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4 道试题
1 .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主张①”仁”与”礼”;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材料二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可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两宋时期,一种新的儒学体系——程朱理学形成了.材料四   他自称为异端,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他认为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请说明①和②分别是谁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请概括董伸舒的思想主张。
(3)董仲舒的思想吸收了哪些学派的思想?
(4)程朱理学吸收了哪些思想?
(5)根据材料四,请说出“他”是谁?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什么时期的要求?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论立法权》一文中梁启超把欧美政法体制优越的源流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泰西政治之优于中国者不一端,而求其本原,则立法部早发达,实为最著要矣。泰西自上古希腊,即有所谓长者议会,由君主召集贵族,制定法律,颁之于民;又有所谓国民议会,凡君主贵族所定法律,必报告于此会,使民各出其意以可否之,然后施行。”

——摘编自陈德正《梁启超对希腊罗马史的引介和传播》

材料二 恩格斯指出:罗马法是“简单商品生产即资本主义前的商品生产的完善的法”,是“纯粹私有制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生活条件和冲突的十分经典性的法律表现,以致一切后来的法律都不能对它做任何实质性的修改”。

——摘编自《古代罗马史》

材料三 马克思在回答当时“有人责备我们共产党人,说我们要消灭个人挣得的、自己劳动得来的财产,要消灭构成个人的一切自由、活动和独立的基础的财产”的问题时,特别强调指出:“共产主义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利,它只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利。”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

——摘编自马小林《关于马克思“消灭私有制”的理论》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论立法权》的目的。
(2)结合材料二指出罗马法的实质,怎样理解“后来的法律都不能对它做任何实质性的修改”?
(3)材料三中马克思主张共产主义消灭私有制吗?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原因。
2019-01-02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领航卷历史试题1
3 . 鸦片战争后中西文化进一步交汇,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中国官绅承受西方所加的冲击,并被迫采取应变的对策。19世纪后半期,中国先知先觉之士认识到中国正面临数千年来一个巨大的变局,将产生一个从所未见的创新机运。

                                                                           ——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   甲午战争之后的几年,是中国思想界的一个很重要转折期,从这时开始,中国才比较正规地迈进到自觉理智地向外国学习的历史进程。国人对西学的领悟从感性的“力”的浅层次,深入到理性的“智”的层次,并进而引起了西方思想文化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第一次大融合。

                                                          ——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三 1917—1923年的思想革命,代表了中国对西方冲击的第三阶段回应……1917—1923年的思想觉醒,标志了从传统的中国基础向完全西化的进一步转变。……但它的主要成功,在于引进了西方的思想和摧毁了中国的传统,而不是创造了新的思想体系和新的哲学学派。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期中国官绅“被迫采取应变的对策”是什么?19世纪后半期,中国先知先觉之士面对“变局”又提出了何种对策?
(2)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分析甲午战争后中国人对西学的“领悟”发生变化的社会背景,并指出“西方思想文化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第一次大融合”的代表人物及其政治实践。
(3)据材料三与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对西方冲击的第三阶段回应”的典型事件及其基本主张。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近代思想领域变化的主要特点。
4 . 唐宋之际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变革时期。从分期角度提出“唐宋变革”理论的首推日本学者内藤虎次郎,他于1910年在日本《历史与地理》上发表《概括的唐宋时代观》,提出唐和宋在文化性质上有显著差异。下列支持这一结论的历史依据有
①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②科技发展与程朱理学的出现
③城市经济发展与交子出现
④文学艺术方面世俗文化兴起
A.①③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④
18-19高一下·江苏·期中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造纸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在古代中国“四大发明”中,影响最为久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般认为,缣帛作为书写记事材料,约起源于春秋时代,盛行于两汉,与简牍并行了相当一段时间。但历史的车轮进入到政治、经济、文化发达的西汉时代,就开始有了许多发明新的书写材料   的历史冲动,这些发明有的可能是有意无意间的发明。仅从我国20世纪30年代8次出土古纸——我们姑且称之为“蔡伦前纸”来看,确实存在类纸物,这些类纸物,确实成为蔡伦发明造纸的“方向”,甚至我们可以说,西汉时代已经有了“纸的雏形”。……蔡伦是个宦官,由一个宫廷宦官,后加位尚方令,他很有才学,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到民间做调查研究,后来又组织发明造纸,终于获得成功。

——摘编自曹天生《蔡伦“发明”造纸术之谜的再探秘》

材料二   造纸术发展大事记

公元大事记
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618~907年唐朝手工纸施胶与染色问世
1637年《天工开物》载入造纸术工艺
793年阿拉伯第一座手工纸作坊在巴格达建成。
继而传遍欧洲各国:西班牙、西西里、意大利、法国、德国
1807~1809年造纸机在法国、英国相继问世
1840~1870年德国首创用机械方法处理木材制浆造纸
1854~1874年欧洲相继利用氢氧化钠和亚硫酸盐打制纸浆
1897~1920年长网造纸机最高车速从160m/分钟达到320m/分钟

