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新兴的知识分子阶层作为一支独立的社会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在这场伟大而深刻的变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充当了变革的舆论制造者和鼓吹者,二是充当了变革的设计者,三是充当了变革的实践者,四是充当了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

——《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燔诗书而明法令……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史记·商君列传》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知识分子阶层登上历史舞台的原因。请用具体史实说明材料一中的任意一个观点(如充当了变革的设计者)。
(2)据材料二,概述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并概括其措施对后世产生的消极影响。
2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董仲舒是有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在当时就有“群儒之首”的声誉,在中国文化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奋进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

——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2013年12月23日,河北省董仲舒研究会成立大会在衡水市举行。几十年来,河北衡水市两县一直争抢“董子故里”。此事缘于董仲舒的故乡在今河北衡水市景县、枣强县两县的交界地带一说,普遍的说法是,董仲舒是现今景县董故庄村人,然而,董仲舒的石像则在与董故庄村相邻的枣强县旧县村,两县学者引经据典,各执一词。两县政府还围绕着“董仲舒”大搞文化投资,两县也很注重对自己境内董仲舒遗迹的保护,两县学者极力发掘“董仲舒文化”。有学者指出,河北衡水市景县、枣强县两县对“董子故里”的争论,体现了两县政府对文化的重视,这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对“董子文化”的保护和发掘极具意义。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史学界对董仲舒的两种不同评价,你比较同意上述哪一种看法?为什么?
(2)董仲舒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以至于河北衡水市两县争抢?
(3)当前很多地方都在争当历史人物的故乡和历史事件的发源地,我们应怎样看待这些现象?
2018-12-18更新 | 56次组卷 | 2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提升卷I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建立之初,党中央就明确了普及小学教育的目标。为此,1952年,教育部提出,根据实际需要,可以举办季节性小学或设早班和晚班,以广泛吸收工农子女入学;各地还可举办半日制和巡回制的小学,以便于人口分散地区的儿童入学。“今后几年内发展小学教育的方针是政府有计划地增设公立小学,同时允许群众在完全自愿的基础上出钱出力有条件地发展民办小学”。1953年,教育部又提出:“在工矿区、城市、少数民族地区适当地发展公立小学,农村提倡民办小学(包括完全小学)”,除举办集中的正规小学外,还可以办分散的不正规的小学。到1957年,全国小学校数量达到54.73万所,在校生6428.3万人,分别比1952年增加了3.85%,25.9%。

——摘编自王慧、梁雯娟《新中国普及义务教育政策的沿革与反思》

材料二   1953年,我国建立了中等专业教育制度和技工教育制度。1954年,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教育部门管理应当首先集中力量发展和改进高等教育。随后,我国通过院系调整、强化工科、大批院校归专业部门管理等措施,把普通高等教育体系改造为高等职业教育体系。通过院系调整,中国综合性大学的数目大幅度减少,单科院校尤其是工科院校的数量大幅度上升。据统计,1947年,全国有综合性大学55所、工科院校18所,到1957年综合性大学减少到17所,工科院校则增加到44所,在专业的设置上,工科专业的比重急剧上升,文、法、商等专业的比重急剧下降。1947年,文、法、商科在校大学生的占比47.6%,1957年则降至9.6%。1953年,在总数为215种专业目录中,工科占107种,而文科仅占19种。

——摘编自周光礼《国家工业化与现代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的耦合分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建国初期实现普及小学教育的主要途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普及小学教育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原因以及产生的积极影响。
2023-01-08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主干,其重要组成部分民本思想,既是对周公“保民”思想的继承发展,又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以民为本”是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核心理念,主张民为国 本、立君为民和政在养民;其“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等主张深深地影响着历代统治者,使民为国本 的观念深入人心;但就其实质而言,先秦儒家民本思想是统治阶级的一种统治手段,只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底层老百姓的处境,为人民争取了利益,迫使统治阶级不敢过分剥削人民。其理论的深刻 性和实践的高效性深深地影响了后来儒家民本思想的发展;即使今天,先秦民本思维、政治主张仍 展现出其强烈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在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和党提出“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当代,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精华为中国民主发展提供了动力。

