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53 道试题
1 . 春秋时期成书的《国语》主要记载各国公卿之“语”,而战国时期的《战国策》则主要记载游士之“策”。这种变化说明
A.史书体例有所创新B.新式选官制度建立
C.社会阶层发生变动D.统一历史趋势显现
2 .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思想多元化;秦代“定法家于一尊”;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界形成了大一统局面。这一变化过程反映了
A.儒家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B.法家思想的至尊地位
C.中国古代思想的多元化趋势D.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
2020-03-08更新 | 373次组卷 | 18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世界文明的发展是各种文明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结果,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交流的过程中出现过“中学西传”为主到“西学东渐”为主再到如今东西文化双向交流频繁的演变趋势。

材料一   不同文明的相遇必然涉及到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从15世纪的大航海时代到19世纪中叶的鸦片战争,中外文明的交往变化起伏,中国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也随之发生变化。郑和七次下西洋,沿途到过30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进行物品和人员的交流。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所著《农政全书》包含了一部分西方新知识,还同汤若望合作修订历法.林则徐虎门销烟,编写《四洲志》,购置西方大炮加强防务。

材料二   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

——摘自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知识,归纳郑和、徐光启、林则徐、康有为对外部世界认识或态度的不同。
(2)根据上述材料,简要谈谈你对“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关系的认识。
4 . 对于武则天,历来有各种不同的评价。唐代前期对武则天的评价相对比较积极正面,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对武则天进行严厉批判,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对武则天的评价是“鬼神之所不容,臣民之所共怨”。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中央集权的加强B.社会转型趋势的凸显
C.儒家思想的发展D.自然经济解体的开始
2020-08-27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武邑中学2019-2020学年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汉字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呈现出由繁到简的趋势,如下面是关于“鸟”字写法的发展演变图。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应该是
A.文字书写工具的不同B.经济和文化交流需要
C.书写材料发生变化D.书法艺术不断发展
6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据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一书统计,古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基本的发明创造,几乎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如下表

年代科技发明(件)中国世界其他国家
百分比百分比
公元l—400年452862%1738%
公元40l—1000年453271%1329%
公元100l—1500年673857%2943%
公元150l—1840年472194%45396%

材料二:传教士们用汉语或满语讲解主要天文仪器、数学仪器的用法,讲解几何学、静力学、天文学、化学、解剖学,即拉丁文、西洋乐理乐器、西洋绘画等。康熙皇帝认真听讲,反复练习,亲手绘图。其热爱科学的强烈感情与勤奋学习的热忱,令传教士惊叹不已。

康熙帝集满汉文化于一身,却始终是中国文化的肩荷者。他走进了世界的无涯学海,涉猎新鲜的自然科学却用古帝王孜孜求治之意,古圣人垂世立教之心。

康熙帝在平定三藩叛乱后,鼓励云南开采铜矿:“听民开采”。为吸取明末矿徒造反他又下令各地矿场“永兴封闭”。平定台湾后,他下令实行开海政策,遇有海寇转而禁海。他曾为天主教正名,为传教士表功,促使现教堂倍增教徒众多,教徒不乏皇亲国戚、八旗将领。康熙帝下令逮捕不法传教士,禁止天主教在华传播。

——《清史十五讲》清华出版社出版


(1)据材料一说明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变化的趋势。并据所学知识解释这一变化的经济根源。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康熙帝学习欧洲科学文化的动机。并分析康熙帝统治政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及其原因。
7 . 根据表格,完成下列要求,单位:年

机型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向量机大规模并行机机机群
美国194619591964197619901994
中国195819651973198319951998
推出时间相关年份1269754


由上图可以看出20世纪以来中美两国在计算机研发过程中推出同类型机器的时间,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井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2019-07-17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滦州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文化反映时代变化趋势,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达·芬奇的《蒙娜丽莎》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发展概况,其相似的理由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资产阶级的需求
C.社会思潮的推动
D.传统文化的影响
9 . 如下图是关于“马”字写法的发展演变图,促进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政府政策的推动作用
B.书写材料发生变化
C.经济和文化交流需要
D.繁到简的变化趋势
10 . 据《古今图书集成》记载:古代女子列入“闺节”、“闺烈”的烈女节妇,唐朝为51人,宋期为267人,明代为36000人。这种变化趋势表明
A.礼教束缚渐趋强大
B.君主专制逐渐强化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夫权社会基本形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