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5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这是薄伽丘最优秀的作品,它的主要内容是10个男女青年一起到郊外避难,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10天共讲了100个故事。该作品贯穿人文主义思想,矛头直指天主教会。

——摘编自刘炳范(外国文学史)等

材料二 马丁·路德认为,人的灵魂得救,要靠个人的虔诚信仰,“圣礼”不是主要的,更不需要教士的监督和干预。

——摘自刘明翰《世界通史》

材料三 孟德斯鸠认为,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就得分散和牵制权力,“以权力约束权力”。由此,他以君主立宪制为前提,首创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学说,即议会控制立法权,君主掌握行政权,法院行使司法权。

——摘编自马鸣庵《三权分立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指出薄伽丘最优秀的作品及其抨击对象。
(2)根据材料二、三,分别归纳马丁.路德和孟德斯鸠的核心主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位历史人物所具有的共同精神。
2 . 近年来,“反全球化”趋势有所加强,国际社会呼吁全球治理的新思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形态的一个基本特征。国家之间的经济依存度和渗透度不断加深,为经济全球化的实现提供了前提条件。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国际经济活动的成本,为各国经济交往提供了便利,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技术和物质的基础。近20年来,跨国公司为了争夺全球市场份额,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推动资本、技术和服务在世界范围内流动,使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实现更进一步。

——王志彦《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材料二   早期的“反全球化”者大多为发达国家的底层弱势群体,如工会组织、人权分子、无政府主义者、环保主义者等,“反全球化”在早期只是一种社会思潮或社会运动,并未上升到政府层面。2016年以来,更多的西方国家主流人群和政治精英加入到“反全球化”阵营中,“反全球化”逐渐上升为政府主导的政策。从“特朗普现象”到法、德等国选战硝烟弥漫,从反对自由贸易到反移民……“反全球化”明显地体现在一些国家的重大决策中。这是对多边贸易体制的权威性和有效性的重大挑战与打击,增加全球治理“失序”和“碎片化”的风险。

——王瑞平《对当前西方“反全球化”浪潮的分析》

材料三   面对全球化形势下人类面临的种种矛盾和危机,举世呼唤理性,呼唤全球伦理。但迄今为止,主导世界已有四五百年的西方思想并没有很好地加以解决。由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是中华文化的主流,在欧洲近代思想启蒙运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举世瞩目发展成就的日本和韩国、新加坡等“四小龙”无一不是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儒家“和而不同、天下和平”,可以化解冲突、维护和平,促进融合与交流。儒家“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实现真正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源泉。儒家“忠恕”思想,辅之以“自强不息”精神,有利于构建一个利益共享、责任分担的环球新秩序。

——周颖南《儒学对经济全球化的经济作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经济全球化的动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90年代中期,世界经济全球化取得实质性进展的标志性事件。
(2)据材料二,概括2016年以来“反全球化”浪潮的新变化并指出其危害。
(3)据材料三,指出儒家思想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就儒学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作用,谈谈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文化观?
2020-07-15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测试历史试题
3 . 不同时期的历史人物推动我国古代教育不断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兴办太学,讲授儒家经典。太学学生入学的年龄没有严格的限制。汉代太学允许自费求学,采用大班上课的形式,高年级辅导低年级,高材生辅导差等生。以自学为主,提倡在自学基础上相互讨论磋商,相互辩论,共同研究,以求得学业上的进步。

——摘编自肖世民《论汉代学校教育》

材料二 朱熹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编《小学集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他编《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读书、写字、饮食都作了道德规定。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 黄宗羲曾开宗明义地说过:“学校,所以养士也。”不过,这里的“养士”,绝非仅仅是培养、造就一般的人才,或者是科场得意,进而能博取功名利禄的人,其寄意所在是为国家培养和准备安邦与治天下的精英与栋,黄宗羲又强调学校有着使天下达于大治的重要功能,“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

——摘编自胡发贵《黄宗羲的“学校”观》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汉代太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兴办太学的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朱熹兴办教育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儒学思想的政治影响。
(3)据材料三,归纳黄宗羲关于“学校”职能的基本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目的。
(4)综合上述材料,简析中国古代教育的政治功能。
2020-07-03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近代以来欧洲人文精神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中世纪,人类意识一直是在一层共同的纱幕之下,处于睡眠或者半醒状态。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十三世纪末,意大利开始充满具有个性的人物,人成了精神的个体,并且也这样来认识自己。当这种对于个人发展的推动力量和一种掌握当时一切文化要素的特性结合起来时,于是就产生了意大利所独有的“多才多艺的人”——全才。

——摘编自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的文化》

材料二   在教权与王权的斗争中,天主教会确立了其在精神和信仰方面的权威地位,而随着民族意识的强化,各地区都强烈要求教会民族化、世俗化。1517年马丁·路德写出《关于赎罪券的95条论纲》,在论纲中提出“信仰得救”理论,个人可以通过阅读《圣经》和上帝直接对话,个人理解是支配自身行为的唯一指南。《论纲》得到了普通民众的支持。他坚持主张由国家掌握宗教领导权,得到部分诸侯和世俗统治者的认同。

——摘编自武寅主编《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材料三   社会契约绝不是要消除自然的平等状态,相反,它是用道德和法律上的平等代替了自然状态所加之于人类身体上的不平等;这样,不管人类在力量与智力上是如何的不平等,人类也可以凭借契约和权利来实现平等的状态。

