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欧洲史学的转变

1819世纪,欧洲史学的发展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18世纪启蒙思想家热衷于撰写历史著作,后人往往把他们称为“哲人史学家”,并相应地把他们的历史著述称为“哲学式历史学”。“哲学式历史学”的史学编纂在空间上越出传统地域,开始把西方人目力所及的东亚和大洋彼岸、中南非洲等囊括到世界史体系之中,从而产生出真正意义的世界历史。史学研究的对象不仅仅局限于政治、军事和外交,而是整个社会和文化,更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社会文化史。伏尔泰在写作《路易十四时代》时说:“我们应当致力于叙述值得各个时代注意,能描绘人类精神和风尚,能起教育作用,能劝人热爱道德、艺术和祖国的事件。”

19世纪,欧洲史学领域更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史学研究不再是文学、哲学和神学的附属,而是变成一门自主的学科。很多史学家强调必须以平等和尊重的态度对待各个民族,认为任何人都有权生活在自己的民族中。他们相继整理出版自己民族的大型史料集,争相撰写本民族和本国的历史。同时,史学家们开始关注社会下层的历史,1850年,斯坦因的《1789年至今的法国工人运动史》和恩格斯的《德国农民战争》问世。

——摘编自刘耀春《延续与断裂:启蒙运动时期到19世纪欧洲史学的转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19世纪欧洲史学的“转变”进行评述。
2 . 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并不是对古典文化的“亦步亦趋”的简单模仿,而是在很大程度上的一种创新,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文艺复兴对于整个中世纪神权……的精神统治,都是一次强力反动。……一些先进的意大利人深刻地感悟到了人的伟大,并由对人的能力的充分肯定发展到对“个人的完美化”——即个人的充分发展的有意识的追求。……文艺复兴时代理论家同时做起了实干家,思辨与实验、理论与实际开始结合,也正是这种结合后来敲开了科学革命的大门。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罗马教廷把下列书籍列为禁书:

书目作者生卒时间节选内容(观点)
《天体运行论》哥白尼1473—1543如果真有一种科学能够使人心灵高贵,脱离时间的污秽,这种科学一定是天文学
《九十五条论纲》马丁·路德1483—1546主张因信称义,他认为灵魂得救只需靠个人虔诚的信仰,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材料三 (启蒙运动思想家)保障人权和实行法治的主张,崇尚知识、提倡科学的态度,以及对未来理性社会的种种设想,都已超出了国界,跨越了时代,有着非常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同时,他们卓越的见解为……欧洲革命高潮奠定了思想基础。

——吉林师范大学历史系、世界近代史教研组主编《世界近代史》


(1)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的实质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这两部著作为什么会被罗马教廷列为禁书。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启蒙运动对欧美民主进程的深远影响。
2022-10-25更新 | 225次组卷 | 20卷引用:山东省烟台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对于西欧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对于整个中世纪神权……的精神统治,都是一次强力反动。文艺复兴对世界文明最伟大的贡献,还是它通过自己各方面的重大成就,昭示了一种个人主义的伦理观……只有解决了个人主义的合法性(或正当性)问题,一切阻碍个性自由发展的传统束缚……才有可能统统被冲破,以往一直受到严重抑制的个人创造潜能才有可能得到充分发挥,社会才有可能开启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进程。

——摘编自马克壵《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路德的思想和教会成了自由的旗帜,因为路德的原则是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他将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开放的、可以按照自己心愿与神对话的信仰方式,使基督教徒获得了自由,特别容易在德国和欧洲流行开来。更为重要的是,新教置宗教和教会于政府行政和国家法律的掌管之下,从而消除了教会对于世俗权威的威胁,社会又恢复了它的秩序。

——摘编自马克壵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1516世纪是一个公认的历史分水岭,它标志着中世纪与现代之间的分界。但有学者却认为这一时期理性精神仍然受到压抑,西欧人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西欧社会真正的变化是从17世纪才开始的,到了18世纪中叶以后,一个全新意义上的现代西方社会才真正产生。因此,西方中世纪和现代的真正分水岭,严格来说不应该放在1516世纪,而应该放在1718世纪。

