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0 道试题
1 . 古语有之:“君子和而不同。”思想争鸣并不期待所有人达成共识,青睐的是有思想的学术和有学术的思想之间的碰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百家争鸣”这个词很适合表现春秋战国时期思想主张的多元性以及彼此之间的不同、分歧和冲突。如儒、道对立早就为大家所熟知,司马迁“道不同不相为谋”就是针对这两个学派而概括的;墨家从一开始就是儒家的对立物,其十大主张每一个几乎都是直接针对着儒家的,而孟子和荀子也都把墨家看作是一个重要的论敌;至于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对于各家都有尖锐的批评,其极致处,则要君主完全以法为教,扫除异己。……但在彼此的冲突和批评中,不同思想之间的融合也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这种分化趋势和统一趋势并存的局面在战国后期表现得越加明显。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中华文明史(第一卷)》

材料二   陆氏(指陆九渊)门人朱亨道曾记述曰:“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指朱熹)之意欲今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指陆九渊及兄陆九韶)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此顾不合。先生更欲与元晦辩,以为舜之前何书可读?复斋止之。”

——摘引自郭锋航《朱陆之辩的主题演绎及其确立》

材料三   “五四”时期,各色各样的“主义”蜂拥而入中国。它们展示了当时世界的各种主要思想,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一个比较平等选择的机会。对于各色各样的“主义”,我们过去多见其马克思主义对立的一面。其实,在这些“主义”传入中国之初,它们首先是作为新文化的一部分同旧文化对立的。因此,很多学说在不同方面都有过积极的历史作用。各种各样的“主义”寄托着各色各样的信仰。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在寻找信仰的同时形成了百家争鸣。这是思想自由原则在思想界和知识界的贯彻。诸多“主义”在争论中(如李大钊和胡适“问题与主义”的讨论等)起落,展示了百舸争流的绚丽境界。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所呈现的显著特征。结合所学,从思想文化的角度阐述这一局面形成的重要历史意义。
(2)“鹅湖之会”开启了朱陆之辩,同时也开启了朱学、陆学的分野。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朱熹与陆九渊的主要分歧。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写出“五四”时期先进知识分子为改造中国社会,实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社会理想而从事的社会实践,并指出李大钊与胡适之间展开论战所围绕的主题。简述当时这些社会实践和相互论战所产生的积极影响。②面对“五四”时期“在争论中起落”的“诸多“主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的最终选择是什么?简述毛泽东的革命初心和在“五四”时期的主要实践活动。
2021-06-07更新 | 230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北斗星盟2021届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联考历史试题
2 . 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朝建立之初,统治者以黄老思想指导治理国家,休养生息,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无法适应专制集权的国家治理。董仲舒的贡献在于,"上承孔子,下启朱熹,始推阴阳,为群儒首,前对汉武,后相江都,初倡统一,罢百家书。"从而为儒学和儒者找到用武之地。

——摘编自曹影《董仲舒的四大历史贡献》

材料二   在汉代,政府首次作为对外交往与开放的主体在官方层面上积极地开展了与域外的广泛联系。由于两汉政府卓越的努力与经营,使得中华社会由此迈开了走向世界的历程,开启了此后古代中国近2000年之久的开放局面。这不仅使中华各民族深受其益,也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摘引自周尚兵、王洪军《走向世界;汉代开放对古代中国的影响》

材料三   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佛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

——摘引自2019年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黄老思想"无法适应专制集权的国家治理"的原因,简析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是如何"上承孔子"的。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从"走向世界"的角度概述汉代对世界文明所做的贡献,根据"政府卓越的努力与经营"的提示,列举相关史实说明汉代促成"开展与域外广泛联系"的举措。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指出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佛儒会通"的典型事例,用唐太宗时期的史实简述"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的表现。②"北曲南唱"、兼收并蓄是昆曲形成的重要途径,以明代中期艺术家对北曲的改造为例论证此观点。指出昆曲属于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哪一类别?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电影和电视是当今世界年轻的艺术,他们的诞生和发展与时代的进步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爱迪生见电影业有利可图,决心不让别的公司染指。他迫使一些竞争者与其联合组成一家新公司,并想以此来控制电影在美国的生产和发行。新公司取名电影专利公司。伊斯曼·柯达曾一度参与了这项计划,拒绝向那些不交纳执照费的制片人出售胶片。爱迪生的企业联合组织,实际上是给美国电影界加上了一个严格的控制,参加的制片商每洗印一英尺的拷贝须缴付半分钱给托拉斯;发行商每年须交纳5000美元的执照费;一个放映商每星期要交付5美元。这些收入给托拉斯每年带来了将近100万美元的利益,而这种贡金的根据不过是因为爱迪生的实验室在1889年至1894年这段期间发明了所费总共也不到2万美元的东西而已。

