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5 道试题
1 .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是近代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材料一:据统计,1858~1911年间全国民族资本所设立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民用工矿企业有953家,创办资本总额为2亿多元。而1901~1911年就设立了650家工矿企业,资本总额为1.4亿多元,其中江苏162家,湖北82家,广东54家,四川42家,直隶37家,浙江36家,奉天(今辽宁)30家,福建22家,安徽21家,山东20家,湖南11家,江西10家。

我国民族资本主义面粉业与生产能力发展变化示意图和中国无产阶级队伍人数的变化情况



阶段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
时间1842—1894年1895—19111912—1919
人数10万60万200万

材料二:社会主义的讨论,常常引起我们无限的兴味。……隔着纱窗看晓雾,社会主义流派,社会主义意义都是纷乱,不十分清晰的。正如久壅的水闸,一旦开放,旁流杂出,虽是喷沫呜溅,究不曾是自定出流的方向。其实一般的社会思想大半都是如此。

——瞿秋白《饿乡纪程》

材料三: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攻击的政策。……我们应始终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1921年7月)

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议决,此次全国大会亦通过此议决。

——《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1923年6月)


(1)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01~1911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根据材料一饼状图和表格的信息,从政治、思想方面分析民族工业发展对我国民主革命转型所产生的影响。
(2)材料二中,瞿秋白所讲的“隔着纱窗看晓雾”反映了当时中国思想界和爱国知识分子的什么状况?“久壅的水闸……不曾是自定出流的方向”又是什么含义?
(3)判断材料三两段材料分别是中国共产党哪次会议通过的决议,并指出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发生了什么转变。
2019-08-14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学业水平测试模拟(三)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

——张之洞《劝学篇·外篇·设学第三》

材料二   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今变行新法,固为治强之计,然臣窃闻谓政有本末,不不先定其本而徒从事于其末,无当也。……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三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陈独秀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的主张,并指出其相应的实践活动。
(2)根据材料二,概括维新派的思想主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4)综合上述材料,简析近代前期中国思想发展的特点。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六典》对县官职掌明确规定:“京畿及天下诸县令之职,皆掌导扬风化,抚黎氓,……养鳏寡,恤孤穷,审查冤屈,躬亲狱讼,务知百姓疾苦。”……县官的职能决定了他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自隋、唐之后,各代对于县官的文化要求都作了硬性规定,(如)明代规定:“外官知州、推官、知县,由进士选。”

——鹿请慧《中国县制沿革述略》


(1)依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县令的主要职责(不得抄原文),并根据所学知识分析隋唐以后县官文化水平较高的原因。

材料二   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减万户为“长”。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以此治国者,莫不皆然。……至于今日,一切荡然无有存者。积尊累重,以居乎其上。而下无与分其职者。兴亡之涂,罔不由此。

——摘编自顾炎武《日知录》


(2)依据材料二,概括顾炎武认同的基层管理方式。结合所学,分析其思想形成的制度背景。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

——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3)依据材料三,概括农村基层管理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4)综上,请你谈谈基层治理的历史经验。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外商聚集之处,主要在广州、扬州及长安、洛阳。唐政府在广州设管理外贸的官员——市舶使,要求外国商船缴纳“舶脚”(关税),税率为输入货物之十分之三,宋代降为十分之一。宋初在广州、杭州、明州设外贸管理机构——市舶司,并修定管理对外贸易的“市舶条(法)”。南宋中期,有广、杭、明、泉、秀、温等州及江阴军七所市舶司。南宋政府还对有能力大幅增加关税收入的外商授予官职。

——摘编自侯家:《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   1850年代以后,受内部变化与外力冲击的影响,重商的呼声开始一浪高过一浪。郑观应等早期改良派宣扬通商的重要性,把对外贸易看作振兴商务、发展国民经济的中心环节,重视金银货币外溢问题,因此要求政府实行关税保护政策,帮助国内出口商对外竞争。到戊戌前后,政府已认识到商务为富强要图,自由贸易思想占了上风。严复主张废除对外贸易中的垄断与限制,放弃国家干预,任其自由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国内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据肖绣文:《中国晚清重商思想与西方重商主义比较研究》等——摘编