——摘编自赵林《赵林谈文明冲突和文化演进》


(1)依据材料一,为什么说“文艺复兴对于整个中世纪神权……的精神统治,都是一次强力反动”?
(2)依据材料二分析概括路德的思想主张与文艺复兴时期相比有何继承与发展。
(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从思想解放推动社会转型的角度论证
2022-08-04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烟台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儒家思想产生以后,在历史上经历了不断的改造、发展和演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民本思想滥觞于殷商至西周。孔子提出了“仁”的学说,主张“为政以德”。孟子集西周以来民本思想的大成,提出了仁政学说,主张“民贵君轻”。此外,儒家的思想家们还提出了“众恶之,必察焉;众妤之,必察焉”“民事不可缓也”“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等民本思想。

——摘编自游唤民《先秦儒家民本思想论》

材料二   (董仲舒)把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装进阴阳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宰“天”,成为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他所强调的不是从道德伦理意义上探讨人格的完善,而是着重论证君臣父子、夫妻之间“三纲”论之不可移位……但在政治学的领域,他的大一统的思想却有利于国家的巩固,而且适应于历史发展的潮流。

——摘编自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上)》

材料三   如果一种思想成为拥有权力的意识形态而笼罩一切,这时,会有一些空洞的套话反复再现,这些话语不仅会常常写在书里,而且会成为背诵的教条,甚至当作生活的金科玉律。我曾经相当注意明代和清代初期,皇权同样运用普遍主义的真理观念对思想进行垄断和遏制。

——摘编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民本思想的关注重点有哪些。分析这一时期民本思想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经过董仲舒改造后西汉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其政治影响。
(3)根据材料三分析明清之际中国思想界存在什么问题。结合所学指出这一时期儒学的新发展。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学贯中西的严复、梁启超,其家风传承、家庭教育,可以折射近代中国社会及思想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严复看来,个人的自由,若遇到国家的危机,后者更为重要。他告诫子女事遇群己对待之时,须念己轻群重,更切母造尊。”1921103,饱受肺病折唐的严复在弥留之际,郑重交代儿女:“须知中国不灭,或有损益,旧说必不可叛。”这是他一辈子的精神追求,也是他最为看重的一点。

——摘编自朱明勋《中国传统家训研究》

材料二梁启超教育子女“人必有爱国心,然后可以用大事”。…针对当时学校偏重西学的状况,梁启超注意在课外增加儿女们的国学陶养,指导他们阅读国学书籍,也请家庭教师补习国文。…梁思成说过:“我非常感谢父亲对我在国学研习方面的督促和培养,这对我后来研究建筑史打下了基础。

——摘编自《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严复和梁启超二人家庭教育观相同点的理解。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教育部就11位全国政协委员提出“关于以孔子诞辰日为‘中华教师节’的提案”作出积极答复:提案“……具有积极意义”。

——摘编自《光明日报》“一件让人欣慰的事”


(1)列举出你认为以孔子诞辰日为“中华教师节”的理由。

材料二   叶梦得《避暑录话》云:“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陈师道《后山诗话》云:“仁宗颇好其词,每对酒,必使侍从歌之再三。”……柳永词的内容和语言都趋向俗化,既符合了歌唱者低文化层次的需要,也更有利于市井百姓的接受。

——张学辉《试论柳永词的“大众传播效果”》


(2)据材料二,归纳柳词传播广泛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括宋代文化的发展特征。

材料三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7 . 鸦片战争后,体育强国成为中国人民反帝、反侵略的共识,各种思想主张层出不穷。

材料 梁启超在《中国之武士道》一书中,列举先秦时期武勇精神的典型70余例,要我同胞,兴祖宗武勇之精神,扬古人自强遗风,以体育兴国强民。《江苏》《云南》《浙江潮》等杂志,把培植国民马革裹尸、执戈从戎的思想,作为创刊宗旨。西方近代体育,如普通体操、田径等运动形式,通过洋务运动、派遣留学生、翻译外国书刊等途径,被主动地引进了中国。“废缠足”、兴“女学”,使妇女和男人享有同样的接受教育、参与体育的权力呼声不断。推行军国民教育成了当时的一种重要社会思潮,学校教育以军国民主义教育为宗旨,兵式体操代替了操课的全部内容。

