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19世纪西方主要国家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扩展简衣(部分)

国家确立方式确立的政体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君主立宪制
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独立战争)民主共和制
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南北内战)
法国大革命多次反复,最终确立民主共 和制
俄国农奴制改革君主立宪制
德国王朝战争君主立宪制
日本明治维新君主立宪制

——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下)》

材料二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成后,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了一定的自我调节机制,经济在高科技推动下迅速发展,社会矛盾有所缓和,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后依然存在并继续发展。

——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7-19世纪西方主要国家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主要方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极大发展的表现.
(3)综合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正确看待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加速苏联和东欧各人民民主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粉碎帝国主义国家的阴谋。19491月,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签订协议,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阿尔巴尼亚和民主德国相继加入。经互会的宗旨是:协调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计划;实行在原料、食品、机械、设备等方面的互相协作等。经互会的成立对于促进成员国的经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材料二   19514月,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签署煤钢联营协定,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55年,六国政府协商确定,欧洲的联合应该首先从经济入手。1957年,六国签署《罗马条约》,包括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两大项,该条约宗旨是创建共同经济区,在各经济部门间逐步实现共同政策;内容涉及关税政策、共同农业政策、运输和贸易政策及商品、劳务、资金的自由流通等。1967年,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上述材料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经济互助委员会的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相对于经济互助委员会,欧洲共同体的不同及原因。
2023-01-15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城市兴起与发展的因素及历史过程,直接影响城市特点的形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是世界城市发源地之一,中国古代城市起源动因多样,安全保障、行政管理、交通枢纽、土地状况、农耕技术、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等皆为古代城市起源的动因。中国古代城市的核心区是行政和宗庙结合的功能区;背北面南成为公共建筑布局的重要主导原则;科举和官学(包括私学)机构是城市的重要设施;城市的行政、宗教、教育等设施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城市的腹地居民;工商活动一般在空间布局和营运上受到歧视和严格控制;城市虽设城墙和门卫,但一般人员的往来和在城内居住不受限制。……宋代以前,城市大多具有政治或军事功能,宋代以后,不断由政治中心、军事中心向经济中心、文化中心转移。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在乡村基础上兴起和发展起来,数量大大增加,人口显著增长,规模日益扩大,专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并逐步发展成为都市,……灿若繁星。中国城市文明自成体系,它是土生土长的,与世界其他城市文明特别是中世纪西欧出现的城市有很大差别。

材料二     欧洲城市发展经历三个阶段。一是古希腊罗马古典城市,4世纪后,古典城市走向衰落,后多被废弃。二是中世纪欧洲城市重新兴起。开始于10世纪,13世纪达到高峰。城市兴起于封建主的土地上,居民主要是手工业者和商人。封建主经常把城市居民作为农奴对待,或者以领主身份干涉城市的经济活动,引起城市的不满。城市市民联合起来,通过多种手段(如行会)与封建主进行斗争,取得不同程度的自治权。……在争取城市自治过程中,国王经常站在城市一边,支持城市自治(如法国)……。城市的兴起,有助于王权的强化和统一国家的形成。中古时期产生的议会中,都有城市代表(如英国议会和法国三级会议),说明那时的城市已经具有重要地位。19世纪开始第三次城市运动,随着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的发展,产生了现代城市。

——以上材料均整理自《经济与社会生活》教师用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城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世纪西欧与古代中国城市在功能和影响上的不同,并分析形成不同的原因。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5年英国工党执政后大力推行以国有化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社会主义”改革。1946年通过《民用航空业法》,将民航机和航空站收归国有,并成立了直属国家控制的三家航空公司。19471月政府又将海底电报和无线电报的各公司国有化。1945年先后将技术水平低、长期亏损,需要动用巨额的资金才能进行技术改造的煤炭、钢铁和电力工业部门国有化。194510月通过了《英格兰银行国有化法案》,以方便政府利用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同时继续执行1944年保守党政府通过的教育法案,194611月颁布了《国民健康服务法》,使居民享受免费医疗。从1945年到1948年还实施了一系列的社会保险制度。工党政府所实施的改革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因而受到英国人民的欢迎,许多人以为这就是一种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

