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52 道试题
1 . 当前中国部分学者和文化人提出倡导国学,以保持本民族精神,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弘扬文化传统。但部分学者则指出对待国学不能一味的倡导,而应科学对待。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弟子规》是中国古代训蒙读物,李毓秀(1647~1729年)作“总叙”部分是:“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材料二 夫专制之威至明而极,故专制之至明而显。梨洲责民之古义,不啻向专制天下之制度作正面之攻击。使黄氏生当清季,其为一热烈之民权主义者,殆属可能。然而吾人细绎《待访录》之立言,觉梨洲虽反对专制而未能冲破君主政体之范围。故其思想实仍蹈袭孟子之故辙,未足以语于真正之转变。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三 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之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其中涉及了儒家的哪些主要思想?材料二中的“梨洲”指的是谁?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思想中哪些“仍蹈袭孟子之故辙”,哪些又体现了“转变”。
(2)运用材料三评价黄宗羲的思想方法评价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
2019-10-28更新 | 58次组卷 | 2卷引用:高中新教材同步备课-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经济与文化(2)
2 . 20世纪以来形成的三大理论成果,不断推动着中国社会进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孙中山出身贫农,十岁始入私塾,但儒家思想对其影响至深,后来他曾说:“真正的民生主义,就是孔子所望之大同世界,”并多次亲笔书写《礼运,大同》的全文以激助全党——1896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移居英国。后来他对张国焘说:“我在欧洲的时候,与社会主义各派的领袖人物都有过接触,各派的理论也都研究过。我参酌了社会主义各派的理论,汲取它们的精华,并顾及中国的实际情形,才创立三民主义。”

——秦正为《孙中山与社会主义中国化》

材料二: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行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

——《红旗》(1930年5月24日)

材料三:毛泽东思想承担的具体历史使命主要是回答和解决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即新中国的建立及向社会主义过渡,并使社会主义在中国得以巩固和发展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承担的具体历史使命是,在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后,如何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

——摘编自张开年《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作用》


请问答:
(1)据材料一归纳孙中山创立“三民主义”的思想渊源。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民主义”的实践成果。
(2)概括材料二中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分歧并分析其实质。
(3)指出材料三中两种理论的不同历史使命,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理论成果的认识。
3 . 甲午中日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或称近代化)步伐加快。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归纳其在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重要变化。
2019-09-09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广元中学2009-2010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历史试题
4 . 明末清初,思想界呈现活跃局面,黄宗羲、王夫之等人思想并立,异同互见。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共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天无可分,地无可割。王者虽为天之子,天地岂得而私之,而敢贪天地困然之博厚以割裂为己土乎……原于天之仁,则不可无父子;原于天之义,则不可无君臣。均是人而戴之为君,尊亲于父,则旦易一主,夕易一主,稽首匍伏,以势为从违而不知耻,生人之道蔑矣……治天下以道德,而不是法……道也者,导之也。上导之而下遵以为路也。

——王夫之《读通鉴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明朝政治弊端出现的原因。针对当时的政治弊端,黄宗羲提出了怎样的政治设计?
(2)据材料二,归纳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3)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二者思想的时代局限性并分析其出现的经济根源。
2019-06-28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2018-2019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浦江郑氏家规(部分)

第12条每旦,令未冠子弟朗诵“居家则孝悌,处事则仁恕,凡所以济人者皆是也”。
第86条既仕,须奉公勤政,毋踏贪黩,以忝家法……仍用一遵家范,违者以不孝论。
第128条子孙不得与人眩奇斗胜两不相下,彼以其奢,我以吾俭。

——摘编自尹超凡《郑氏家规的伦理价值探析》

材料二   王阳明平南赣乱之后,举乡约告谕乡民,以“和尔邻里,齐尔姻族……死丧相助,患难相恤,息讼罢争”。《乡约》中,王阳明要求乡民做“一念而善”的善人,注重修身,内察自省,防止“一念而恶”成为“恶人”。针对民众过恶,王阳明的惩戒方法不在于“请兵灭之”,而在于使乡约之民“兴其善念”。阳明镇守南赣三年,“赣俗丕变,赣人多为良善”。

——摘编自王雅克等《王阳明<南赣乡约>的基层社会治理思想研究》

材料三   州县贤,则民安。贤者视民为子,不忍伤也。太守,约州县者也;司道,约府州县者也;抚按无所不约。约之使人人守法……则天下治矣。臣谨条画州县所当持行者,令自抚按而下,以递相约,庶几皇上之仁恩,得实究之民也。如课农桑须中心诚恳,欲开民衣食之源,使民兴起。

