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汉书》载,夏侯胜迁太子太傅,受诏撰《尚书》《论语说》。胜每讲授,常谓诸生曰:“士病不明经术,经术苟明,其取青紫(意为高官显爵)如俯拾地芥耳。学经不明,不如归耕。”这反映了( )
A.治世不一B.耕读结合
C.半部《论语》治天下D.儒学独尊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有学者评价:他提出了哲学上的一个重要问题,这就是认识中相对性与绝对性的关系问题,可见其思维的犀利和深刻。可是他要舍弃相对,追求绝对,主张齐一万物,未能准确地解决这个理论问题。他是(     
A.孔子B.庄子C.韩非子D.墨子
2022-03-26更新 | 191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3 . 有学者认为,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的高等学府。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稷下学宫的位置应在示意图中的( )
A.①B.②C.③D.④
2022-03-26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4 .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历史,在几千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充实了人类精神宝库,为世界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战国“百家争鸣”,是中国古典文化的首次历史大展现,中国文化史上伟大创举,其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对两千多年来中国文化发展有极大的推动,堪称文化发展的光辉典范。战国时期,学术领域“百家争鸣”的出现,绝非偶然,夏商周三代,尤其在东周春秋时期,为之奠定了两个并重不可分割的历史基础:人才和思想资源。

——《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研究与资源丛书》

材料二 在苏轼的周围尚未形成一个豪放词的创作群。到了北宋末年,文人学士久郁胸中的爱国激情急待抒发,于是充满豪气的词作便应运而生。这时期的张元干便是其中的一位重要豪放词人。李刚、岳飞等虽不以词称于世,但由于他们报国心切,抗金志坚,偶有所作,都掷地有声,不同凡响。这些词人互通声息,彼此唱和,已经形成一个豪放词创作群。他们上承苏轼之传统,下开辛弃疾爱国词派之先路。

——张䎝、刘继才《略论词的产生与宋词的主要成就》

材料三 明清时期,我国两大戏曲形式——昆曲和京剧形成。明代曲师魏良辅在《南词引正》中说:“元朝有顾坚者,虽离昆山三十里,居住千墩,精于南辞,善作古赋……其著有《淘真野集》十卷、《风月散人乐府》八卷,行于世,善发南曲之奥,故国初有昆山腔之称。”……京剧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成。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时期为战国百家争鸣奠定的人才和思想基础,结合所学概括百家争鸣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苏轼对词的发展所作的贡献及“豪放派词创作群体”形成的时代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昆曲是怎样产生的?昆曲为什么被称为近代百戏之祖?②京剧的正式形成大约在何时?请说明理由。
2022-01-27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瑞安市上海新纪元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选考科目热身卷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5 . 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
A.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B.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C.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标语D.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6 . 中国古代科技曾在世界上占据重要地位。下列事件按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指南针由海路传入阿拉伯②阿拉伯人开始使用中国的技术和设备造纸
③中国工匠制成早期自动爆炸的地雷、水雷④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
A.①②③④B.②④①③C.③①②④D.④②③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探究“新中国”一词的渊源和早期话语,应追溯“中国”的历史涵义。“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青铜器何尊铭文“宅放中国”(见如图),这里的“中国”只是一个地理概念。元明以来,“中国”作为国家名称正式使用,对内一般以朝号自称,对外称“中国”。正如康有为所言:“中国向用朝号,乃以易姓改物,对于前代耳,若其对外交邻,自古皆称中国。”


材料二   求“新”求“变”成为康有为救亡图存的基本思路,他对进化思想的认可和倡导,助长了他的求新热情,这是他最早提出建立“新中国”的思想根源之一。“新中国”一词即在进化论和维新思想共同推动下得到传播和使用,建立“新中国”的呼声高涨。

——据王玉玲《清末民初“新中国”一词的概念内涵与话语演进》整理


(1)写出材料一图中文字的字体,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涵义的变化。结合康熙时期的外交史实,说明康有为的观点。
(2)例举三位维新派代表人物。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末建立“新中国”呼声高涨的原因。
2021-11-14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2022届高三一模(11月)历史试题
8 . 一位画家说:“如果说我没有为自己的共和国战斗的话,那么我至少要用画笔来为她效力。”于是他以红、白、蓝三色为主色,创作了名画《1830年7月28日》,该画作又名
A.《日出·印象》B.《向日葵》
C.《伏尔加河上的纤夫》D.《自由引导人民》
2021-11-14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2022届高三一模(11月)历史试题
9 . 无产阶级革命家吴玉章回忆:“处在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伟大时代,我的思想上不能不发生非常激烈的变化。当时我的感觉是:革命有希望,中国不会亡,要改变过去革命的办法。虽然,这时候我对中国革命还不可能立即得出一个系统的完整的新见解,但是通过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教育,必须依靠下层人民,必须走俄国人的道路,这种思想在我头脑中日益强烈、日益明确了。”作为个例,这可以用来说明
A.先进知识分子对“中国向何处去”历史课题的探索
B.十月革命为民族解放运动提供强大的实践指导力量
C.马克思主义逐步由学术思想向中国革命理论指南转变
D.五四运动推动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
2021-11-14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2022届高三一模(11月)历史试题
10 . 有学者认为,明清文化主流延续着秦汉以降的常态,而扬弃性的文化变革在潜滋暗长,所谓“常”中寓“变”,“变”中有“常”,故明清文化宜以“袭常与新变”概括。从思想角度看,明清之际的“新变”表现在
A.否定孔孟儒学B.冲破“天朝上国”观念束缚
C.主张民本思想D.批判“私天下”的君主专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