——摘编自杜奇华《战后英国艾德礼工党政府的内外政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工党政府推行的“民主社会主义”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英国工党政府的“民主社会主义”改革。
2022-07-27更新 | 219次组卷 | 6卷引用:2022年海南高考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铁路开发商和他们在政府中的赞助人基本上赢得了争论,铁路被看成是让人兴奋的事物。从1830年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建成,到新旧世纪之交,仅仅两代人的时间,世界各地变化的速度和广度,达到了史无前例的程度。铁路显然需要蒸汽机,但它们也需要资金,资金为铁路的发展和快速传播铺平了道路。……更早一些时候车轮的发明,让人们能够更方便地出行,但较为局限,只允许相对较短的旅途。人们的眼界,在很大程度上一直被限制在离家周围几英里之内。而铁路所触及的范围就要大得多了。

——摘编自[英]克里斯蒂安沃尔玛尔著(铁路改变世界》

材料二   1872年李鸿章提出改“土路为铁路”的倡议:“俄人竖拒伊犁,我军万难运役,非开铁路,则新疆、甘陇无转运之法,即无战守之方。俄窥西陲,英未必不垂涎滇、蜀。”1880年,刘铭传在应召进京议防务时提出:”自强之道,练兵造器,固宜次第举行,然其机括,则在于急造铁路。铁路之利,于漕务、赈务、商务、矿务,厘捐、行旅者,不可殚述,而于用兵一道,尤为急不可缓之图。”李鸿章赞同并进一步强调:西方各国的铁路“六通四达,为路至数十万里”,实乃致使其富强的重要原因之一。”处今日各国皆有铁路之时,而中国独无,譬犹居中古以后而摒弃舟车,其动辄后于人也必矣。”。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时期西方国家发展铁路的原因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洋务派力主修筑铁路的原因。
2022-04-22更新 | 299次组卷 | 3卷引用:海南省2022届高三全真模拟卷(四)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世界金融中心概况
13—l4世纪意大利威尼斯是当时世界上最著名国际金融中心
17世纪
19世纪
二战后
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有意将东京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人民币日益国际化.国际金融中心也有着向上海漂移的态势

——据邹明贵《近现代以来世界金融中心的变迁》等整理


从表中任选一处或两处空白,填入对应的世界金融中心的概况,任选两个或多个时期概括其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要求,填写史实准确,明确指出金融中心的变化,说明时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2-03-30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2022届高三全真模拟(三)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元时期的广州繁荣胜昔,通过广州港和南海丝路,岭南与亚洲、西方和南洋诸国保挣着繁荣的海上贸易和文化往来。唐至元三代借助南海丝路成为我国历史上朝贡贸易的鼎盛时期。清代,广州有多条至里斯本、美国、拉丁美洲、大洋湖的航线,在“一口通商”制度下,自广州、澳门始发的全球性的海上贸易网络形成。“一口通商”使得广州成为中国绝无仅有的对外贸易港口城市,“广货”的盛名中外闻名、享誉天下。“公行制度”的确立,把外商在中国的活动推向了一个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的时代。

——摘编自齐皓、齐张翼《南海丝路文化流变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元时期广州的经济地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代前期“广货”享誉天下的原因和影响。
8 .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三代以下称治者三,文景之治,再传而止;贞观之治,及于而乱;宋自建隆息五季之凶危,登民于衽席。迨熙宁而后,法以斁,民以不康。”(王夫之《宋论·太祖十五》)且不论王夫之对神宗时期的微词,若就总体而言。将北宋前中期与西汉文景之治、唐代贞观之治相媲美,并非完全言过其实。清代学者戴震说:“宋以来,孔孟之书尽美其解,儒者杂袭老释之言以解之。”

