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先秦诸子中有人认为:“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过分),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为此,他得出的结论是
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B.“弱者,道之用”
C.“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D.“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2021-10-03更新 | 531次组卷 | 23卷引用:陕西省商洛市洛南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时期人物活动或主张
春秋战国孔子奔走列国,求天下安定之道。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明清之际顾炎武实地考察许多州县,写成巨著《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平天下者,均天下而已。
晚清时期林则徐主持编译《四洲志》,“开眼看世界”。康有为: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和为一体;宪法乃维新之路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围绕“时代与知识分子”,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该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叙述准确)
2021-06-02更新 | 547次组卷 | 49卷引用:陕西省商洛市山阳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1919年五四运动的发生,对新文化运动产生了强烈而深刻的影响,使中国人重新思考追求民主、实现民主的道路,进而对民主观念的阐释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由新文化运动初期的对欧美民主政治的单一性理解,转变为多重追求。如陈独秀提出"劳动阶级的民主",孙中山对"民权"道路的新探索,胡适力主从"问题"入手实现"民主"等……,这些对"民主"认识的变化表明先进的中国人
A.对于民主的认识更加辩证和科学B.实现了中华民族第一次全面觉醒
C.认识到苏俄革命在中国的可行性D.对救亡图存道路的探索更加深入
2020-12-11更新 | 1652次组卷 | 25卷引用:陕西省商洛市山阳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 西欧
作者 著作 作者 著作
李时珍(1518—1593) 《本草纲目》 薄伽丘(1313—1375) 《十日谈》
李贽(1527—1602) 《藏书》《焚书》 伊拉斯谟(1466—1536) 《愚人颂》
徐光启(1562—1633) 《农政全书》 哥白尼(1473—1543) 《天体运行论》
徐霞客(1587—1641) 《徐霞客游记》 塞万提斯(1547—1616) 《堂吉诃德》
宋应星(1587—1666) 《天工开物》 莎士比亚(1564—1616) 《哈姆雷特》
黄宗羲(1610—1695) 《明夷待访录》 伽利略(1564—1642) 《两大体系的对话》
顾炎武(1613—1682) 《天下郡国利病书》 哈维(1578—1657) 《血液循环论》
王夫之(1619—1692) 《读通鉴论》 牛顿(1643—1727)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上表为14—17世纪中外部分著作简表。对比表中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对比,史论结合。)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的人文主义文化传统中,对人的价值及尊严是十分崇尚的。儒家重视人的价值,儒学是中国文化的主流。自孔子始,便一再地强调“入世”。“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可谓知矣。”孔子自己也坚守“不语怪、力、乱、神”,把人事放在首位。“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说明孔子具有比较强烈的非宗教意识和倾向。孔子之后,儒家也基本上是反宗教、反出世的,儒家学者都十分强调人事。儒家的《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些儒家的经典,也没有主张超世脱俗的言论,都是针对现实社会需要的。

——摘编自丁卯《政治规约与思想传播——历史视域下的解放区木刻研究(1937~1945)》

材料二   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天主教道明会的萨伏那罗(1452~1498年),就有感于当时日益浮华败坏的世俗生活,而开始在佛罗伦萨宣讲,反对人文主义的风潮,提倡苦行、禁欲的生活,轻视尘世的价值,并曾率领狂热的信徒焚烧佛罗伦萨纤巧的艺术精品,最后因反对教皇亚历山大六世而被杀。而在宗教改革时代的初期,由于马丁·路德过分强调“因信称义”的观点,毫不妥协地恢复了对人的罪恶本性的极端强调,认为唯有神的干预才能使人得以赦免。因此,引起大部分强调精神自由的人文主义者的反感。

——摘编自刘昕岚《“人文主义”与“宗教”——对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的回顾以及对儒家人文主义的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中国古代儒家“反宗教”的历史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中国和近代西方人文主义的共同作用。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汉时期人们关心的中心问题主要有三大类:

一是生命。如张家山汉简中的《脉书》、马王堆帛书中的《五十二病方》等,就反映了时人对疾病疫情的焦虑和忧患。正是在这种焦虑和忧患中,人们逐渐形成了生死观念。

二是幸福。在秦汉一般思想世界中,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作为人生幸福的内容,渐渐退居次要地位,对幸福的期望往往被普遍的神仙信仰具体化和世俗化,“富贵”与子孙“繁衍”成了更现实的追求。

三是国家。“天下”在秦朝是一个政治概念,西汉后人们逐渐有了更广泛的地理知识,又常使用“海内”。“海内”在当时成为中国人文化疆域的代名词,凡是有共同语言、习俗、观念与服饰的海内人,都是“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

——摘编自葛兆光《秦汉时代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


材料反映了学者对秦汉时期人们关心的中心问题的总结,请你对此提出自己的见解(某一类或整体),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鲜明,论述合理。)
2020-08-01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商洛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7 . 1549~1560年,约4776名法国逃难者进入加尔文派控制下的日内瓦,其中1536人是工匠。他们将技术和资金由奢侈品行业投入普通的钟表业,日内瓦逐步发展成为世界钟表业的摇篮。这反映出,当时
A.人文主义传播缓和了社会矛盾B.经济发展不平衡促进技术转移
C.工匠精神决定了城市生活面貌D.宗教改革助推日内瓦经济发展
2020-07-09更新 | 8060次组卷 | 79卷引用:陕西省商洛市洛南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尽管新文化运动的自我意识并非政治而是文化,它的目的是对国民性的改造,是对旧传统的摧毁,它把社会进步的基础放在意识形态的思想改造上,放在民主启蒙工作上。但从一开始,其中便明确包含着或暗中潜埋着政治的因素和要素,如陈独秀通过“最后觉悟之觉悟”所要达到的目标,仍然是指向国家、社会和群体的改造和进步,即是说,启蒙的目标、文化的改造、传统的扔弃,仍是为了国家、民族,为了改变中国的政局和社会面貌,它仍然没有脱离中国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固有传统,也没有脱离中国近代的反抗外侮、追求富强的主线……所有这一切并不是争个人的“天赋权利”——纯然个体主义的自由、独立、平等。所以,当把这种本来建立在个体主义基础上的西方文化介绍输入,以抨击传统打倒孔子时,却不自觉遇上自己本来就有的上述集体主义的意识和无意识,遇上了这种仍然异常关怀国事民疾的社会政治的意识和无意识传统。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


从材料中提取有关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9 . 鸦片战争后,徐继畲指出:“欧罗巴一土,以罗经视之,在乾戌方,独得金气。其地形则平上之中,容畜沧海数千里,亦与他壤迥别。其人性情缜密,长於制器。造舟尤极奥妙。测量海道,处处志其浅深,不失尺寸。越七万里而通於中土,非偶然也。”上述材料表明他
A.最早关注欧洲历史、地理和经济B.从西方视角否定封建制度
C.认识到中国丧失主权的重大危害D.秉持本土文化价值的立场
2020-06-14更新 | 698次组卷 | 20卷引用:陕西省商洛市山阳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10 . “作为具体的政治历史事件的‘五四爱国运动’最足以构成新文化运动前后期的分水岭,因为从这一事件开始,新文化运动事实上从比较广义的文化运动的范围中发生某种突破。”下列现象可作为这种“突破”表现的是
A.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的主流B.文学革命的发展
C.新文化运动的阵营日益巩固D.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深入人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