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51 道试题
1 . 面对战国时期“天下恶乎定”,孟子认为“定于一”;墨子的政治理想是“尚同”;韩非认为“一栖两雄”“一家两贵”“夫妻共政”是祸乱的原因。这可以用来说明,诸子百家(     
A.代表相同阶级利益B.既有争辩也有共鸣
C.都主张中央集权制D.思想主张日益趋同
2 . 《礼记.学记》记载,我国早在西周时期,教育形成了“家有塾,党有庠,遂有序,国有学”的局面。这表明西周时期(     
A.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B.私人办学较为普遍
C.初具了选官制的雏形D.教育体系已经形成
2022-07-23更新 | 399次组卷 | 4卷引用: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高中历史统编版纲要上同步测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韩非子说:上市之世一人民不胜窝普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最以通群者,而民悦之,使王天下,日有巢氏。民食果皮蚌蛤,腥滕恶臭而伤害股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越取大以化院障,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日燧人氏。”韩非子所讲的“圣人”(     
A.代表了远古时代的生产力水平
B.凝聚了远古数代先民的智慧
C.仅是传说时代无稽可考的传说
D.体现了法家中央集权的思想
4 . 【音乐与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国大革命赋予音乐家挣脱束缚、争取自由和表露个性的精神。以前,音乐家受雇于宫廷、教会、城市和剧院,按雇主要求为特定的目的和场合创作音乐。大革命后,他们跟随贝多芬走上“自由”音乐家的道路,其地位从奴仆一跃成为时代的先导。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音乐家们广泛搜集民歌,大量运用民间音乐元素,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语汇。

——摘编自沈旋等《西方音乐史简编》

材料二   20世纪)无线电广播和音乐录制技术的巨大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们欣赏音乐的习惯。音乐更迅速、更简便和更广泛地传播,提高了大众文化艺术的欣赏水平。人们可以随时听到名家大师们完美的演奏,对音乐更加熟悉。

——摘编自(法)P.朗多尔米《西方音乐史》

材料三   20世纪60年代最著名的大众文化英雄是甲壳虫(披头士)乐队,他们来自英国的港口城市利物浦,尽管他们采取了美国流行音乐的风格,比如爵士乐和早期摇滚,但是甲壳虫乐队在即兴发挥的表演和对权威的嘲弄中加入了一种真正属于工人阶级的感觉。他们的音乐还表达了一种渴望享受生命乐趣的情感,这是现代西方社会大众文化跨越国界的重要特征。英国的这支流行音乐组合在70年代继续引领时代潮流,对西欧带来了更为普遍的冲击。

——摘编自(美)迈克·亚达斯等《喧嚣时代:20世纪全球史》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19世纪和20世纪西方音乐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以来影响西方音乐发展的重要因素。
2022-07-14更新 | 2171次组卷 | 13卷引用: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第18-21课)-五年(2018-2022)高考历史真题分课精练(统编版)
5 . 1916年9月,《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这看似是因为上海基督教青年会指责《青年杂志》与他们的刊物在名称上有雷同、混淆之嫌,要求其改名,其实际上正如后来史家所说:“添加一个‘新’字,实则‘新’意迭出,寄托着陈独秀独特的理念和深厚的思想感情。”可见,《新青年》的“新”意最突出的是(     
A.创新服务面向青年群体B.采用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C.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D.高举思想启蒙利器以救国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朱熹赞赏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关于月亮盈亏的解释,并用“阴阳”的相互作用,解释自然界的雷电、霜雪、彩虹的成因,批判前人的神秘主义错误。而金元四大医家之一的朱震亨把其最得力的医学著作命名为《格致余论》。这表明(     
A.古代中国科技重道德轻技术B.科技与理学有共通之处
C.传统科技注重理论规律探索D.完整的科学体系已形成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况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据《曾文正公文集》

材料二   及廷议购机轮,置船械,则力赞其成。复建议选学童习艺欧洲……国藩事功本于学问,善于礼……呼!中兴以来,一人而已。

——据《清史稿.曾国藩传》

材料三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曾国藩是一个被全面否定的人物,是典型的地主阶级反动派,受到了批判。八九十年代,出现了一股积极评价洋务运动的热潮,认为曾国藩客观上促进了近代工业的兴起,他是一个识时务者。

——摘编自孙占元《十年来洋务运动研究述评》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曾国藩被评价为“中兴以来,一人而已”的依据。
(2)根据材料三,指出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到八九十年代,对曾国藩的评价有何变化?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
2022-07-05更新 | 167次组卷 | 4卷引用:第16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课时作业)-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纲要上课时及单元测
8 . 某学者指出,在动荡的世界局势下,中国“两弹一星”研制成功,有利于维护本国安全与维护世界和平。正如中国政府一再强调的那样,中国研制核武器恰恰是为了彻底消灭核武器。可见,中国研制“两弹一星”(       
A.有利于开启“向科学进军”的进程B.激发了人们保卫和建设国家的热情
C.适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要求D.体现了科学与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
9 . 对于西方历史上某一个“全才”涌现的时期,有学者说“从人文主义者本身来说,他(将人文主义者共性假拟的抽象人格)是不能不具备多方面的造诣的,因为事实上,他的学问不仅用于研究古代经典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为日常生活的实际需要服务。据此推断,这些“全才”最可能是(     
A.宗教改革的主要发起者B.激进的启蒙思想家
C.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D.古代雅典的“智者”
2022-07-01更新 | 380次组卷 | 6卷引用:高频考点48文艺复兴-【高频考点专练】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题汇编(第三辑)(全国通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19世纪末20世纪初,梁启超在《时务报》和《新民丛报》上发表了大量的时政评论。它们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征服了万千读者,时人将这些文章的写法称为“时务体”和“新民体”。这一现象
A.反映了戊戌变法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B.推动了维新思想的传播
C.印证了报刊成为维新变法的宣传重心D.掀起了文学革命的热潮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