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战国时期出现了举世闻名的“百家争鸣”的文化灿烂局面,这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辉煌的一页。“百家争鸣”首先需有“百家”出现,“百家”是指诸多颇具相当学识而又各有一定理念的个人或群体。他们因获得的知识不同,思想观点各异,从而形成许多不同的“家”,即学派,因称“诸子百家”。如果没有这些“学富五车”的“诸子”和不同理念的“百家”,何人相争,以何而鸣?

——摘编自薛国中《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条件》


根据材料提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任何一种文化都由曲线前进,有时上升,有时下降,只看历史上各时期之治乱兴衰,便可见其文化进退升沉之大概。春秋时代,文化种子埋藏在贵族阶层。孔墨新生机,从下层崛起。此时期为中国文化最有生命力之表现时期。东汉末,文化种子埋藏在大门第,而不免为老庄清谈所腐蚀。唐末五代,文化种子或则逃避至十国、如蜀、如唐、如闽、如吴越,多数都埋藏在山林寺庙与书院中。直到宋兴六七十年后,始有起色。元末埋藏在社会下层,当时南方经济好,书籍流传易,故文化种子得到处留存。清朝入主,文化种子埋藏在社会各阶层者,亦深亦厚。

——摘编自钱穆《中华文化十二讲》


选取中国古代史整体、部分或某个朝代,对材料中的观点提出看法,并加以阐释。(要求:看法具体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欧洲与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历史进程

近代民主思想的历史进程

欧洲

中国

15世纪,人文主义者对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个性解放的宣传;

16世纪,宗教改革家加尔文的民主、共和主张,法国进步思想家鲍埃西等人的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

17世纪,格劳秀斯、洛克等人的社会契约思想、分权说的产生,英国立宪政体的产生;

18世纪,孟德斯鸠、卢梭等人民主思想的激荡,法国民主政权的建立。

19世纪四五十年代,魏源、徐继畬等开始注意中西政制之别,赞扬民主制度又“公”又“周”;

19世纪60年代,冯桂芬提出“君民不隔不如夷”批评专制制度不如立宪制度通达民情;

19世纪70年代,个别改良派如郑观应等发出开设议院的议论

19世纪80年代,部分洋务派如崔国因等提出立宪问题,个别改良派开始宣传“公平”思想;

19世纪90年代,开设议院主张的普遍提出,而后是社会契约论、天赋人权论、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

20世纪初,先是革命派民主思想的激荡,紧接着便是专制制度被推翻;五四新文化运动,重新宣传人的尊严、个性解放。

——摘编自熊月之著《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史》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历史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正确,阐述有理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3-07-25更新 | 106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资阳市资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设立了全国最高教育行政领导机关教育部,蔡元培任教育总长。任职期间,蔡元培先后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和《对于教育宗旨之说明》中,系统地阐述了其教育新思想。他认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者,皆今日之教育不可偏废者也”。此乃他为民国教育提出的“五育”并举、使受教育者全面和谐发展的新教育宗旨。蔡元培辞去教育总长职后,教育部颁行的民国教育宗旨是:“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助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主编《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私立学校采取政策保护和经济上的扶助。在19491951年期间,国家基本上维持了私立学校的发展。19526月,毛泽东在《关于北京中小学学生负担及生活情况的报告》上批示:“如有可能,应全部接管私立中小学。”根据毛泽东的指示,教育部于8月份召开了全国中小学教育行政会议,决定从1952年下半年起至1954年,将全国私立中小学全部由政府接办。此外,从1952年起高等学校院系调整过程中,全部的私立高等学校都由人民政府接办,改为公立高等学校。至1956年,全国1467所私立中学和8925所私立小学已全部由政府接办,改为公立。

