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10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列宁曾说:“唯心主义是生长在人类智慧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而宗教就是唯心主义的重要体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神学统治的年代,盲目信仰、禁欲主义成为至上的美德和追求,人类失去了真实的自我和真实的生活。

——张成岗《从神本到人文:“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精神解读》

材料二马西莫·菲尔波精辟地指出:“文艺复兴时期罗马的辉煌,成为数十年间杰出的艺术家们荟萃的中心,如果没有教会的大量订货和教皇与红衣主教们用之不竭的消费,是不可想象的,因为这些都是最重要的社会前提之一。”

——欧金尼奥·加林《文艺复兴时期的人》

材料三虽然世俗题材艺术品的数量和比例都有所增加,世俗绘画的比例从15世纪20年代的5%上升到16世纪20年代的约20%,但宗教题材的艺术品一直占绝对优势。

——彼得伯克《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与社会》

材料四文艺复兴中人们重视人的价值、重视现世的生活以及反对“权威”的精神,都在当时人中间唤起了对于天主教会及其神学的怀疑及反感。……文艺复兴运动培养了大批人才。这些人中有的被称为基督教人文主义者、人文主义泰斗,有的被誉为宗教改革的先驱,他们在各自不同的领域对宗教改革运动的发生和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林涛《浅议文艺复兴对宗教改革的影响》


(1)据材料一,指出中世纪欧洲人的精神世界处于一种怎样的状态?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文艺复兴时期艺术辉煌的社会前提。
(2)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品有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时“宗教题材的艺术品”在立意上有何新变化。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天主教会及其神学”遭到“怀疑及反感”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宗教在这一时期的社会转型中的历史作用的变化。
2 . 【中国古今教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蒙学教材,即古代专门为儿童编写的启蒙教育课本。宋代以《三字经》《百家姓》为代表的蒙学教材广为流传,历代沿用。以《三字经》的编写为例,它语言生动活泼,文字通俗易学,表达简明扼要,格式富有韵味。著名学者也参与蒙学教材的编写,如朱熹的《童蒙须知》、吕祖谦的《少仪外传》等。“农工商各教子读书,虽牧儿馌妇,亦能口诵古人言语”,而且“学校之设遍天下,而海内文治彬彬”。

——摘编自秦海霞《谈我国古代的蒙学教材》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作出了统一教材制度的战略决策,加强了教科书编审工作力度和政治内容的把关。从1954年开始编辑出版的中小学各科教科书,集中全国之力协同攻关,选调和集中一批学科专家、名师和专业编辑,全部采取集体讨论的工作制度和社内外相结合的编写方式,保障了教材质量。据《中国教育年鉴》统计,“1954年至1956年编成的十二年制中小学教材,包括教学大纲30种30册,课本93种233册”。这套教材的编写出版使全国所有地方、学校、学生都使用上了高水平、权威性、国家级的全学科教材,解决了过去供应迟缓、版本不一、发行混乱的问题,开启了新中国“一纲一本、统编统用”的新时代。

——摘编自郭戈《新中国第一套统编教材评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蒙学教材兴盛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建国后国家统一编订中小学教材的意义。
3 . [国家建构思想]

材料一   孙中山基于对三民主义理想的追求和对封建专制暴政限制自由的批判,高举“政治革命”的旗帜,决心建立主权在民的共和国家。他说:“革命是以促成一个真正的中华民国为目的的,就是人民都享幸福,国家政治的主权在人民。”在以三民主义为毕生信念的孙中山看来,民国的最本质特征就是主权在民,现代国家建设旨在摆脱落后,实现国家强大。在民国建成后,针对外国列强侵略,孙中山指出:“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于诚,合为一炉而冶之,以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

——摘编自蒋飞《论孙中山的国家建构思想》

材料二   孙中山虽以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宪政模式,但未能真正实现中华民国的现代国家建设。辛亥革命之后,资本主义现代化实践的屡次失败,也宣告了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20世纪初期以来,社会主义革命运动兴起后,一批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革命道路。“中国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中国的面目就起了变化了。”毛泽东认为,近代中国作为一个后发现代化国家,首要任务就是建立民族国家。毛泽东继承了现代国家成长的历史逻辑,并把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为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共和国。毛泽东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明确了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基本政治职能,即对广大人民实行广泛的民主,对敌人的反抗和破坏进行坚决镇压。

