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所谓西学者,无非中国数千年来所创”,…我们现在又向西方学习,学的即是我们传过去的东西,中国古已有之,传到西方,现在“天将器还中国我们又学习,这是合理的,必要的。

——桑成之《晚清——政治与文化》

材料二 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迁就调和……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讨论。

——陈独秀《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

材料三 我们的社会运动,一方面固然要研究实际的问题,一方面也要宣传理想的主义……不论搞什么主义,只要肯竭力向实际运动的方面去做,去努力,都是对的,都是有效果的。……必须有一个根本解决,才有把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都解决的希望。

——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

材料四 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在中国过去是吃过大亏的。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起来。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1)概括指出材料一的主张,该主张在当时有何积极意义?
(2)据材料二指出陈独秀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材料中“西洋的法子”核心内容是什么?
(3)材料三在救国道路的探索上有什么新的主张?起到了什么作用?
(4)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中国共产主义者曾多次将“外国的进步文化”与“中国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试举一例说明。
2022-02-15更新 | 155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源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孟子说:鸡鸣而起,孜孜(孜孜)为善者,舜(君子)之徒也。鸡鸣而起,孜孜为利者,蹠(小人)之徒也。欲知舜与蹠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摘编自刘霞《孔孟义利观的异同及现实意义》

材料二王夫之谓义(道德价值)本身包含着利(经济价值),其道德价值与经济价值存在着内在的相通性,盖道德离不开人的物质生活的抽象存在,物质利益具有道德上的合理性,故利中有义。利益是道德作用于人之载体,物质利益不能离开道德之轨道,理寓于欲中,义存于利中,脱离利益也就是无所谓道德。盖物质利益不能离开道德之管控与制约,利益之满足必须受道德之承制,才不至亢害,反之,利非但毋利,反而有害。盖义与利互为依存,互为渗道,辩证地处于事物之对立统一之中。

——摘编自杨铮铮《略论王夫之的义利观》-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孟子义利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王夫之新义利观的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背景。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的商品经济非常繁荣。新兴经济作物茶叶、甘蔗之类绝大部分进入市场。市场形成城市、镇市、草市三级金字塔型结构。在地方贸易网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江南、西北等几个较大的区域市场。海外贸易规模超出唐朝,朝廷在南方沿海港口设立了多处市舶司。民间开始出现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币,称为交子。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

--陈寅恪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朝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思想、文学艺术、科技三方面,说明宋代文化的新发展。
4 . 本思想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本思想自出现以来不断发展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下》

材料二   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民富,则君不至独贫;民贫,则君不能独富。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止公之厚敛,为人上者所宜深思者也。

——朱熹《论语集注》

材料三   至于到了封建末世,当民主主义开始萌动之际,古老的民本主义再度发挥其社会批判功能,并成为生发近代民主主义的生长点。明末清初黄宗羲(1610—1695)的名著《明夷待访录》,便承袭了前辈的民本主义思想,提出国君是“天下之大害”的惊世骇俗命题,向流行于当世的“君为天下主”的传统论调提出挑战。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孟子的核心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主张产生的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朱熹提倡的爱民方式,并分析朱熹主张爱民的根本目的。
(3)据材料三,概况“到了封建末世”民本思想的新发展,并指出这一发展对后世的影响。
2021-06-24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五家渠市兵团二中金科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对自由的追求是近代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目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处处提倡人性和人权,重新思考人和神的关系。他们认为人的情感和思想要摆脱神学的禁锢,尽可能走上一条自由发展之路。人文主义者指出天堂不在来世,而在现世。他们公开申明,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由符合人性的要求。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二 路德的思想和教会成了自由的旗帜,因为路德的原则是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他将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开放的、可以按照自己心愿与神对话的信仰方式,使基督教徒获得了自由,特别容易在德国和欧洲流行开来。更为重要的是,新教置宗教和教会于政府行政和国家法律的掌管之下,从而消除了教会对于世俗权威的威胁,社会又恢复了它的秩序。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在卢梭看来,权利绝不是建立在暴力和强权之上,而只能建立在自由的契约之上。因此,社会契约是一切政治自由与权利的来源。康德则认为自由的个体具备自己决定自己的性质,在理性世界中,自己的意志成为主人。自由既要求不受别人约束,同时又不去约束别人,自由需要服从于理性的“法则”和“要求”。

——摘编自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兴起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所反映的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据材料二,分析宗教改革运动在追求自由方面的进步。
(3)据材料三,概括卢梭和康德关于自由的观点。
2021-10-20更新 | 172次组卷 | 53卷引用: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儒家学说长期居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两千多年历史中,随着时代变迁,不断发展演变,以适应时代需要。