——卢梭《社会契约论》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类意识”觉醒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纱幕在意大利消散的文化因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丁·路德受到广泛支持的经济和政治背景。据材料二,分析马丁·路德思想的进步之处。
(3)据材料三,归纳启蒙思想家的观点。请你谈谈启蒙运动时期人文精神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一词,原意为“再生”。意大利艺术史家乔治。瓦萨里在其《绘画、雕刻、建筑名人传》中,始用“再生”一词来概括这个时期文艺活动的特点。16世纪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基本上承袭了这一概念,认为文艺在希腊、罗马的古典时期曾高度繁荣,而到中世纪时却衰败湮灭,直到此时才获“再生”与“复兴”,因而得名。但此时的文化并非古典文化的简单恢复,而是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方面反封建斗争的反映。

材料二   马丁·路德是16世纪宗教改革的倡导者……他的神学思想强调,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要想灵魂得到拯救,不在于遵守教会规条,不在于本人的善行所积下的,而在于上帝的恩典和个人对上帝的信仰……既然已经认识上帝的意思,就不需要问别人也不需要由教士举行仪式

材料三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的愿望日益强烈,由此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历史上称之为启蒙运动。

恩格斯说:启蒙思想家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的性质及其精神内核。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丁·路德的主要观点,并归纳宗教改革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启蒙运动兴起的原因,写出其代表人物(两位即可),并分析这场运动产生的影响。
6 . 启蒙运动不是一个单独的历史事件,可以说是在西方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运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不仅接受了17世纪欧洲本土的滋养,它还在全球寻找灵感。17、18世纪的欧洲探险家、传教士和商人出版了大量作品,描绘了形形色色的土著文化和异域文明,激起了欧洲知识分子的强烈兴趣。对于致力于铲除欧洲社会弊端的启蒙知识分子而言,没有教会专制、尊重理性的中华文明显然可以充当他山之石。而欧洲独特的社会背景也为哲人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18世纪兴旺发达的出版业充当了传播启蒙观念的重要工具。

——摘编自武寅主编《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材料二   启蒙运动一开始是以温和渐进的方式集中在思想领域,对理性思想的高扬使它实现了西方思想和文化向现代的转换。但也应该看到这些思想对社会影响的程度是巨大且深刻的,经历了启蒙运动的西方文明再也不同于从前。占主宰地位的专制主义政治制度陷入了守势,要求废除王权,建立民主政体,还政于民成为西方社会政体的主流。要求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自由和平等成为随后西方人民斗争的动力和目标,一个具有极大进取精神和不断发展的西方社会出现在了人类舞台上。

——摘编自徐新主编《西方文化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启蒙运动产生的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启蒙运动宣扬的“理性思想”,简析启蒙运动对西方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7 .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屈辱和抗争中不断走向觉醒和团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然也。且其地太辽阔,而道路不通,彼此隔绝,异省之民,罕有交通之事,其相视若异国焉。……故非受巨创负深痛,固不足以震动之。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898年)

材料二   我们要知道,在当年,一个国家落后,不仅仅会招致侵略,更重要的是会造成国人的民族情感和国家意识的淡薄。关于这种情况,我们只要拿1895年的公车上书运动与1919年的五四运动略作比较,就可以明了其中原委。(前者)仅仅集中在文武官员和一些中心城市的举人中间,在全国大多数地方几乎没有太多反响。

(而后者)全国各大中城市几乎都有响应。其实际参与者,既有上层政府官员,更有大批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甚至还有相当多的普通市民,包括工人和店员卷入其中。不仅其参加人数超过公车上书运动不知多少倍,而且影响也大得太多了。

——杨奎松《何谓民族主义及我们应该怎样爱国?》

材料三   《义勇军进行曲》问世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悲愤歌声,便很快就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在世界上每一个角落,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无论他是哪一个民族的中国人,都会有人唱它。(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布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该《宣言》强调国共合作对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前途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

——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


(1)据材料一,指出国人对国事“漠然”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甲午一役”唤起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开展的主要爱国活动。
(2)据材料二,概括五四运动超越公车上书运动的主要表现。
(3)有学者认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枢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推动中华民族觉醒和团结的主要因素。
2020-01-13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的思想主张


材料二 启蒙运动时期法国一些主要思想家的观点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三位思想家的共同主张。 根据材料二,归纳三位思想家各自的主张,指出其历史作用。
(2)中国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虽然出现的比较早,但思想高度及社会效果却远不如法国的启蒙思想,为什么?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一词,原意为“再生”。意大利艺术史家乔治。瓦萨里在其《绘画、雕刻、建筑名人传》中,始用“再生”一词来概括这个时期文艺活动的特点。16世纪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基本上承袭了这一概念,认为文艺在希腊、罗马的古典时期曾高度繁荣,而到中世纪时却衰败湮灭,直到此时才获“再生”与“复兴”,因而得名。但此时的文化并非古典文化的简单恢复,而是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方面反封建斗争的反映。

材料二   马丁·路德是16世纪宗教改革的倡导者……他的神学思想强调,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要想灵魂得到拯救,不在于遵守教会规条,不在于本人的善行所积下的,而在于上帝的恩典和个人对上帝的信仰……既然已经认识上帝的意思,就不需要问别人也不需要由教士举行仪式

材料三   孟德斯鸠不但抨击暴君政体,而且他还专门研究了防止或避免出现暴君政体的具体办法。按照他的看法,只有划分国家的权力,才能保障人民的自由,才能避免暴政的出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的性质及其核心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丁·路德的主要观点,并归纳宗教改革的意义。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孟德斯鸠的“具体办法”。
2020-02-09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8课 西欧的思想解放运动同步检测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

材料一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二   (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材料三   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四   邑聚千数百童生,摧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

——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


(1)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3)据材料四,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
2020-02-01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