——摘编自杜新和《毛泽东国家建构思想论析》


(1)根据材料一,概述孙中山国家建构思想的基本内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毛泽东国家建构思想的因素,并分析其与孙中山国家建构思想的共同之处。
2023-02-05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州高中教育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任何一种文化都由曲线前进,有时上升,有时下降,只看历史上各时期之治乱兴衰,便可见其文化进退升沉之大概。春秋时代,文化种子埋藏在贵族阶层。孔墨新生机,从下层崛起。此时期为中国文化最有生命力之表现时期。东汉末,文化种子埋藏在大门第,而不免为老庄清谈所腐蚀。唐末五代,文化种子或则逃避至十国、如蜀、如唐、如闽、如吴越,多数都埋藏在山林寺庙与书院中。直到宋兴六七十年后,始有起色。元末埋藏在社会下层,当时南方经济好,书籍流传易,故文化种子得到处留存。清朝入主,文化种子埋藏在社会各阶层者,亦深亦厚。

——摘编自钱穆《中华文化十二讲》


选取中国古代史整体、部分或某个朝代,对材料中的观点提出看法,并加以阐释。(要求:看法具体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就各国的文化发展的历史看,文化(自然包括哲学)的发展大体上总是通过“认同”与“离异”两个不同的阶段来进行的。“认同”表现为与主流文化的一致和阐释,是文化在一定范围内向纵深发展,是对已成模式的进一步发掘,同时也表现为对异已力量的排斥和压抑,其作用在于巩固原有的主流文化已经确立的界限与规范,使之得以定型和凝聚。“离异”则表现为对原有主流文化的批判和扬弃,即在一定时期内,对原有主流文化的否定和怀疑,打乱既成的规范和界限,以形成对主流文化的冲击乃至颠覆,这种“离异”作用占主导地位的阶段就是文化的转型期。

——摘编自胡伟希《中国本土文化视野下的西方哲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知识,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阐述充分,逻辑清楚。)
2022-12-23更新 | 211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北省部分学校2023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清留俄教育兴起于19世纪末,在20世纪初期得到很大发展。189612月,总理衙门鉴于同文馆学生“临时传述,而洋人茫然不解者"提交了"奏派学生出洋片"一折,由同文馆向英、法、俄、德四国使馆各派学生四名,由政府承担学生学费与生活费,进行语言的进修。1902年,光绪发布上谕,号召“选择明通端正之学生筹给经费派往西洋各国考求专门学业,务期成就真才以备任使"。于是,总理衙门、学部、邮传部选派学员赴俄学习铁路、法政、矿务和商业等专门学科。湖北总督端方认为选派留学生对于地方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他首开地方派遣留俄学生之先河。1905年以后,留学成为知识分子入仕的一条捷径,自费留俄人员的比例大为增加。

——摘编自张泽宇《晚清留俄教育述论》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前夕,刘少奇率中国共产党代表团访问苏联期间,表述了希望派遣考察团或者留学生赴苏学习的愿望。1951年新中国开始大规模的向苏联东欧国家派遣留学生,当年实际派出留学生380名,其中留学苏联学生375名。第一批留苏学生专业主要集中于卫生、水利、轻重燃料工业、教育、交通运输等行业上,他们中的一些人日后在各自的工作岗位和研究领域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首次派遣留苏学生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侧重基础理论学习的大学生,第二类是侧重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钻研的研究生,随后增加了偏重于实际技术的掌握和使用的实习生和赴苏进修的高校教师。

——摘编自周尚文、李鹏《新中国首批派遣留苏学生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留俄教育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留苏的特点及其意义。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20年7月,一位名为“阿木爷爷”的63岁.大爷在海外社交平台走红。“阿木爷爷”通过锯、刨、凿、磨等中国传统木工手艺,不用一根钉子、一滴胶水,制作出了各种精致木器,被网友誉为“当代鲁班”。百万粉丝、上亿流量,“阿木爷爷”展现的“神秘中国技术”,让国外网友叹为观止。他发布在海外社交平台上的视频不用一个英文字母,却圈了无数海外粉丝,他用自己的独特方式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化之美,传递中国智慧之光。

——摘编自中国日报《2020—2021年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十大案例》


依据材料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化之美,传递中国智慧之光”,自拟命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表达明晰,逻辑充分,史论结合)
8 . 【古代科学与经济垄断】