材料三   图为《中美关税(加权平均)税率变化趋势和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对外贸易的特点,并说明其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改良派关于对外贸易主张的变化,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美关税税率变化的特点。
5 . 哲人们认为,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手书          

材料二 全国都堆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烧成烈火。……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绝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正是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之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图一中孙中山所写的“世界潮流”指的是什么?依据材料一中的图二指出,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了什么重要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和发展对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2)材料二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在井冈山时期、延安时期毛泽东先后提出哪两大理论?
(3)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这两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
2019-01-30更新 | 18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2015学年四川峨眉山第二中学高二上期中历史试卷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7世纪末,报纸与期刊在欧洲出现。它们通常刊载一些世俗道德说教,拥有成千上万的购买者,销量与布道文不相上下。这些刊物精心选择表达方式,把常识与艰深的哲学探讨有机地融为一体,让文化程度不高的人也能看懂。它们持论公允,专注于移风易俗、提升品位,避免表现出政治敌意,故而能成为教化推动者。这些刊物的出现还弥补了此前书籍流通的不足。凡是在巴黎、伦敦或阿姆斯特丹出现的有意义的出版物,马上就会被翻译成其他的欧洲语言进行传播。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出版后,很快就出现英、意、德、俄等数十种译本。教士、律师、医生、官员、贵族以及富商,构成了波尔多和第戎等地的学术团体和文学会、读书会。这些“阅读会所”,聚集了以阅读、讨论、沟通为目的的人们。七十年代美因茨的读书会就拥有300名会员,订有47份报纸和41份期刊。通过这些团体和联谊会、俱乐部、咖啡馆,新的思想传播到了欧洲各地。18世纪大量涌现出来的图书机构,也为公众阅读提供了更方便、更开放的阅读。

——―据彼得・盖伊《启蒙时代》等


(1)根据材料,概括启蒙运动时期思想传播的路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思想传播对欧洲文化发展的意义。
2019-01-27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市级联考】福建省厦门市2018-2019学年高二年级第一学期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古代绘画首先是笔墨、线条的艺术,正是笔力、用墨和线条造就了中国画独特的气韵和每个画家不同的风格。其次,中国画取“散点透视”的方法塑造形象,且不受空间、时间和事物实际比例的限制,更加自由、灵动。最后,中国画是把书法、诗歌、题款、钤印与装裱等综合在一起的一门综合艺术。

——蒋孔阳《中国绘画的基本特点》

材料二   欣赏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古代文人画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从中可以看出辛弃疾的作品有怎样的风格?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品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背景?
2019-01-09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白水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8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马克思的名字最早出现在中文报刊上,可追溯到1899年英国在华传教士李提摩太节译、蔡尔康撰述的《大同学》,称英人马克思为“百工领袖著名者”。同年,在《今世养民策》中首次提到恩格斯的名字:“德国讲求养民学者,有名人焉。一曰马克思一曰恩格斯。”梁启超于1902年发表了《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一文,将马克思称为“社会主义之泰斗”,认为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思想,是德国“最占势力之二大思想”之一在资产阶级革命派中,马君武被称为“中国较系统地评介社会主义学说的第一人”,他于1903年《社会主义与进化论比较》一文中对马克思评价道:“马克司者,以唯物论解历史学之人也。马氏尝谓:阶级竞争为历史之钥。”朱执信被何香凝誉为“同盟会中真正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人”。他发表《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片段地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及其思想,简要叙述了《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的某些内容,对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和阶级斗争理论也有所论列,同时认为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有着原则区别。

