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周英杰在《<海国图志>的孤寂与荣光》中有这样的统计:当时国内有士绅百万余人,有能力读此书的也多达三百多万人,然而却很少有人认真地阅读和领会书中的深刻内涵。相反,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的骂声却扑面而来,更有甚者主张将《海国图志》付之一炬,在他们眼中这无疑成了一本大逆不道的书籍。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锁国政策对思想的影响
B.落后的制度带来思想的闭塞
C.作者提出的主张不切合实际
D.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
2019-02-06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山西省祁县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二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2 . 历史信息浩如烟海,多种多样。有效获取和正确解读历史信息,是研习历史的重要前提。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文字资料
16世纪末,华的耶稣会教士利玛窦在一封信中说:“中国人非常博学,医学、自然科学、数学、天文学都十分精通。”……问题是:它为什么没有继续上升到理论,构筑起其理论体系,或如西方那样,发展出现代科学。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二 图片信息
下图是上海三兴烟草公司(成立于1924年,位于上海美租界)刊登在1926年10月10日《申报》上的一则“孙文牌香烟”广告。

材料三 表格数据
下表是1870-1910年中国一些进口货物占总进口值的百分比

(1)依据材料一,从中、西两方面各举1例说明利玛窦的结论。并根据所学分析我国的古代科技“为什么没有继续上升到理论?”
(2)从图片中提炼有效的历史信息,分析烟草公司发布该广告时的政治背景。
(3)根据上述表格数据的变化,分析中国近代工矿业发展的状况。
2016-08-16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山东文登高三上期第一次考试(A卷)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下表是史书中的孝义传、孝友传所记载的“义门”(累世同居的大家族)代表人物数量的粗略统计。该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史书人数
《南史》13
《北史》12
新旧《唐书》38
《宋史》50

A.商品经济发展影响社会观念
B.儒学影响力不断增强
C.地方家族势力左右史书编纂
D.宗法观念的深远影响
4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马克思的名字最早出现在中文报刊上,可追溯到1899年英国在华传教士李提摩太节译、蔡尔康撰述的《大同学》,称英人马克思为“百工领袖著名者”。同年,在《今世养民策》中首次提到恩格斯的名字:“德国讲求养民学者,有名人焉。一曰马克思一曰恩格斯。”梁启超于1902年发表了《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一文,将马克思称为“社会主义之泰斗”,认为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思想,是德国“最占势力之二大思想”之一在资产阶级革命派中,马君武被称为“中国较系统地评介社会主义学说的第一人”,他于1903年《社会主义与进化论比较》一文中对马克思评价道:“马克司者,以唯物论解历史学之人也。马氏尝谓:阶级竞争为历史之钥。”朱执信被何香凝誉为“同盟会中真正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人”。他发表《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片段地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及其思想,简要叙述了《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的某些内容,对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和阶级斗争理论也有所论列,同时认为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有着原则区别。

材料二 1919年五四运动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分界点。在此之后,各种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宣传社会主义的期刊和团体大量涌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进程开始加快。1920年,瞿秋白、俞颂华、李仲武以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特派员的身份赴俄,实地考察苏俄社会生活,访问工厂、乡村、机关、部队,及时向国内发回大量通讯报道以及苏俄情况的著述。如瞿秋白的《赤都心史》《饿乡纪程》,俞颂华的《旅俄之感想与见闻》,李仲武的《游俄国见闻实录》,等等,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苏俄的真实情况,吸引了国内众多读者。中国先进分子在学习和研究苏俄社会制度、革命经验的同时,还组建了俄罗斯研究会、上海外国语学社等以研究苏俄问题、选派赴苏留学生为主旨的团体,开始有计划地派遣学生赴苏学习,接受苏俄革命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五四运动前后,中国许多青年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在工读思潮的影响下,纷纷远涉重洋,赴欧洲(主要是法国)勤工俭学,掀起了一场规模浩大的赴法勤工俭学运动。据粗略统计,1919、1920 年两年中,赴法勤工俭学的中国青年达1600多人。这些青年到欧洲后,一边勤工俭学,一边了解资本主义社会,接触工人群众,关注工人运动,努力研究社会主义思潮和马克思主义,并通过各种途径及形式把马克思主义和欧洲工人运动状况介绍到国内。

——以上材料均引自于姚宏志:《由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引发的思考》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五四运动前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介绍状况,并概括分析其特点和不足之处。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五四运动后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传播介绍的特点,分析为什么五四运动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分界点?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史实。
2019-01-09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会同县一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5 . 2011年底中国与丹麦联合发行《古代天文仪器》邮票,其中第一枚为“简仪”。关于“简仪”, 正确的说法是
①简仪是望远镜发明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
②迟至汉武帝时期,中国古代科学家已使用简仪确定天体坐标
③元代科学家郭守敬发明了简仪
④《授时历》的天文数据相当精确是与简仪等天文观测的发明分不开的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下表是新中国1950年和1965年人民教育事业发展情况的统计。对其分析正确的是
年度高等学校中学小学
学校学生学校学生学校学生
195022713.4万3690109万40万2439万
196543467.4万80993(包括61626所农业与职业)1441.8万168.19万11600万

A.职业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主体
B.制定“百家争鸣”的学术方针
C.制定“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
D.国民教育体系逐步形成
2019-11-21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理)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一书统计,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基本的发明创造,几乎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如下表:

年代科技发明(件)中国世界其他国家
百分比百分比
公元l-400年452862%1738%
公元400-1000年453271%1329%
公元1000-1500年673857%2943%
公元1500-1840年472194%45396%

材料二   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曾保持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那时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但16世纪以后,欧洲诞生了近代科学,中国的文明却没有能够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科学史上把这个问题称为“李约瑟难题”。

材料三   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科技史上地位变化情况。

(2)依据材料三,分析三大发明对欧洲历史发展的贡献。

2018-11-18更新 | 107次组卷 | 26卷引用:2010年广东省执信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

8 .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革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主要力量,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联。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科技发明统计资料

—(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的统计)

材料二   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在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进行研究后发现,16世纪前,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远远超过西方,除“四大发明”外,还有很多发明,如机械钟、铸铁技术、瓷器、万向架、马镫马具、独轮车,拱桥等都首创于中国。“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文明中发展,而未在中国文明中成长?”这个疑问被学术界命名为“李约瑟难题”,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在世界上的地位。

(2)中国古代科技创新成果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杰出贡献,有的成为文明的助推器,影响整个世界的发展。请列举你认为最重要的三项成果,并说明它们如何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明清时出现的“李约瑟难题”的原因。

9 .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延安为了中国革命的前途命运,呕心沥血,写了大量著作。据任世江先生统计,收录在《毛泽东选集》中的158篇文章中,有112篇是在这个时期写的。这些著作中最能代表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历史进程做了详尽完整论述的文章是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B.《论持久战》
C.《新民主主义论》
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在其著作《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一书中,对古代中国与世界发明进行了统计,如下表:

年代科技发明(件)中国世界其他国家
百分比百分比
公元1—400年452862%1738%
公元401—1000年453271%1329%
公元1001—1500年673857%2943%
公元1501—1840年472194%45396%

材料二   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材料三   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曾保持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那时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但16世纪以后,欧洲诞生了近代科学,中国的文明却没有能够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科学史上把这个问题称为“李约瑟难题”。

请回答:

(1)认真分析材料一古代中国与世界发明统计表,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科技史上的地位有何变化?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三大发明对欧洲历史发展的贡献。

(3)为什么明清时期“中国的文明却没有能够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

2018-10-28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东山县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10月)月考历史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