——改编自必修三

材料二   1940年的《大独裁者》是卓别林的第一部有声电影。影片刻画了一个残酷迫害犹太人,企图统治全世界的大独裁者。卓别林通过表演对大独裁者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并在片末的演讲中说出了他的心声:“独裁者会死去,他们从人民手里夺去的权利即将归还人民。”《新世纪周刊》曾评价:肥裤子、破礼帽、小胡子、大头鞋,再加上一根从来都不舍得离手的拐杖,卓别林用他的表情和动作将美国默片带到最高峰。

——摘编自盛瑞祥《每天了解一个人——查理·卓别林》

材料三   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在巴黎收看的六个电视频道每年总共播放1300部电影和电视剧,其中1000部来自美国,美国电影占法国影院票房收入的60%以上。法国人引以自豪的法式大餐受到麦当劳快餐的冲击,巴黎高档时装难以与西部牛仔服为敌,香槟酒让位于可口可乐,古典歌剧和芭蕾更是难以抵御“摇滚”和“霹雳”。

对此,法国前总统雅克·希拉克曾大声疾呼:“我们国家的前途处在危急关头——既然我们热爱这个国家,我们就要保存它的独特性、它的根和它的传统,并把这些世代传下去。”

——王晓德《美国文化与外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爱迪生的电影专利公司的性质,并概括该类公司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卓别林在电影史上的地位,并归纳电影《大独裁者》首映年希特勒“残酷迫害犹太人,企图统治全世界”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法国人推动影视艺术兴起的表现,并概括影视艺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021-05-21更新 | 19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2021届高三5月模拟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近代科学的兴起和发展推动了欧洲近代社会思想的解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就哥伦布(热那亚共和国人,1450—1506)毫不踌躇地接受时代新观念的态度而言,就他强烈的猎奇心而言,就他的愉悦地赴汤蹈火的冒险精神和致富成名的急切心情而论,他是一个现代人物。此外他与国王签订航海协议,在序言中写道“陛下批准哥伦布所恳请的事项。”……哥伦布的发现作为奇迹与真实的一种独特的结合,冲击了欧洲人的想象力,这是明明白白的。科学的和文学的好奇,二都同等掀了起来。

——摘自【美】塞。埃。莫里森《哥伦布传》

材料二 牛顿看到苹果从树上落下来,联想到万有引力起源问题。牛顿洞幽烛远,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其成就无法超越;他心无旁骛、超然物外,不屑卷入论战的是非漩涡;他是一个脚踏实地、诉诸经验的梦想者,一个能自如使用数学、实验、观察等科学手段的先驱者。面对这样一位巨人,人们臣服于他的学说。……牛顿逝世后,丰特奈尔为法兰西科学院撰写的牛顿颂词仿佛是在描绘高不可及的自然力量:多么神奇的一位数学家,解开了神秘复杂的宇宙之谜!

——摘编自彼得盖伊《启蒙时代》(下)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哥伦布接受的“时代新观念”,并简述“科学的和文学的好奇心都同等掀了起来”的概况。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释材料二中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导出过程,用一句话概括牛顿在近代科学史上的地位。
(3)综合本题所有信息,概括近代科学对18世纪欧洲社会经济和思想的影响。
5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人文主义的特点:一是宣扬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对抗以神为中心的旧观念。人文主义者对人的价值、地位和权利给予充分肯定,认为“人是上帝创造的众多奇妙造物中最奇妙的”。人文主义者并没有否定上帝的至高无上地位,但他们关注的焦点由上帝而转向了人。……二是重视尘世生活,强调个性解放和自由发展。人文主义者认为人应该享受尘世生活的快乐和幸福,积极地生活。他们赞美爱情,歌颂创造,追求平等自由,肯定财富占有,把中世纪天主教的禁欲、苦行、守贫等观念弃置不顾。

——摘编自徐国辉《论彼特拉克的人文精神》

材料二   在经验与理性两方面,18世纪更强调理性,以理性来考察一切。如果说17世纪是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那么18世纪就是“我在故我思”,18世纪成了“以头立地”的理性的世纪。启蒙运动主要用理性来解决社会政治问题,要以理性来破除信仰,以及要顺应“自然”。这里的“自然”是17世纪后在近代科学精神感召下逐步形成的一种特殊观念。在有社会前,人即处于自然状态,具有固有的内在的善恶感,这是每个人必须遵守的自然规律。同样,自爱、自由也是每个人应享受的自然权利。启蒙运动者以此反对第一、第二等级,主张人人平等。拉美特利强调人是机器,王公贵族概莫能外,目的也在于此。得出人的“自然状态”,显然体现了近代科学的分析和还原方法,由“自然状态”进而得到的启蒙运动理念,成为人类行为普适的底线(并不是全部)。

——摘编自吕乃基《启蒙运动中的近代科学精神》


(1)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启蒙运动中所体现的近代科学精神并指出其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关系。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韩非集法家思想之大成,主张以法为教,意思就是除了制订法律以外,还必须要宣传法律,普及法律知识,让广大人民群众遵守法律,运用法律。以法为教是秦代施行政策,加强思想法制,巩固中央集权的标志之一。韩非的法治思想在后世有它一定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其“ 法、术、势” 相结合的理论。