材料二 1919年五四运动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分界点。在此之后,各种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宣传社会主义的期刊和团体大量涌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进程开始加快。1920年,瞿秋白、俞颂华、李仲武以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特派员的身份赴俄,实地考察苏俄社会生活,访问工厂、乡村、机关、部队,及时向国内发回大量通讯报道以及苏俄情况的著述。如瞿秋白的《赤都心史》《饿乡纪程》,俞颂华的《旅俄之感想与见闻》,李仲武的《游俄国见闻实录》,等等,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苏俄的真实情况,吸引了国内众多读者。中国先进分子在学习和研究苏俄社会制度、革命经验的同时,还组建了俄罗斯研究会、上海外国语学社等以研究苏俄问题、选派赴苏留学生为主旨的团体,开始有计划地派遣学生赴苏学习,接受苏俄革命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五四运动前后,中国许多青年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在工读思潮的影响下,纷纷远涉重洋,赴欧洲(主要是法国)勤工俭学,掀起了一场规模浩大的赴法勤工俭学运动。据粗略统计,1919、1920 年两年中,赴法勤工俭学的中国青年达1600多人。这些青年到欧洲后,一边勤工俭学,一边了解资本主义社会,接触工人群众,关注工人运动,努力研究社会主义思潮和马克思主义,并通过各种途径及形式把马克思主义和欧洲工人运动状况介绍到国内。

——以上材料均引自于姚宏志:《由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引发的思考》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五四运动前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介绍状况,并概括分析其特点和不足之处。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五四运动后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传播介绍的特点,分析为什么五四运动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分界点?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史实。
2019-01-09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会同县一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卷
9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太学是汉武帝时设立的最高学府。《史记》记载:“公孙弘请曰:‘三代之道,乡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其劝善也,显之朝廷……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师始……为博士官(专研究《诗》《书》《礼》《易》《春秋》的五经博士)置弟子五十人……择民年十八已上,仪状端正者,补博士弟子。郡国县道邑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者,令相长丞上属所二千石,二千石谨察可者,当与计偕,诣太常,得受业如弟子。’(汉武帝)制曰:‘可。’”

材料二: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书院教育的发展和成熟期,书院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育理念和教育风格等都日益完善和规范。书院注重明辨义利价值观,强调以义为本。教育以社会群众为价值主体,并以社会整体利益制约个人利益。课程设置以“四书五经”作为德育课程的主体,重视学术争辩和学术交流,允许不同学派进行讲学,体现学术自由。宋元统治者都极为重视通过书院对民众进行制度性和非制度性的教化,并尽量把两者结合起来,把统治者的统治意愿转化为被统治者的自觉要求。

——摘编自李强《简论宋元时期的书院教育及启示》


(1)依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时期太学的基本情况。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宋元时期书院教育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元时期书院教育发展兴盛的原因。
2019-01-20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醴陵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文)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辉煌灿烂,长期领先世界,文学艺术异彩纷呈,反映时代风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系统地阐述人体生理、病理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问题。它在阐述医学理论的同时,还对当时的哲学领域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如阴阳、五行、天人关系等进行深入探讨,提出天人相应、阴阳五行、养生保健等学说。东汉名医张仲景医学研究的重点集中在临床经验与哲学理论的联系上,创造了辩证论治的医学原则,他不注重机体局部的结构与功能,而是从整体出发,对人体进行生理病理动态变化的宏观研究。

古希腊医学著作《希波克拉底全集》强调具体的解剖结构,对人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描述,是以具体的客观解剖形态为依据的。古罗马名医盖伦倡导实证医学,重视实验,他强调解剖学对于医学的重要性,奠定了解剖学与生理学的基础,强调疾病局部定位。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古代中国医学与西方医学的特点。

材料二   宋代占主流地位的依旧是雅文学,即士大夫文学。不过,俗文学的存在也是不可轻视的。俗文学的代表是话本小说。那时,俗文学从原来的反映乡村生活为主转向市镇,其内容有灵怪神话、江湖豪侠、名人轶事,也有市民生活、男女相悦等“为市井细民写心”之作。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俗文学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时代背景。

材料三   我国宋代时期的科学文化传播到欧洲(“中学西传”),对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英国哲学家、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说:“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些发明的力量、功效和结果,因为这些大发明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


(3)结合所学,列举两项我国在宋元时期“中学西传”的科技成果。结合所学,阐释你对“这些大发明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的理解。
2018-12-28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北京市北京四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