——摘编自戴家璋《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蔡伦改进造纸术的主要因素。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造纸术发展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角度分析造纸技术在欧洲发展的主要原因。
2019-04-13更新 | 58次组卷 | 2卷引用:新疆石河子二中2018-2019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6 . 西方人文精神经历了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苏格拉底说,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即使他们试着去做,也是要失败的。既然正义的事和其他美而好的事都是道德的行为,很显然,正义的事和其他一切道德的行为,就都是智慧。

——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

材料二 人文主义小说《巨人传》描写道:1533年时人们都相信存在着一千年的精神黑暗,相继而来的将不会是新生,而是真理的重新恢复。

材料三 “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以往的一切社会形式和国家形式、一切传统观念,都被当作不合理的东西扔到垃圾堆里去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苏格拉底的基本观点。这一观点的提出是基于怎样的背景?

(2)材料二中的《巨人传》属于哪一思想解放运动的代表作品?你是否同意材料二对这一思想解放运动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3)材料三中的“他们”发起了哪一思想解放运动?结合材料三分析说明这一事件的突出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思想解放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民族复兴”是近代百年来中国人的梦想,而中国梦就是民族复兴的梦,是中国人为世界作出贡献的美好愿望和梦想。

材料一   “中国梦”是百年来的“现代化”梦想,包含两个层次:一是许多中国人的个人梦——财富、名誉、地位;二是中华民族的国家和集体之梦——大国梦、强国梦。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梦想,将自己的梦想与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结合在一起,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成就自己的梦想。提到“中国梦”,很多人自然而然得想到“美国梦”。美国梦的核心观念是,“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认为美国提供了人人都能成功的机会,成功取决于自己的才能和努力而不是家世和背景,人人都拥有平等的权利,人人都有信仰的自由

——程美东、张学成《当前“中国梦”研究评述》

材料二   晚清以来,在东西方列强的持续侵略和残酷压迫中,现代“民族”观念逐渐引入。革命党人反对国内民族的压迫,立宪派人士则宣传建立彼此相依的大民族共同体。1917年李大钊比较明确地提出了“民族复兴”的思想,“当以中华民族之复活为绝大之关键”。孙中山在“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中也批评列强“不准弱小民族复兴”的观念。“九一八”事变爆发至整个抗战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成为中国最为最响亮的政治口号和社会性全民话语之一。

——据黄兴涛等《民国时期“中华民族复兴”观念之历史考察》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梦”与“美国梦”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华民族复兴”这一观念形成的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梦”提出的意义。(10)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也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
材料二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与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拒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2019-01-30更新 | 5870次组卷 | 71卷引用:新疆伊犁州新源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摘编自林存光《孔子新论》

材料二   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三   黄宗羲认为……自秦以后,君反客为主,“视天下人民为人君囊中之私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视天下为其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己矣”。君臣关系应该以“天下万民为事”“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封建法制是“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都出于君主一人一姓的“利欲之私”,“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

——摘编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心目中仁人君子的理想人格。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主张。
(2)据材料二,如何理解“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指出汉代学者在改造儒家思想方面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3)据材料三,概括黄宗羲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10 . 材料一   中华民国政制形式与内容的分割迫使新文化运动中的知识分子深入到思想文化的深层中去寻找国家富强的出路,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分子,不论是新文化派,还是文化保守主义,都对“民主”持有肯定态度,同时,他们对民主的理解和追求方向又不完全相同,可分为激进民主主义、自由派民主主义、无政府主义等五类。新文化运动时期,从西方文明寻找到的科学旗帜已超越了自然科学领域,逐渐渗透到社会科学、宇宙人生领域。科学主义作为一种时代思潮取得了舆论上的胜势。出现科学可以解决一切的论调。

——摘编自穆允军《文化比较视域下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再思考》

材料二   17世纪时,近代自然科学家大都反对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理论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神学世界观;同时,他们又借鉴古代一些自然哲学的思想理论,推陈出新,近代自然科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理性和科学在一切人类社会活动的主导地位。这个时期的哲学家们和社会科学家们不承认任何的专制权威,不论是宗教信仰和自然观,还是社会制度和国家法律都经受了挑战和审判,一切都需要“理性的法庭”去审查、裁定。社会科学家们提出的许多科学的、理性的观点推动了当时政治、经济、法律等社会科学的全面发展。

——摘编自张丽敏《启蒙运动时期的社会科学思想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民主与科学的发展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启蒙运动与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社会科学发展的不同之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