——摘自张翠萍《韩非子的“法治”思想及现实意义》

材料二   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是故养士为学校之一事,而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

材料三   康有为等主张改制的人,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以破中国不能维新之说。……谓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倡导维新的人物,无一不受到西方的影响。康有为在给光绪帝的奏折中,主张“君民共主”。

辛亥革命在推翻清王朝的同时,也给延续千年的传统思想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向国人头脑注入了一系列崭新观念,让整个中华民族对“革命”的认识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堪称中华民族史上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郭军铭《辛亥革命与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韩非被称为“集法家思想之大成者”的原因,并分析法家理论在秦汉时期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黄宗羲为限制君权提出了怎样的主张?其主张对后世有何积极意义?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指出康有为宣传维新思想的特点,列举康有为在维新变法时期的主要事迹。②指出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与康有为为首的改良派论战的主要内容。如何理解辛亥革命“堪称中华民族史上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
2021-04-24更新 | 168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2021届高三4月选考科目质量评估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社会主义”一词何时传入中国,传统的观点认为是二十世纪初,通过日本介绍来的。1870年日本学者加藤弘之……音译了西方“社会主义”一词。戊戌变法后,我国许多进步人士,包括改良派和革命派,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并把它引进到国内。……《万国公报》于1899年将其意译为“安民新学”、“ 养民学”……梁启超从1902925日出版的《新民丛报》第18期开始,把当时日本人通用的“社会主义”一词移植过来。从此,“社会主义”一词在中国书刊中逐步得到使用。

——韩喜平《什么是社会主义?》

材料二   目前我国正处在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的高潮中。……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的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必然使生产力大大地获得解放。这样就为大大地发展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创造了社会条件。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所用的方法是和平的方法。……过去有些人怕社会主义这一关难过,现在看来,这一关也还是容易过的。

——摘编自毛泽东《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1956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二十世纪初进步人士“移植”社会主义到中国的时代背景。指出五四运动前后宣称“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的先进中国人及其代表作一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这一时期我国推进社会主义革命的重大举措。为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新目标是什么?
2021-04-14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2021届高三4月选考科目教学测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刻剖析了当前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形势,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部署,明确了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路径,为未来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这一决定对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等方面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能够适应市场发展的人才是推动国家经济蓬勃发展的重中之重。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人才,并不单单指理论知识丰富、实践技能过硬的人才。要真正适应市场的要求,学校还要加强学生的沟通能力、计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适应市场要求的能力的培养。立足于市场发展的这一要求,在保证学生学习质量的前提下,学校在课程设置这方面尽量向适应市场发展的方向倾抖。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献而就,所以我们应稳扎稳打,不可急躁。

——摘编自宋玫颖《教育改革重要性探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年来中国教育发展的条件,并分析其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时期教育改革应当遵循的原则。
9 . 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   几千年来,中国文化长期延续发展,虽曾经走过曲折的道路,而仍能自我更新,继续前进。这发展更新的思想基础,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我认为,中国几千年来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其主要内涵有四项基本观念,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自强、以和为贵。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精湛思想,亦即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之所在。中国文化具有优秀传统,同时也具有陈陋传统,简单说来,中国文化的缺陷主要表现于四点:一是等级观念;二是浑沦思维;三是近效取向;四是家族本位。

——摘编自张岱年《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10 . 阅读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一   中华民国成立后,和平、秩序和统一并未出现。道德沦落、君主复辟和军阀割据长期困扰着孙中山,他求援的西方政府只支持各地军阀,对他发展中国的计划完全不感兴趣。而受过西式教育的新知识分子纷纷鼓吹在国民生活的哲学思想领域进行激烈的变革,那些对凡尔赛和会极度失望的知识分子在俄国布尔什维克革命的影响下,开始转向马克思主义。马列主义研究小组开始大量涌现,以追求知识和言论自由的北京大学则成为激进主义的温床。图书馆主任李大钊公开承认信奉马克思主义,并称赞布尔什维克革命能媲美法国大革命,是“伟大的、世界性的及基本的カ量”。

——摘编自徐中约(美)《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知识界逐渐形成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热潮。马克思主义成了一些书籍报刊、学术研讨的主题,并进入欧美大学的课堂;一些著名学者称其是“不可超越的哲学”、“要探索人类发展前景就势必求教于马克思主义”;各种牌号的“马克思主义”竟相出台,甚至神学也试图把自己与马克思主义联系起来。热潮虽然在苏联解体后冷却了一阵,但世纪之交以后,西方马克思主义又逐渐回温,马克思还被西方权威媒体评为“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应该看到,这是马克思高贵人格、科学理论产生的巨大魅力,也是西方资本主义为各种无解的问题寻找出路的必然结果。马克思主义对20世纪的社会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产生深刻的影响并改变了世界。

——摘编自马理文《世纪思潮中的“西方马克思主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马克思主义在近代中国传播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热潮”的特点,并指出马克思主义传播对世界的进步意义。
(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你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认识。
2020-02-12更新 | 124次组卷 | 3卷引用:2021年6月浙江历史高考变式题(主观题部分)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