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先秦时期社会秩序不断出现失范现象,原来掌管文化的官员流散到民间,形成了士阶层,于是出现提倡无为而治、不与民争利的道家和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儒家,并对建立秩序合理的理想社会提出现了各自的见解。老子、庄子反复推崇“道法自然”,人们自给自足、无为不争,都能满足自己粗陋的物质生活。而儒家则以积极入世的姿态,主张推行礼制,教化人民,规范社会秩序,建立不同群体之间的良性互动,最终实现“大同世界”。

——摘编自康新亚《浅析先秦儒道和谐思想之异同》

材料二   朱熹对社会秩序的关注,可以说是自儒家思想产生之初就存在的一个思维传统,也是传统儒家思 想入世精神的一个最集中体现,他企图通过“礼”来确定社会角色、调节各种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 朱熹也同样认为自然界是一个整体存在,所不同的是,这个整体存在的基础是由理或者太极来贯通上下的。朱熹的“天理”思想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就是当时社会的一些行为规范,他指出:“夫天下之事,莫不有理。为君臣者有君臣之理;为父子者有父子之理;为夫妇,为兄弟,为朋友,以至于出入起居,应事接物之际亦莫不各有理焉。”这无疑是一种对社会伦理规范的强化。

——摘编自高宜琴 《朱熹社会秩序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先秦儒家和道家和谐社会思想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熹社会秩序思想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意义。
2021-12-18更新 | 231次组卷 | 4卷引用:2021年辽宁历史高考变式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8年,钱玄同的《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发表在《新青年》上。文中指出汉字在学与用上诸多缺陷,并说汉字为“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记号”。他主张先废除汉字。陈独秀赞同其废除汉字改用罗马字母的方案。鲁迅认为人类未来最终会使用同一种共同语言,当前文字简化与拼音化是为之后世界语的使用提供基础与准备。他的《阿Q正传》中主人公的命名上出现字母的使用,是对汉字拼音化的一种回应。然而,作家巴金在他的《病中集·汉字改革》一文中指出: “我年轻的时候思想偏激,曾经主张烧毁所有的线装书,今天回想起来实在可笑。”如果汉字走向拼音化,“这样我们连李白、杜甫也要丢掉了。”这种充满历史感的对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值得我们深思。

——摘编自刘婷《时代的神智——汉字形与意的思辨》等

材料二   1949年 10月10日,由吴玉章、郭沫若等人领衔,“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正式成立。该协会的主要理事一致同意“把研究拼音文字作为主要任务”,但为了应付目前需要,也把促成“汉字的简单化和标音化“作为另一项重要任务。这一时期的文字改革者所提倡的汉字简化并不是全新的文字改革思想,从理论来源来看,近代新文化运动以后,钱玄同所提出的汉字由繁至简的发展规律成为 20 世纪 50 年代简化汉字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国家和中央文字改革协会认为国家建设需要扫除文盲,所以把简体字放在文字改革的第一步。1956 年国务院《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发布。这个决议的颁布,使简体字终于获得中央政府的承认,正式取代繁体字成为国家法定的“正体字”。

———摘编自崔明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汉字简化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新文化运动时期汉字拼音化的主张进行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进行文字改革的重大国内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就文字改革简单谈谈你的认识。
2021-05-07更新 | 17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比较重视培养儿童的礼仪。宋代家礼主要有冠、婚、丧、祭四大类。司马光根据古礼及民间冠礼实际情况,把“男子二十,冠而字”改为“年十二至二十皆可冠”,朱熹将下限改为十五岁。祠堂是家训的主要实施场所,如金溪陆氏家族,“(陆)九韶以训诫之辞为韵语,晨兴,家长率众子弟谒先祠毕,击鼓诵其辞,使列听之”。儿童在家礼中得到了“洒扫应对进退”的礼仪规范训练。

——摘编自陈戍国《中国礼制史》等

材料二 宋人笔下涌现出诸多“好孩子”形象。比如,赵令赫“幼而秀颖,自异于群儿中。或戏之,则正色俨然,笑语不妄。记识敏悟,四岁受《孝经》,六岁通《论语》,七岁能为二韵诗。丧父,哀毁如成人”。周谔“生而秀颖,十岁如成人,十四入太学,力学勤苦,登元丰二年进士第”。董仲永“幼而端谨,不为儿嬉事,便若成人”。

——摘编自周扬波《宋人的儿童观》等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宋代培养儿童的途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人心目中“好孩子”形象确立的原因。
2021-09-27更新 | 3628次组卷 | 25卷引用:2021年辽宁历史高考变式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忽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已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

材料二   汉武帝时期,儒学确立了独尊地位,呈现繁盛之势。魏晋南北朝时,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盛行,儒学自身也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面对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儒学的正统地位也受到挑战。到了宋代,理学兴起,儒家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佛道的影响也随之减弱。理学家提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理学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他们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的形象,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到了宋代,理学兴起,儒家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这句话的理解。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孟子的家庭观中,父子关系要求遵循的道德准则是父慈子孝,为人之父母要履行养子、教子的义务,对待子女宽厚仁爱,作为子女的要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孝敬父母,做到事亲、尊亲。在夫妇关系中,遵循的道德准则是夫义妇顺,丈夫行事要符合义,妻子才听从,否则,妻子可以规劝,夫义是妇顺的前提,夫妇关系是对等的,要做到相敬如宾,坦诚相待,保持长久性。在兄弟关系上应遵循兄良弟悌的伦理原则,兄弟之间要和睦相处,以忠恕相待,同甘共苦,实现天下融洽的局面。