——摘编自《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和西方人本主义比较研究》

材料二:毛泽东站在历史唯物论的理论高度,全面论证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伟大作用的基础 上,进一步阐述了尊重群众、服务群众和关心群众的极端重要性。他指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 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 ……为最高标准”,把群众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把群众看作是我党排除艰难险阻克敌制胜的法宝和根本保证,从而使传统的民本观发生质变,升华为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而且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彻底地付诸实践。国家真正以民为本,老百姓 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使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在新中国变成了现实。

——摘编自蒋秀碧《毛泽东的群众观和古代的民本思想》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首提共同富裕概念,成为凝练“共同富裕”简明概念的第一人。1953年12月,毛泽东在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中,对共富共享进行了大道至简的表述:“党在农村中工作的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善于用明白易懂而为农民所   能够接受的道理和办法去教育和促进农民群众逐步联合组织起来,……并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他认为,富裕和社会主义就是一个东西,实现共同富裕和实现社会主义就是为了同一个目标奋斗。“我们还是一个农业国,在农业国的基础上, 是谈不上什么强的,也谈不上什么富的”。

——摘编自《全面准确把握共同富裕的意义价值和科学内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儒家民本思想产生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毛泽东人民观的进步性。
(3)根据材料三,概括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的主要观点。
2023-01-08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宋明理学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程颢、程颐创立了“性即理”的理学唯心主义国家哲学,具有封建伦理纲常,要求人们“去人欲”,维护和身体力行三纲五常,不要犯上作乱,才能“存天理”。之后,朱熹构建的以儒学纲常名教为核心的庞大唯心主义国家哲学体系更加理论化系统化,其地位几近孔子。元、明、清三代统治者把发挥孔孟之道的宋代程朱理学钦定为国家哲学。

——摘编自于今《国家哲学与社会主义国家哲学的理论概述》

材料二   由于朱熹的崇高地位,他的思想成了宋以后中国后期社会的主流意识,理性主义成了中国文化的基干……使中国文化呈现理性、现实、乐观、不迷狂、不暴戾等特点。这些特点对于我们树立良好的心态达观地面对当下,理性地处理现实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有积极影响。

——张学智《宋明理学的基本特征与思想精华》

材料三   近代工业分工及劳资矛盾带来的“异化”现象使人与世界的关系陷于全面的紧张与冲突,科技主义对自然的无限度征夺破坏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和谐,而当代存在主义“他人即地狱”的说法,又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得过于阴暗与狭窄;这一切都给当代人类社会的基本关系笼罩了浓重的阴影。而宋明理学人格美育思想所崇尚的“浑然与天为一”的宇宙境界、“性帅天地”的宇宙意识、“民胞物与”的宇宙情怀,有助于当代人类保持更宽阔的胸怀和高远的境界,更好地协调人际关系和天人关系。

——潘立勇《宋明理学的人格美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1)据材料一,概括程朱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二、三,概括宋明理学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2022-07-18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银川市贺兰县景博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强,是中国古有的概念。但在19世纪60年代,这一概念已被赋予新的意义。……其实,那个时候,自强一词应有两重含义。一就阶级意义言,它所寻求的是在农民战争打击面前王朝的自我振兴;二就民族意义言,它所寻求的是:在外国侵略面前,中国的自我图强。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1840年以来,各时代思想特征虽十分不同,流派分立,各具理说,个别概念之琐屑,复不可胜计。而最基本之原始动力则是完全一致的。

——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材料三   学习和创新有机结合中共堪称典范。当代学者罗燕明系统论述了《共产党宣言》与中国的三次结合,他指出……第二次结合发生在建党以后的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表现为《共产党宣言》的阶级斗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第三次结合发生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表现为生产力观点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的结合,这次结合完成了历史主题的转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二次飞跃。

——李军林《(共产党宣言)在中国:十年研究述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19世纪60年代寻求“王朝的自我振兴”和“自我图强”的事件及该事件产生的积极影响。
(2)材料二中国近代思潮不断涌现的“原始动力”是什么?请举例说明在这一动力驱使之下近代民族资产阶级是如何逐步深入探索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中“第一次飞跃”和“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分别是什么?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先秦时期的法律思想中,对后世最具积极影响的是当是民本思想,它萌芽于殷周时期,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在先秦诸子百家当中,宣扬民本思想最积极则是儒家,其中又是孔子和孟子为儒家民本思想的代表人物。

