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8 道试题
1 . 家训是指家庭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通过家庭治理体系的完善实现家国同构,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氏祖训箴规》对孔子后裔的价值标准与行为规范提出要求,务必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崇儒重道,好礼尚德;居家思俭,不要嗜利忘义;子孙为官者,凡遇民间诉讼,必当理性判断,不愧为良吏;读书明理,做一名谦谦君子。

——摘编自《孔氏祖训箴规》

材料二   晚清是家训的革新时期。此时家训已经不是以传统的专著作为支撑门户的柱子了,而是以家书为主要形式。左宗棠在给长子孝威的信中说:“试看近时人才,有一从八股出身者否?八股愈做得入格,人才愈见庸下。”李鸿章在《示文儿》一信中说:“(国人)受人凌辱之原因,莫外乎不谙世事,默守陈法,藏身于文字之间,而卑视工商。岂知世界文明,商业较重于文字,窥各国之强盛,无独不然。”

——摘编自朱明勋《中国传统家训研究》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孔氏祖训箴规》所体现的传统儒家思想。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中国传统家训“革新”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把饮食与政治联系起来,是中国古代独特的饮食理念。自古认为治理国家与饮食烹饪的原理是相通的,《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大国要像煮小鱼一样,不能多加搅动,多搅则易烂)。《周礼》以“冢(大)宰”为百官之长。因为“宰”有调和膳羞之意,而官长需要具备厨师“调和”五味那样的本领,故“宰”成为官吏的通称。饮食与政治的联系还表现在为官者与民众在饮食上的差别,为官者称“肉食者”、平民称“蔬食者”、“藿食者”。

——摘自黎虎《略论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研究》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餐馆、西式饭店在中国通商口岸大量出现,用最具体形象和可见、可尝的形式传播了西方饮食文化。同时,一些来华的外交使节、商人等也向西方社会介绍中国的食物原料、菜点及其制法、饮食习俗等。1851—1911年期间的历次世博会上都有中国的茶叶和饮食餐具——瓷器的展示。西方传教士翻译的《保全生命论》《化学卫生论》等书籍,向中国介绍西方营养学、卫生学知识,在当时影响广泛。清末,政府颁布《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明确设立“家事”课,一般都有营养学的内容。1909年,美国基督教会出版的《造洋饭书》介绍了267个西餐菜点成品或半成品的用料及制法。西方国家还将面包、罐头、啤酒等工业食品及其机器、设备和技术输入中国,对中国食品工业的产生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摘自杜莉《古代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的特色及成因探讨》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中体现出的治国原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的特点以及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90年代以来,进化论在中国知识界之所以备受推崇,关键并不在于其科学内涵,而在于它与中国的社会政治变革紧密相连。第一次完整系统地了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公理,应当是在严复译述的《天演论》之中。对于社会政治起源的历史解释,传统儒家倾向于一种衰微论与循环说,认为人世的和谐秩序是由尧舜禹三代圣王开端,随后治乱相循,通过一种盛衰的方式深深镶嵌于中国人的世界观中。然而,受到进化论影响之后,人们自然地相信"新的"总要胜过"旧的","未来"必定超越"过去"。20世纪初,传播《天演论》最为有力者当数梁启超。戊戌期间,他大体相信纯粹的"力"在世界竞争中的日趋式微,并且指出∶"世界之进化愈盛,则恃力者愈弱,而恃智者愈强。《新民说》发表以后,由竞争于"力"到竞争于"智"的说法在他笔下消失了,因为"力"较之"理"更具有优先性。

——王建朗《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95年后中国知识界思想理论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进化论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
4 . 【西方的思想解放运动】

材料   1516世纪,西欧社会发生了两场重要的文化运动,一场是南方拉丁文化圈的文艺复兴运动,另一场是北方日耳曼文化圈的宗教改革运动,这两场运动构成了从中世纪基督教文化向西方现代文化转化的重要标志。但是从时代精神的角度来看,这两场运动虽然在客观上导致了西欧社会的一系列变化,它们却并没有开创出西方现代文化赖以生长的理性精神。文艺复兴提倡一种感性的快乐,宗教改革则弘扬一种虔诚的信仰,这两场运动的推动者们对于理性都不感兴趣。西方文化的理性精神是从17世纪开始茁壮成长的,1718世纪对于西方文化来说,才是发生根本性变革的两个世纪,而启蒙运动则构成了这两个世纪的重要标志。正是经过启蒙运动的洗礼,一个全新意义上的西方现代文化才得以产生。

——摘编自赵林《西欧启蒙思想的发展历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不同时期西方思想解放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方思想解放运动对近代西方所产生的影响。
2021-05-08更新 | 16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年高考历史终极猜题卷(新高考版湖北地区专用)
5 . 在近代中国,对待中西方文化的态度成为救亡图存运动一个绕不开的话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物主张
李鸿章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至所用非所学,所学非所用。无事则嗤外国之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则之惊外国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不知洋人视火器为身家性命之学者已数百年。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

张之洞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

——《劝学篇·外篇·设学第三》

康有为“中国之国魂者何?曰孔之教而已。”“中国一切文明,皆与孔教相系相因。”“孔子之道,其本在仁,其理在公,其法在平,……其用在与时进化。”“泯中西之界限,化新旧之门户”。

——《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序》

梁启超中国学人之大弊,治中学者则绝口不言西学,治西学者亦绝口不言中学。此两学所以终不能合,徒互相诟病,若水火不相入也。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二者相需,缺一不可。体用不备,安能成才?