——摘编自畅欢著《孟子家庭伦理观探析》

材料二   秦汉时期,产生于春秋战国的那些家庭历史特质得到了进一步确认、整合和普遍化,成为两千年中持续保持的强国传统。夫妇与未婚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夫妇同一个已婚子女组成的直系家庭,成为中国历史上主要的家庭形式。

——摘自张国刚《中国家庭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孟子家庭伦理观的主要内容。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家庭传统确立的时代背景。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在近代欧洲社会中的重塑、昭显和外化,引致了人际间交往和交换中的契约关系的普遍化,……这无疑促进了正式法律制度的型构与发展……从这个视角来看,西方文化中的个人自主、个人自由和个性解放,是西方近现代社会的制序化,尤其是从习俗和惯例的规则向法律制度的过渡,从而形成一种制度化的市场经济秩序的一种内在力量。

只有在西方社会中源远流长的个人主义文化氛围中,我们才能准确理解当代欧美社会的经济、政治、法律和社会体制。具体说来,只有社会是由已经个体化且富有各自自主独立性的“人格”所构成时,才会生发出我们目前所看到的西方社会中的民主体制以及作为对个人利益最大化追求保障机制的私有产权制度和法律制度。

——摘编自韦森《个人主义与社群主义》


概括指出材料中作者的任一观点(不得摘抄材料原文),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评述。
2021-05-08更新 | 116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7 . 家训是指家庭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通过家庭治理体系的完善实现家国同构,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氏祖训箴规》对孔子后裔的价值标准与行为规范提出要求,务必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崇儒重道,好礼尚德;居家思俭,不要嗜利忘义;子孙为官者,凡遇民间诉讼,必当理性判断,不愧为良吏;读书明理,做一名谦谦君子。

——摘编自《孔氏祖训箴规》

材料二   晚清是家训的革新时期。此时家训已经不是以传统的专著作为支撑门户的柱子了,而是以家书为主要形式。左宗棠在给长子孝威的信中说:“试看近时人才,有一从八股出身者否?八股愈做得入格,人才愈见庸下。”李鸿章在《示文儿》一信中说:“(国人)受人凌辱之原因,莫外乎不谙世事,默守陈法,藏身于文字之间,而卑视工商。岂知世界文明,商业较重于文字,窥各国之强盛,无独不然。”

——摘编自朱明勋《中国传统家训研究》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孔氏祖训箴规》所体现的传统儒家思想。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中国传统家训“革新”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90年代以来,进化论在中国知识界之所以备受推崇,关键并不在于其科学内涵,而在于它与中国的社会政治变革紧密相连。第一次完整系统地了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公理,应当是在严复译述的《天演论》之中。对于社会政治起源的历史解释,传统儒家倾向于一种衰微论与循环说,认为人世的和谐秩序是由尧舜禹三代圣王开端,随后治乱相循,通过一种盛衰的方式深深镶嵌于中国人的世界观中。然而,受到进化论影响之后,人们自然地相信"新的"总要胜过"旧的","未来"必定超越"过去"。20世纪初,传播《天演论》最为有力者当数梁启超。戊戌期间,他大体相信纯粹的"力"在世界竞争中的日趋式微,并且指出∶"世界之进化愈盛,则恃力者愈弱,而恃智者愈强。《新民说》发表以后,由竞争于"力"到竞争于"智"的说法在他笔下消失了,因为"力"较之"理"更具有优先性。

——王建朗《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95年后中国知识界思想理论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进化论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孔子“经月累时,犹得以涉山川,冒历风霜,识天地之高厚,亲民物之繁变,其所以强身体而壮精神之道”,其弟子三千,从卫、吴、齐、家。音、等西来,孔子游历,争习宣扬君子六艺,体会“山水之德”;庄子“经百川千岭,习诸国之精华,传天人合一之真”:墨子“其生平足迹所及,则尝北之齐,西使卫,又曾游楚,前至那,后客音阳”,他带领弟子在游学过程中主要以说止战为主也为“与工肆之人”传授实用之艺。战国时提倡“行医”,名医带徒游四方,送医治病,系药集方,知神医向,为了寻求医学之法足迹遍布赵、楚等国。

——据林雅琴《百家齐游:春秋战国时期的游学考察》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游学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游学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的社会主张是要建立一个"大同世界",实现"天下大同"。《礼记·礼运》中写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男有分(职位,包括士、农、工、商),女有归(能在合适的时间找到合适的夫家,有所依靠)。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它反映了百姓对人人友爱互助、家家安居乐业、没有压迫、没有战争的社会的向往。孔子认为只有把品德高尚、能力出众的人选拔出来治理国家,才能消除社会弊端,只有为政者具备优秀的执政能力,老百姓才能得到幸福,国家才能和谐统一。

——摘编自张炜钰《对孔子"大同世界"和柏拉图"理想国"思想的相似点及原因分析》

材料二   柏拉图把所有公民分为三个阶层;平民阶层、武士阶层和统治者阶层。三个阶层的人都具有正义感。平民阶层是指农民、手工业者或商人;武士阶层是少数的精英,他们拥有武力,最适合保卫国家;统治者阶层是指那些受过严格的哲学教育的、有智慧的人,他们最适合治理国家。社会分工和等级制度构成了柏拉图理想国的社会结构,没有分工就不会形成社会秩序,就不会形成有序的社会结构。

在柏拉图看来,哲学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哲学家不仅天资聪颖,而且拥有高尚的道德和崇高的追求,城邦所有的政治权力都应该交给哲学王。"哲学王"统治是实现柏拉图正义理想的关键。

——摘编自温涛《正义城邦和谐社会——论柏拉图〈理想国)的和谐社会》等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与柏拉图对理想社会构想的相似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孔子与柏拉图思想产生的背景。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