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据《孟子》等

材料二   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

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儒家思想要生生不息,就必须不断实现自我更新,积极接受和吸收外部的文化因素,才能适应阶级和时代发展的需求,获得常新的生命。

——摘编自陈炎《从儒学的历史演变看传统文化的现代命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如何从君民关系的角度来阐述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
(2)材料二中董仲舒对君权是怎么论述的?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论述对儒学地位产生的影响。
(3)结合汉朝和宋朝的相关史实,对材料三的观点加以说明。
2021-11-12更新 | 140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乌鲁木齐第四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末清初之际,欧洲耶稣会士踏着15世纪地理大发现的成果,带着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来到了这个令他们好奇懂景的、神秘而文明的古老东方国度。……为了引起儒家知识分子的兴趣,他们以西方的科学技术知识为诱饼,宣传西学,以广博的知识和全新的见解让像家知识分子眼界大开,从而取得其好感和尊敬,然后进行传教。……“有心栽花”的传教活动收效甚微,而其“无心插柳”而进行的学术传播活动却一直为后世津津乐道。…中国士大夫阶层中,有一些人士,也对西学充满了热情与好奇,并极力推动着其传播进程。

——摘编自《“县花一现”——浅谈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对于中国的影响》

材料二   如果说1894年前传播的主要是西学中的“艺学”,亦即自然科学,1895年后是“政艺兼学”,而以“政学”亦即社会科学为主,那么,自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开始,几乎所有的西学门类,如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哲学、宗教、心理学、地理学、史学、文学、美学、语言、文字、艺术、科技、医学、教育,以及各种各样的思潮、学说、观念都先后传入中国。……有人总结了译书人身份的变化:“前译书之人,教会也,朝廷也;前译书之目的,传教也,敷衍也。后译书之人,士夫也,学生也;后译书之目的,谋公利也,谋私利也。”

——摘编自郑大华《论民国时期西学东渐的特点》


(1)概括材料一中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特点及传播效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的变化特点。根据译书人的变化,指出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所围绕的主题。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针对“西学东渐”谈谈你的认识。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8 . 司马谈在《论六家旨要》中将先秦某学派思想特征概括为“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该学派
①在实践中逐步形成重“法”的特点②强调“天行有常”,但又指出人道有为
③以因循自然的“无为”为处世方法④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55年卢梭发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并完成《政治经济学》,由于同狄德罗在宗教等观点上的不同,1758年卢梭与百科全书派决裂。1761年发表《新哀洛绮丝》,这部小说猛烈地冲击封建专制制度,给卢梭带来了巨大声誉。1762年《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相继出版,更激起了新旧教会的极大愤怒和政府当局的谴责,卢梭宣布放弃日内瓦的公民身份,晚年在法国去世。

——摘编自齐世荣《人类文明的演进》

材料二   卢梭无疑是对近代中国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西方政治家思想家之一。20世纪初,以“中国革命的象征性符号”和“契约论思想家”这样两种形象为线索,出现了“自由与公民”、“公意”等大量专题文章:既有晚清时期严复与章士钊的笔战,也有民国以来张奚若、张翰书、朱坚章这样一些著名政治学家对卢梭的精微阐释,更有王元化、朱学勤、崔之元等当代著名学者的交锋与反思,以及学界青年才俊的最新研究成果。这些文章完整地再现了卢校这位伟大的启蒙政治思想家对中国思想界的巨大影响,勾勒了中国卢梭研究的基本轨迹。

——摘编自袁贺、谈火生《百年卢梭:卢梭在中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卢梭的主要观点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先进中国人如何以卢梭思想为武器开展救亡运动。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苏州风俗考》记载的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二   明代冯梦龙的小说《警世通言》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宋小官团圆破毡笠”。主人公宋小官被嫌贫爱富的岳父母抛弃,夫妻被迫分离,穷困潦倒。后来通过做生意,逐渐积累了巨额资金,就在南京凤仪门内,买了一个几十间房屋的大宅子,接回了苦苦等待的妻子。然后又和大多数商人一样,置买大量土地,依靠收地租,过上了富足悠闲的生活。

材料三   “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材料一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表明的本质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分析,主人公通过什么方式摆脱了穷困潦倒的境遇?宋小官大量买田置地,是因为当时政府实行怎样的经济政策?
(3)根据材料三概括黄宗羲的主要观点,分析其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