——《清代学术概论》

陈独秀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目不暇接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

——《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李大钊中西文化为“静”、“动”文明……一为自然支配人间的、一为人间征服自然的……东方之道德在个性灭却之维持,西方之道德在个性解放之运动……东方想望英雄,其结果为,专制政治,有世袭之天子……西方依重国民,其结果为民主政治”

——《东西文明根本之差异》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将表中人物按其对中西文化的态度进行派别分类,并分别概括其核心主张。
(2)选择其中任一派别,评述其实践活动及其历史功绩。
2021-04-12更新 | 230次组卷 | 3卷引用:2021年高考历史押题预测卷(湖北卷)01
6 . (古代中国文化的融合与创新)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代,自从孔子开创以人为本的儒家,中国的思想家们,有延续,也有对立,百家争鸣,各擅胜场。秦政之时,独重法家,其他学派无不遭受压制。汉兴之初,人主与民休息,黄老之学是主流,百家也渐有传人。汉武帝以后,独尊儒学,又压抑了其他学派。一般历史,大致都如此谈。然而,如从另一个角度思考,秦汉时代毋宁是经历了一次全盘整合;先秦思想学派,如百川汇海,终于综合为中国文化的思想模式。

——摘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明代中叶以后,士大夫不再专擅学术与文化活动,于是明代后半期的文学、戏剧、艺术诸方面,也出现了浪漫精神的风气。……戏剧方面,自从元曲兴起,中国的舞台艺术进入成熟阶段。明代南曲渐盛,多为民间传奇戏,却各地有各地的地方戏。明代中叶,昆曲兴起,经过魏良辅的改革,吸收南北曲艺长处,甚至引入江南民歌小调,又经江南文人学士的帮助,昆曲遂一跃而为戏剧主流。

——摘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代各思想流派“经历了一次全盘整合”的含义以及这一整合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明代后半期文学、戏剧方面出现浪漫精神风气的代表作品,概括昆曲一跃成为戏剧主流的原因。
7 . 儒家思想所蕴含的家国同构(情怀)既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又具有强烈的现实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他(董仲舒)利用“天”的观念和“家国同构”理论,对忠、孝的合理性做出了新的解释,使儒家所提倡的忠、孝伦理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同时也为汉代以后的中国社会提供了一种全民的伦理信仰。

——李佳哲《董仲舒的忠孝理论与汉代忠孝伦理制度》

材料二   理学家继承传统儒家入世思想,从责任感和使命感出发,形成了理学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使士大夫阶层普遍参与讨论个人、家庭、家族、国家和政治,从而建立了统治者认定和推行的道德伦理规范,使阶级矛盾在某种意义上有了一定的弱化,更使得士子的心灵得到充实。

——徐公喜、万红《宋明理学的层次模式》

材料三   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1)据材料一,指出董仲舒利用“家国同构”等理论为后世提供的“伦理信仰”。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三个基本观点。
(2)据材料二,指出理学家构建“理学思想体系”的出发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明理学家加强个人“道德伦理规范”的两种主要途径。
(3)据材料三,指出“家国同构”的新内涵。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新时代强调家国情怀的现实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城隍与传统文化

材料一   从先秦城隍的源起看,城隍本是作为自然神来崇拜的。从汉代开始,人们将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化为城隍神。各地城隍庙崇奉的神主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实体,多是正人直臣或造福地方百姓的忠烈义士在死后被追尊为城隍神。唐代开始,城隍崇拜得到普及。入宋以后,朝廷对祠神赐封的制度逐渐完善,城隍崇拜被正式地纳入国家祀典。宋代城市经济的发展使民众主体意识增强,宋代树立的城隍神带有强烈的人格化色彩。人们的城隍崇拜已经糅合了诸如善恶报应、礼仪道德等思想观念。

材料二   自明代朱元璋确定了城隍的地位后,城隍崇拜在明清时期就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带有更强烈的政治色彩。明清时期将祭祀神祇与官员治理地方结合起来,《明史·职官志四》记载:“布政史掌一省之政……祀典神祇,谨其时祀”。明清时期,人们赋予城隍神的职能涵盖了民众社会生活的全方位,城隍神由最初守护城池的单一功能,演变为负责整个城市的秩序平安、水旱吉凶和冥间司法等事务。民众赋予城隍神最大的权限,上到国家的政治稳定,自然中的风雨雷电,下到百姓的升官发财,民间婚姻求子,城隍神无所不管。

——摘编自邢薇薇《郑州文庙、城隍庙所存碑刻资料整理与研究》等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城隍崇拜的演变趋势。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演变趋势产生的原因。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末,芯片技术、纳米技术、基因技术等形成了全球范围内的扩散趋势。有些高风险、高成本的尖端科技实验成具有重大意义的全球性课题,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关注和参与,欧洲、东盟等都制订科技发展计划,以推进地区性科技合作。目前,发达国家拥有全世界90%以上的高科技设施,掌握着80%以上的世界研究与开发项目。发展中国家也不断增加科技研发投入,改革科技创新体制以增强自身科技实力。

——摘编自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

材料二   202092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为《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0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9.40亿,互联网普及率为67.0%。在此次疫情期间,我国互联网产业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活力和韧性,不仅为精准有效防控疫情发挥了关键作用,还在数字基建、数字经济、数字惠民和数字治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成为我国应对新挑战、建设新经济的重要力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末以来世界科技发展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互联网发展所带来影响的认识。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古代科技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下,自成体系而且独立性与排外性强,与政治联系密切,以官办为主,形成了大一统的结构体系。在思想上,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儒学化的特征非常明显。在应用上,学术主要服务于农业生产和国计民生,实用性很强。在研兗方法上,主要采用对传统典籍的整理与经验总结,缺少科学实验,轻视对理论的概括和研究。在发展水平上,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遥遥领先于世界,但在明清时期落后于西方,没有形成近代科学,这不能不说是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遗。

——摘编自谭周性《浅谈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占代科技形成上述特点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