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7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 . 谈到电视的发明使用和影响:有学者认为,它导致了第二次重大信息革命,因为电视和出版物不同,它以动代替静,以具体代替抽象,以形象化代替概念化;它能把同一信息在同一时间传播到亿万人中去。该学者意在强调
A.电视成为一种使用最普遍的传播工具
B.世界各地不受阻隔地同时收看到同一电视节目
C.电视的信息传播能力对人类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D.作为互动媒体的电视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2021-06-15更新 | 2958次组卷 | 30卷引用:2021年6月浙江历史高考变式题(选择题部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2 . 1753年,法国第戎学院举行题为“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起源为何?其是否为自然律所认可?”的征文比赛。受到该题目的刺激和启发,有思想家说:“学院竟然有此胆量提出”,“我即刻着手探讨了”。据此判断,这位思想家及其撰写的作品是
A.伏尔泰《哲学通信》B.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C.康德《实践理性批判》D.赫胥黎《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2020-01-09更新 | 3354次组卷 | 20卷引用:2020年1月浙江历史高考选考真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弟子徐爱问:“如今有些人知道对父母孝顺,实际上却不能做到孝顺,可见知与行分明就是两件事。”王阳明说:“这已经被私欲隔断了,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比如,某人一定是真正的孝敬侍奉了父母,我们才能说他知道孝顺”。在此王阳明强调的是(     
A.知易行难B.知行合一C.存理灭欲D.孝悌为本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4 . 浏览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宝库,可以看到不胜枚举异彩纷呈的珍品。下列各项中属于先秦时代特色的文学成就是( )。
A.汉赋B.楚辞C.话本D.散曲
2020-07-11更新 | 3052次组卷 | 29卷引用:2020年浙江历史高考真题变式题
5 . 郭嵩焘、郑观应以中国传统的本末观分析西学,认为西学内部有本末、体用之分,“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其体在育才于书院,议政于议院,其用在练兵、制器械、铁路、电线等事”。这说明他们(     
A.提倡侧重学习西方器物B.摆脱了“天朝上国”观念
C.对西学有着深入的认识D.摒弃了“华夷之辩”思想
2022-08-17更新 | 1581次组卷 | 19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2023届高三高考冲刺历史试题6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6 . 如图为著名表演艺术家谭鑫培(1847-1917年)中年时代《定军山》剧照。下列选项中,与此照及人物活动相吻合的是

①时值有声电影刚刚传入中国
②《定军山》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
③艺术家所表演的剧种是京剧
④剧照反映了近代中国民众服饰的变迁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21-06-15更新 | 2543次组卷 | 23卷引用:2021年6月浙江历史高考变式题(选择题部分)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7 . 有学者谓:“达尔文将物竞天择说应用到了物种的变异上,并且掌握了足够的证据说服了全球的科学家”。在与各种反对意见的论争中,达尔文学派逐渐形成。下列各项中与之不相符的是(     )。
A.用大量事实论证了自然界中生物的物种是不断进化的
B.首先提出生物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进化的观点
C.赫胥黎论证人的构造“尤其和猿更接近”
D.给上帝创造万物说以致命一击
2020-07-11更新 | 2794次组卷 | 30卷引用:2020年浙江历史高考真题变式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有学者指出:“朱子学体系具有鲜明的古希腊哲学中的自然学性质。”朱熹从高山上残留的螺蚌壳论证此处原先是海洋,由于地质变迁隆起变为陆地。三百年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才提出了与此相同的看法。由此可知
A.东西方文化同宗同源B.朱子理学具有思辨性
C.宋代科技领先于世界D.朱熹侧重于自然探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9 . “风雪里一个满身乌黑的小东西,‘扫呀,扫呀’在那里哭哭啼啼!……‘因为我原先在野地里欢欢喜喜,我在冬天的雪地里也总是笑嘻嘻’。”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在《经验之歌》中用组歌描绘了扫烟囱孩子,从侧面反映了工业化初期的英国社会。这首诗歌
A.以浪漫主义风格表达不满情绪B.以现实主义笔触揭露社会黑暗
C.以现代主义手法表现自我追求D.以印象主义技巧展现真实历史
2019-06-10更新 | 3888次组卷 | 42卷引用: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10 . 科学引领发展,技术助力生活,科技史亟需全人类省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到18世纪晚期,(英国)已经有了跃进的感觉。人力和畜力已经被机器和非动物的能源所代替或补充:煤、铁等产量大幅增加。促使这种变化的一个必要的杠杆,就是发明。……没有发明的话,就不可能在产量上实现那么巨大的增长。(但发明)很少直接受益于理论科学,而更多是得益于经验。此外,像1754年在英国成立的皇家工艺、制造业与商业奖励协会这样的团体,则把发明创造的精神纳入了有用的轨道。……发明家的社会背景很不相同,从水磨匠到牧师,应有尽有。

摘引自[英]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

材料二 科学的突破,技术的创新,新发明的涌现,对于工业革命的形成至关重要,第二次工业革命实际上是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直接推动下兴起的。电磁学理论直接导致了电力工业的产生……电磁感应现象、电解定律、电磁场方程……的发现和创立,使得电磁学理论日臻完善。19世纪60年代以后发电机、电动机、汽轮机等等的相继发明和应用,无不建筑在此理论基础之上。

-引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三 美国在日本投掷的原子弹使远距离战胜敌人的梦想变为现实。不久,苏联也研制出了核弹,开启了核竞赛的危险游戏。20世纪50年代,一方面人们只在所谓的“代表战”(冷战时期的词汇)中进行“低强度”的战斗,另一方面美苏都加强核武器研制。1952年,美国研制出了第一枚比1945年原子弹威力还强1000倍的氢弹。一年后,苏联也制造出氢弹。60年代开始研制的弹道导弹最具毁灭性。为此,美苏还上演了一起惊心动魄的事件。70年代,双方都对对方持有的近万枚弹道导弹十分忌惮,因此建立了直接联系的热线,防止灾难发生。

-摘编自[西班牙]马尔瓦莱斯《从投石索到无人机:战争推动历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人类结束对水力、畜力和风力依赖的标志,概括18世纪英国发明成果不断涌现的原因。
(2)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二中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科学家,列举意大利人马可尼在通信领域的成就。根据材料二,一句话概括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3)结合所学,写出材料三中“代表战”及“惊心动魄的事件”名称。关于科学对人类生活的利弊,众说纷纭,浪漫主义思潮的观点是什么?根据材料一二三与所学,从人类向“距离”挑战的角度论证此观点。
2021-01-09更新 | 2523次组卷 | 17卷引用:2021年浙江1月真题变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