——摘编自王炳照等编《简明中国教育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颁行民国教育宗旨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析新中国成立后私立学校逐步改为公立学校的背景及其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僧一行(公元683727年),唐代杰出的天文、历法、数学家和佛学家。原名张遂,从小“博览经书,尤精历象、阴阳五行之学”。为了精研数学和天文,长途跋涉,到浙江的天台山和湖北当阳玉泉山求师问教,积累了丰富的天文和数学知识。唐玄宗时,受命为皇帝顾问,“考前代诸家,改撰新历”,主持改历。僧一行在全国的13个地点测量了北极高度和冬至夏至日、春分秋分日的日影长度;发起并主持四海测验,实地测量子午线长度,是世界上第一次子午线长度的实测;编制了《大衍历》,该书不仅验证自古以来“日影千里差一寸”说法;还涉及计算南北昼夜时刻长度的变化,推算南北距离对日食、月食的影响等与制订历法相关的问题。僧一行所重视的实际观测的研究方法,极大地促进了天文学的发展。在他之后,实际观测成为历代天文学家从事学术研究时采用的基本方法。

——摘编自房列曙、木华主编《中国文化史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说明僧一行取得科技成就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僧一行进行学术研究所体现出的研究方法,并分别予以简要评价。
6 . 宋代是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承上启下的时代,也是中国古代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魏晋南北朝迄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可称为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其升入政治上层者,皆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故就宋代言之,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

——钱穆《理学与艺术》

材料二   宋朝在疆域占领和控制能力相对比较差,军事实力相对比较弱,所以只能依赖文化和教化的力量,……通过弘扬儒家道统弥补疆域缺失带来的心理阴影。宋代以后儒学有了更多的拓展空间,儒学理念真正从上层下渗到了基层社会,成为普通民众遵循的信条。

——摘编自杨念群《“大一统”的命运:从“康乾盛世”到“晚清变革”》

材料三   宋朝时期,贫富差距扩大使得贫困问题凸显。政府根据居民财产状况界定,乡村拥有土地不足20亩或产业不足20亩等值的为“贫民”,以此为标准对乡村贫民的租赋、差役减免,对城市贫民的免役钱、房租减免;建立义仓等济贫仓储,养济院等济贫机构,安济坊、施药局等医疗救助和丧葬福利机构等。上述措施,大都以法律法规为基础,形成系列性的济贫法规。政府也鼓励精英和富民参与救济,颁布“安恤法”,对“鳏寡孤独、贫穷老疾”,令近亲、乡里养恤;出台“义仓法”,强制中上等税户交纳赈济贫民。

——摘编自张文、康文籍《贫困认知与宋朝社会保障的逻辑转变》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钱穆所说“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从官员选拔的角度阐释这一变化发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指出宋代“弘扬儒家道统”的主要理论成果,并进一步说明这一时期“儒学理念真正从上层下渗到基层社会”的方式。
(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朝政府施行社会救济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具体说明宋朝开始社会救济的新变化。
7 .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是文化自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新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中国思想的演进,正如韩愈、张载所指出,如果儒家将《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融合为一体,就可以“发育万物,峻极于天”。这一理论工程,经过韩愈、张载等思想家的运送木石,到周敦颐、二程(程颢、程颐)和朱熹,由他们设计建筑,就有了理学大厦的创建,而且这一大厦之后仍在继续和完善,这是佛教与中土文化以及儒、道的高层次融合。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三   清初诸帝也像他们以前的辽、金、元代的皇帝那样,接过儒家的术语、方式和思想,将其用于拥戴和维护政治权威,而这也正是儒家那套东西的本意所在

——费正清《美国与中国》

在他(康有为)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的。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始于据乱(世),立君主;中于升平(世),为立宪;终至太平(世),为民主。”

——摘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儒家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指出汉代儒学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唐代中后期思想家为构建“理学大厦”所作的努力及影响。
(3)面对风云际会,时局变化,儒家思想经历了一个吸收世界文明,日益丰富发展的过程。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有两种观点可供选择阐述①“清初诸帝接过儒家的术语、方式和思想,将其用于拥戴和维护政治权威”,请以康熙帝为例加以说明。②自道光以来,中国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改良派立足儒家文化价值体系,赋之以时代使命,结合所学予以说明。
2020-12-20更新 | 269次组卷 | 3卷引用:黄金卷05(16+3模式)-【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模拟卷(湖南专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