材料   从整个社会来看,社会的科学兴趣是科学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只要社会有足够的科学兴趣,这种兴趣就可以激励人们把其他因素如资金、经验、理论等,交流配置到有创新能力的人那里,资助和激励他们的科学研究和交流。……人们对一种东西产生兴趣,愿意为它付出财物和时间,根本的原因在于它能满足人们谋生的需要。在适度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产品质量和成本对赢得市场至关重要,因而必须讲求技术、重视科学。但中国古代工商业或由国家政府垄断经营,或由官僚直接、间接经营,或通过国家行会控制民营手工业,或建立匠籍制度垄断手工业人才,表现出明显的以权力为基础的垄断性,使得中国古代科学一直不能超出古代科学阶段。

——摘编自朱诗勇《中国古代科学的产业基础:工商业的特殊垄断性》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22-11-11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荆荆襄宜四地七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9 . 【美国电影与社会发展】

材料一在美国,早期人们主要是到镍币影院观看电影。这种廉价的娱乐满足了处于社会底层的贫困美国移民的需求,因此大受欢迎。镍币影院的成功刺激带动了电影的制作、发行与放映,为美国影业主导全球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好莱坞几乎一年四季都可以在户外拍片,地貌多样,大大降低了制作成本和周期,于是大批的制片人纷至沓来。一战爆发后,欧洲电影业均不同程度地受到很大打击,美国则借机大规模进军国际电影市场,一战结束后,好莱坞便一直引领着世界电影业。到1920年,约有三分之一的电影收入来自对外电影出口。20世纪20年代末期,好莱坞在技术层面进行了革命,于是有声电影诞生。三四十年代成为好莱坞电影的黄金时代。

——摘编自蔡卫《美国电影艺术史》

材料二1960年代前后是美国的多事之秋,美国人遭遇了严重的信仰危机,诸多社会问题亟待解决,好莱坞电影进入严冬期。1967年成为美国影史上的转折点,此后直至80年代后期,美国电影进入新好莱坞时期。该阶段电影一改前一时期中庸保守的倾向,大胆揭露各种时弊,质疑旧传统与旧秩序,更为贴近社会现实。如电影《毕业生》再现了年轻人的信仰失落与精神迷茫;《野战排》揭露越战带来的肉体和心灵创伤;《飞跃疯人院》强调反对压迫,追求自由、自我的美国精神。在这一阶段,好莱坞类型片注重迎合年轻人的喜好,人物形象前卫,时尚元素增加。同时不断探索新模式,比如制作低成本、反主流的独立电影,此外注重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推出宽银幕电影,提升观众观影体验。透过电影传达出的美国式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影响了银幕前的全球观众,而电影中某种关于暴力、性与享乐主义的负面元素也在日益侵蚀着青少年等迷茫群体的心灵。

——摘编自苏兴莎《影像的力量:20世纪以来好莱坞电影与美国价值观的塑造与传播》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电影业能够引领全球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好莱坞时期美国电影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10 . 【音乐与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国大革命赋予音乐家挣脱束缚、争取自由和表露个性的精神。以前,音乐家受雇于宫廷、教会、城市和剧院,按雇主要求为特定的目的和场合创作音乐。大革命后,他们跟随贝多芬走上“自由”音乐家的道路,其地位从奴仆一跃成为时代的先导。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音乐家们广泛搜集民歌,大量运用民间音乐元素,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语汇。

——摘编自沈旋等《西方音乐史简编》

材料二   20世纪)无线电广播和音乐录制技术的巨大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们欣赏音乐的习惯。音乐更迅速、更简便和更广泛地传播,提高了大众文化艺术的欣赏水平。人们可以随时听到名家大师们完美的演奏,对音乐更加熟悉。

——摘编自(法)P.朗多尔米《西方音乐史》

材料三   20世纪60年代最著名的大众文化英雄是甲壳虫(披头士)乐队,他们来自英国的港口城市利物浦,尽管他们采取了美国流行音乐的风格,比如爵士乐和早期摇滚,但是甲壳虫乐队在即兴发挥的表演和对权威的嘲弄中加入了一种真正属于工人阶级的感觉。他们的音乐还表达了一种渴望享受生命乐趣的情感,这是现代西方社会大众文化跨越国界的重要特征。英国的这支流行音乐组合在70年代继续引领时代潮流,对西欧带来了更为普遍的冲击。

——摘编自(美)迈克·亚达斯等《喧嚣时代:20世纪全球史》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19世纪和20世纪西方音乐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以来影响西方音乐发展的重要因素。
2022-07-14更新 | 2191次组卷 | 13卷引用:2022年新高考湖北历史高考真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