——王娜《试析先秦儒家民本法律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先秦时期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

材料二   明清之际的民本思想家不是站在君的立场上调和君民关系,而是站在民的立场上批判君民关系的颠倒,……这种民本思想,虽然还没有走到否定君权存在的必要,提不出一个建设民主国家的方案,因而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思想,但他们已提出了民权的问题,并以此批判君权。

——张祥浩《论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


(2)以顾炎武和王夫子为例说说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是怎样发展民本思想的?结合材料二指出明清之际的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思想的主要区别。
2021-11-07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在宋代,士庶服饰的儒雅化体现在服饰领域的各个方面。以头巾为例,头巾是宋代文人士大夫的至爱,往往能显其风雅之情趣。尤其是以某一名士所戴头巾命名者,更是风行于世。如程子巾——相传宋代理学创立人程颢曾戴此巾,故名……宋代士大夫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将浓郁的文化意识带进服饰天地,如林景熙诗曰:“爆竹声残事事新,独怜临镜尚儒巾。”在《历代名臣像》中岳飞就是头束幅巾、身着圆领襕衫的儒将形象。因此所谓“儒将”和“儒帅”,便成为宋人品藻军事将帅的一种审美风范。

——摘编自竺小恩《论宋代服饰文化的儒雅化趋向》

材料二   191241日,孙中山在南京参议院解职辞中说:“又凡政治、法律、风俗、民智种种之事业,均须改良进步,(中国)始能与世界竞争。”惟其如此,辛亥革命后的改革社会风习之举,对于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就具有不可以区区视之的意义。民国初年,有人在《时报》上发表了以《新陈代谢》为题的文章,其中写道:……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盘云髻兴,堕马髻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爱华兜兴,女兜灭;天足兴,纤足灭;放足鞋兴,菱鞋灭;……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服饰文化出现儒雅化趋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年服饰变革的特点,并说明服饰变革对近代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
9 . 工业革命以来,科技领域日益成为国家竞争的关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禁止技术外流,以维持其工业国家的主导地位。此时,英国全面领先,成为美国的效仿对象,(美国)各州纷纷亮出政策,吸引人才,引进技术。出生于英国的美国“工业革命之父”塞缪尔·斯莱特就是在人才政策吸引下来到美国的。除了拿出吸引技术人才的政策,美国政府还设立鼓励出售技术秘密的专项奖金,并派出间谍,窃取英国的机器图纸和技术。作为后起追赶国家,美国采取了很多手段来获得工业技术,或自己创新,或投资购买,或人才引进,从而突破了英国的技术封锁。

——摘编自韩毅《美国工业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材料二  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地位,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美国突破英国技术封锁的措施及其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背景及其意义。
2021-01-25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天门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禁止技术外流,以维持其工业国家的主导地位。此时,英国全面领先,成为美国的效仿对象,(美国)各州纷纷亮出政策,吸引人才,引进技术。出生于英国的美国“工业革命之父”塞缪尔.斯莱特就是在人才政策吸引下来到美国的。除了拿出吸引技术人才的政策,美国政府还设立鼓励出售技术秘密的专项奖金,并派出间谍,窃取英国的机器图纸和技术。作为后起追赶国家,美国采取了很多手段来获得工业技术,或自己创新,或投资购买,或人才引进,从而突破了英国的技术封锁。

——摘编自韩毅《美国工业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技术封锁,在苏联的帮助和我国自力更生与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相辅相成的情况下,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中国成功地实现了航空、核能、火箭、电子、自动化等现代科技的启动。然而,在国防尖端技术上,苏联的援助并不可靠。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中国共产党坚持不以牺牲主权为代价而妥协,继续发扬革命战争的年代的大无畏精神,带领广大干部与科技工作者千方百计地继续研发和探索先进的科学技术。正是由于在引进技术的同时注意消化吸收,新中国才有了自主创新的能力与底气。

——摘编自董志凯《自力更生方针与引进消化吸收创新一新中国科技发展回顾(1949~1978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美国突破英国技术封锁的措施及其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突破外部技术封锁的背景和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现代中美突破技术封锁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