——摘编自郑志林《我国近代体育史上的三次爱国主义浪潮》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近代中国体育强国思想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2020-08-01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烟台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董仲舒思想主张简介(部分)

角度

主张

人性与教化

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民受未能善之性于天,而退受成性之教于王,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

君民关系

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天下之人同心归之,若归父母,故天瑞应诚而至。

﹣﹣以上材料摘编自韦政通《中国思想史》


(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目的。

材料二 中国思想的演进,正如韩愈、张载所指出,如果儒家将《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融合为一体,就可以“发育万物,峻极于天”。这一理论工程,经过韩愈、张载等思想家的运送木石,到周敦颐、二程(程颢、程颐)和朱熹,由他们设计建筑,就有了宋代理学大厦的创建。这是佛教与中土文化以及儒、道的高层次融合。这一融合的完成在宋代,不是偶然的。宋代经济、文化、科学相当发达。有学者统计,宋代士人在全部人口中占有一定比例,通过科举而做官的不少,书院发达。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2)依据材料二概括推动宋代理学大厦创建的原因。

材料三 黄宗羲亲历了明朝覆灭和外族入侵,据此反思了明朝覆灭的原因并提出了他的社会改革理想。他破天荒第一次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重要政治命题,这一命题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天下”是人民共有的,而非君王一家一姓所私有;二是天下大事应由人民当家作主,而不应由君王一人垄断;三是君的权力来源于人民,君由民推选出来为天下兴利除害,因而必须尽心尽力为民服务。

﹣﹣摘编自吴光《黄宗羲的社会批判精神》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的进步性。

9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此时的儒学以“仁”为思想内涵,重视人伦,推崇王道;虽然在当时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的时代没有被统治者太多重视,但……周游列国,兴办私学,聚徒讲学,社会影响巨大,有非儒即墨之说。

糅合道、法和阴阳五行,以“天人感应”阐释君权,以“独尊儒术”巩固统一,以纲常伦理维护秩序。……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开办太学,以研究儒家经学,造就儒家治术人才。自此百余年间,经学极盛,成为官学的统一教材。

提出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儒家伦理道德和人性都是理的体现,通过“格物致知”或内心反省才能获得理。……将儒学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绵延700余年,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的影响至深至巨。

反对封建礼教,批判君主专制主义,提出“工商皆本”和经世致用的思想。……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学发展变化的特点。

材料二在儒学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似乎可以划分为两大流派。“内圣”:颜回→子思→孟轲→程颢和程颐→朱熹和陆九渊→王阳明→孙奇逢……“外王”:子夏→荀况→叶适→王廷相→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龚自珍和魏源……,呈现出两大流派此起彼伏、交相发展的局面。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2)依据材料二指出儒学的两大流派各有何侧重,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每个流派用两个史实加以论述。)

10 . 在历史上,儒家思想的内容不断充实发展,其地位也不断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传统“德治”理论的核心,是把国家治理寄托在统治者的道德修养的个人品质上,主张“德者治天下”。……孔子曾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这里的“正”,是对统治者道德品质的要求。……因此,孔子强调要“施仁政于民”,“为政以德”,对民众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修己以安百姓”。.......这套学说经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改造,成为中国传统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治国理论。
材料二 两宋诸儒,门庭径路半出于佛老。
——全祖望《题真西山集》
佛老之学,不待深辨而明。只是废三纲五常,这一事已是极大罪名!其他更不消说。
——《朱子语类》
材料三 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批判孔子最厉害者,几年后,陈独秀把孔子和专制主义区分开来,看到了孔子反对绝对专制的一面,……而陈独秀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精神丝毫没变。专制主义和孔孟的原始儒家是有区别的,过去把孔子当作封建专制主义的代表其实是不很恰当的。后来的儒家和法家同流合污,是汉儒、宋儒之流的勾当。孔子不应该负完全责任。
——摘编自刘济生《重新发现历史—对中国传统文化软肋的剖析》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是如何发展了材料一中儒学的相关观点?这种发展变化反映了怎样的时代背景?
(2)材料二反映了宋儒是如何对待“佛老之学” ?这导致了宋代儒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结合所学知识,请从原始儒学与汉儒、宋儒的区别角度指出陈独秀认识变化的原因。
2016-03-10更新 | 14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山东省烟台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自主练习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