——摘编自高攀龙《申严宪约责成州县疏》


(1)根据材料一,归纳《郑氏家规》对族人的伦理教化要求,分析这些要求对郑氏家族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王阳明制订和推行《乡约》的社会价值。
(3)州县官吏是将家庭与国家连接为一体的枢纽与关键。根据材料三,概括明代大儒高攀龙就加强州县官员管理所提出的建议。综合上述材料,简析传统家国共同体建构的当代价值。
6 .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影响深远。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济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如果一种思想成为拥有权力的意识形态而笼罩一切,这时,会有一些空洞的套话反复,这些话语不仅会常常写在书里而且会成为背诵的教条,甚至当作生活的金科玉律……我曾经相当注意明代和清朝初期,皇权运用普遍主义的真理观念对思想的垄断和遏制。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材料三 百家争鸣时期没有主流思想。秦帝国崇尚法家,汉初尊黄老,汉武帝独尊儒本开始树立儒家思想的官学地位……宋代讲究经世致用,理学处于边缘地位,到南宋末年才被重视。理学论证了三纲五常的合理性并将其普及到社会下层民众,明清时期三纲五常成为全社会的道德观念,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仅仅是昙花一现。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分析儒家思想在西汉“被奉上独尊地位”的有利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2)据材料二,概括明清之际中国思想界出现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儒学产生的新思想。
(3)据材料三,归纳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的趋势特征。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其在汉代以后长期成为封建统治正统思想的原因。
2019-07-17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影响社会生活各方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

材料二   格物须是到处求,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皆格物之谓也。若只求诸己,亦恐有见错处,不可执一。

——《朱子语类》

材料三   知(感觉、知觉)是心之体(根本、主要方面),心自(自然)然(认为……是对的)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王阳明《传习录》

材料四   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积极作用。
(2)据材料二,概括朱熹的主要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朱熹的其他思想。
(3)据材料三,归纳王阳明的思想主张,并指出其理论依据。
(4)材料四中,顾炎武提倡的治学主张是什么?他的学术实践在当时有何意义?

8 . 东西方的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古代希腊思想家的每个学派,亚里士多德学派、柏拉图学派等等,都在文艺复兴那个时候能找到它的信徒.在14至15世纪,对人体、天文、地理以及自然世界其他领域的研究普遍得到了加强.数学和数学方法受到普遍重视,并逐渐与自然科学研究结合超来.一些有远见的哲学家及时地汲取了新科学的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有自然哲学倾向的新哲学体系,成为近代哲学的先驱。

——吴仁平、鼓隆辉《欧洲哲学史简明教程》

材料二   从历史上看,中国的文艺复兴曾有好几次.随后出现的强有力的新儒家的世俗哲学,逐渐压倒并最终取代中世纪宗教。宋代所有这些重要的发展变化,可称为第二次文艺复兴。戏曲在13世纪的兴起,此后长篇小说的涌现,及其对爱情、人生乐趣的坦然颂扬,可称为第三次文艺复兴

——胡造《中国的文艺复兴》

材料三   北京大学的一般教授们,在四十多年前,提倡一种所谓中国文艺复兴的运动……不过我个人倒希望.叫它作“中国文艺复兴运动”。多年来在国外有人请我讲演,提起这个四十年前所发生的运动,我总是用ChinseRenaissance这个名词。Renaissance这个字的意思就是再生,等于一个人害病死了再重新更生。

——1958年胡适“中国文艺复兴运动”的演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时哲学研究的特点。
(2)据材料二,归纳中国第二次和第三次“文艺复兴”的主要成就。
(3)材料三中“中国文艺复兴运动”实际上指的是什么运动?它对推动国人思想“再生”方面有什么意义?
(4)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材料二和材料三中,哪一则材料所反映的运动的实质与材料一相同?
9 . 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长期居于主导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激烈变革的时代为背景,以崛起的士阶层为骨干,以兴旺的私学为基地,战国时代,学术思想界出现了诸子并起,学派林立,相互驳难的空前繁荣的文化气象,揭开了中国文化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篇章。

——摘编自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董仲舒《春秋繁露·顺命》

材料四   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五   宋明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到了理学阶段。下表为理学不同学派的核心主张。

代表学派核心主张
“理”是万物的本原,强调格物致知
“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强调内心的修养”


(1)材料一中“空前繁荣的文化气象”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的主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董仲舒的主张,并说明其提出该主张的目的。
(3)根据材料三、四归纳董仲舒提出的道德标准。董仲舒的上述思想被汉武帝采纳后,对儒学的发展有什么深远影响?
(4)材料五表中①②分别是哪一学派?两者的区别是什么?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影响社会生活各方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

材料二   格物须是到处求,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皆格物之谓也。若只求诸己,亦恐有见错处,不可执一。

——《朱子语类》

材料三   知(感觉、知觉)是心之体(根本、主要方面),心自(自然)然(认为……是对的)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王阳明《传习录》

材料四   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积极作用。
(2)据材料二,概括朱熹的治学方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朱熹学说的核心思想。
(3)据材料三,归纳王阳明的思想主张,并指出其理论依据。
(4)材料四中,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什么?他的学术实践在当时有何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