杜鲁门针对对外援助提出了新的原则:军援优于经援、军援范围扩大到东南亚一些国家。195110月,美国国会通过《1951年共同安全法》。该法宣称:美国向世界各地区的“友好国家”提供74.83亿美元的军事、经济和技术援助。“以增强自由世界的共同安全、个别防务与集体防务,从而维护美国的安全并推进其对外政策。为了这些国家的安全和独立以及美国的国家利益而开发它们的资源”。不久,美国国会又通过补充法案规定:以向苏联禁运作为提供援助的条件。11月,苏联向美国提交抗议照会说,“美国通过这样一项法案是国际关系史无前例的行动,构成了美国对其他国家内政的粗暴干涉”,“是旨在使美苏关系进一步复杂化并使国际形势恶化的侵略性行动。”

——摘编自王斯德、钱洪主编《世界当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国会制定通过《1951年共同安全法》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美国制定《1951年共同安全法》的历史影响。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4年,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会议报告中,谢觉哉(时任副参议长,中共元老)建议将陕甘宁边区参议会改名为“人民代表会议”。针对谢觉哉的建议,中共的态度非常慎重。

19464月,谢觉哉在陕甘宁边区第三届参议会第一次会议上讲话提到:“边区、县、乡三级人民代表机关,是人民直接与自由选举的,它是各级政府最高权力机关,有选举罢免政府人员及决定一切重要问题的权利”。会议通过了《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这标志着人民代表会议制度正式取代参议会制度,成为新时期地方政权组织的形式。此后,中共控制的华北、西北地区普遍试行人民代表会议制度,并选举产生了政府,民主政权重新建立起来。人民代表会议制度主要在基层试行,特别是在县以下的区、乡两级得到较好的贯彻。

——摘编自于哲《解放战争时期平山县人民代表大会探析》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陕甘宁人民代表会议制度建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陕甘宁人民代表会议制度建立的意义。
2021-05-10更新 | 209次组卷 | 2卷引用:广西桂林市、崇左市2021届高三三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9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世纪下半叶,“文明”成为反映西方优越性的概念。西方借口日本是“半文明”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在日本享有特权。对此,在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日本政府和知识分子充分利用报刊杂志,用“文明”话语来动员、宣传战争,并利用西方报刊来展示自己的“文明”形象,宣称战争并非由于日本的扩张,而是为了保卫日本“进步”不受中国的妨碍。日本政府还采取贿赂收买欧美通讯社的办法来影响舆论。《马关条约》签订后,美国国务卿葛礼山评论道:“在旧体制下,外国商品进入中国除交常规关税外,当商品运入内地,还要征收一种额外的税。日本打破这一壁垒,这不只是为了个人目的,而是为了广大文明国家的利益。”日本凭借其宣传、公关及在战场上的有利地位,成功操纵了“文明”话语,得到美国舆论的支持。中国则被贴上“野蛮”和“妨碍进步”的标签而被污名化,丧失了对日战争的正义性。

       ——摘编自刘文明《“文明”话语与甲午战争——以美日报刊舆论为中心的考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日本得到美国舆论支持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利用“文明”话语大肆进行宣传的动机。
2023-03-14更新 | 177次组卷 | 3卷引用:广西桂林、河池、防城港三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1787年宪法原文除序言外,共7条组成。第1条规定立法权,比其他各条均为详尽,占全宪的一半;第2条规定行政权;第3条规定司法权。立法、行政、司法三条,占全宪的80%,第4条规定各州相互关系和义务;第5条规定宪法修正案提出和通过的程序;第6条主要规定联邦宪法和按照宪法制定的法律为美国最高法律;第7条规定本宪法经9个州制宪会议批准后生效。

——摘编自李昌道《美国宪法200周年——美国法制见闻之四》

材料二   表:美国第十三、十四、十五宪法修正案


内容日期生效日期
第十三修正案废除奴隶制和强迫劳投(英语:involuntaryservitude),除非是作为犯罪的惩罚18651311865126
第十四修正案定义公民权利,包含特权或豁免权条款、正当程序条款、平等保护条款,并处理美国内战后的问题1866613日186879
第十五修正案选举权不能由于种族、肤色或曾服务劳役受剥夺(此时尚不包括性别——只容许男性)1869226187023日

——摘编自[美]埃里克·方纳《第二次建国:内战与重建如何重铸了美国宪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1787年宪法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上述美国宪法修正案。
2023-02-23更新 | 338次组卷 | 3卷引用:广西钦州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高考班)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