——摘编自陈振著(中国断代史系列:宋史》

材料二   晚明的学士很欢喜干政,不过太无常识,所言论的与实际政治相隔太远。流寇遍地,有人主剿,有人主抚,一讲到方法上便目之为支离了。所以是一无实际。明末的士风这样,所以为清初学者的晚明遗老都有一种觉语。顾亭林便是其中之一个,他说:“今之君子……聚宾客门人之学者数十百人,‘譬诸草木,区以别矣’,而一皆与之言心言性。舍多学而识,以求一贯之方;置四海之困穷不言,而终日讲‘危微精一’之说……我弗敢知也。”

——摘编自王桐龄著《中国史》(下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若就总体而言,将北宋前中期与西汉文景之治、唐代贞观之治相媲美,并非完全言过其实”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顾亭林的观点,并简析其提出该观点的原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前中国城市体系,约形成于唐宋时期。明清以来,虽然在东南沿海地区形成了专业性的工商业市镇网络,从而出现了具有近代意义的早期城市化趋向,但不少沿海城市出现了衰落的趋势。鸦片战争前,中国的传统城市从来不是一个独立的行政建置单位,而是省、府、州、县的活所,是周围乡村腹地的统治中心。步入晚清时期,中国被抛入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传统社会逐步解体。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到辛亥革命之前,中国先后有112个沿海和内地城市被辟为通商口岸,其中,约开(依据条约开放)通商口岸77个,自开(清政府主动开放)通商口岸35个,从而促进了这些城市的发展,这种发展主要表现在很快涌现出一些与传统城市发展模式不同的新型城市。

——摘编自陈振江主编《中国大通史》

材料二   大约在1800年,大不列颠只有一个大城市——伦敦。伦敦仅有100万人口,但却是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1850年伦敦人口增加到236.3万,大不列颠还有其他9个城市人口在10万以上,18个城市的人口分别在5万到10万之间。这28个城市的人口共计570万人,大约为大不列颠全部人口的五分之一。1851年人口普查表明,英国的城市人口已占全国人口的52%。同期,法国和美国的城市人口比例为25%和13%,俄国是7%。

——摘编自高德步、王钰主编(世界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明清时期部分东南沿海城市衰落及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城市化的背景与特点。
2022-03-02更新 | 297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2022届高三下学期高考全真模拟卷(一)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耕织图”是中国古代表现农业生产的图画。已发现的汉代牛耕图皆位于北方州郡,南方地区尚未发现牛耕图像。这些农耕图像的题材内容从表现人力锄耕逐渐变为“徙民屯田,皆与犁牛”。嘉峪关魏晋墓室耙地图有两幅,一幅系“二牛一人式”,一幅展现了另一种播种方式:前面一妇女播撒种子,其后一男以耰(yōu)打碎土块以覆盖播撤下的种子。唐五代时期的牛耕图多数展现了“二牛一人式”的耕作方式,少数为“一牛一人式”,主要发现于陕西三原李寿墓及甘肃莫高窟等地,且数量较多。宋代是我国耕织图发展的重要时期,楼璹(shú)绘制的《耕织图》系统描绘了南方农业耕作生产的全过程,后世依照楼图临摹和翻刻者众多。清代耕织图的创作最初由帝王命宫廷画师临摹楼图作画,再由帝王亲自题写诗文,装裱成为完整的书画作品后择其优者刊刻印行,刻立石碑,形成了形态各异的“耕织图”文献,或深藏清宫、或赏赐王公、或立碑长存、或流布民间、或广传海外。

——摘编自张铭《历代<耕织图>中农业生产技术时空错位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历代耕织图呈现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耕织图对研究古代百姓日常生活的史料价值。
2021-12-27更新 | 2915次组卷 | 20卷引用:2021年新高考海南历史高考真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