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23-24高三上·湖北武汉·阶段练习
1 . 【中国古今教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蒙学教材,即古代专门为儿童编写的启蒙教育课本。宋代以《三字经》《百家姓》为代表的蒙学教材广为流传,历代沿用。以《三字经》的编写为例,它语言生动活泼,文字通俗易学,表达简明扼要,格式富有韵味。著名学者也参与蒙学教材的编写,如朱熹的《童蒙须知》、吕祖谦的《少仪外传》等。“农工商各教子读书,虽牧儿馌妇,亦能口诵古人言语”,而且“学校之设遍天下,而海内文治彬彬”。

——摘编自秦海霞《谈我国古代的蒙学教材》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作出了统一教材制度的战略决策,加强了教科书编审工作力度和政治内容的把关。从1954年开始编辑出版的中小学各科教科书,集中全国之力协同攻关,选调和集中一批学科专家、名师和专业编辑,全部采取集体讨论的工作制度和社内外相结合的编写方式,保障了教材质量。据《中国教育年鉴》统计,“1954年至1956年编成的十二年制中小学教材,包括教学大纲30种30册,课本93种233册”。这套教材的编写出版使全国所有地方、学校、学生都使用上了高水平、权威性、国家级的全学科教材,解决了过去供应迟缓、版本不一、发行混乱的问题,开启了新中国“一纲一本、统编统用”的新时代。

——摘编自郭戈《新中国第一套统编教材评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蒙学教材兴盛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建国后国家统一编订中小学教材的意义。
2 . 1895年,面对险峻形势,清朝朝野一时议论纷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95年5月11日

光绪帝颁发朱谕:嗣后我君臣上下,惟当坚苦一心,痛除积弊,于练兵、筹饷两大端,尽力研求,详筹兴革,勿存懈志,勿骛虚名,勿忽远图,勿沿故习,务期事事核实,以收自强之效。

——《清实录·德宗实录》

1895年7月19日

署理两江总督张之洞上奏:(俄国)与中国乃二百余年盟聘邻邦,从未开衅......(俄)此次为我索还辽地,虽自为东方大局计,而中国已实受其益,倭人凶锋藉此稍挫,较之他国袖手旁观、隐图商利以相去远矣。正宜乘此力加联络,厚其交谊,与之订立密约。

——张之洞《密陈结援要策片》

1895年7月20日

陕西道监察御史史熙麟上奏:(洋务新法)皆为邪说,商货已变,并及朝政,军器已变,并及文事,尽破成例,尽坏成法。

——史熙麟《法无可变宜斥邪说以塞乱源折》

1895年某月某日

苏州秀才包天笑(时年19岁):割去了台湾之后,还要求各口通商,苏州也开了日本租界。这时候,潜藏在中国人心底里的民族思想,便发动起来。一班读书人,向来莫谈国事的,也要与闻时事,为什么人家比我强,而我们比人弱?为什么被挫于一个小小的日本国呢?读书人除了八股八韵之外,还有它应该研究的学问吗?

——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


评析上述材料中的言论。(说明:运用具体史实,对材料中一人或多人的言论展开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不能重复材料。)
2022-04-21更新 | 979次组卷 | 12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州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一)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产业革命时期,即是指从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40年代这一段时期。在这一时期,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飞速向前发展,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等一系列重大领域都建立了完善的近代科学体系。这一时期的科学技术研究领域十分广泛,从宏观到微观,从生物到自然,无不取得了巨大的进展。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在工业革命的客观需要之下完成的。社会经济要飞速发展,资产阶级要取得更大的利润,就必须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适应了社会的需要,同时也在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开始转变。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突出表现在哲学、文学、艺术中,由此导致了新的哲学思想和哲学流派、新的文学和艺术形式的产生和发展。

——沈之兴、张幼香《西方文化史》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评析科学技术发展。(说明:运用具体史实,对材料所示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方面或整体展开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们对民族文化传统的态度应该强调的原则是“理解——转化”:理解人类在古今中外所曾经有过的各种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从那些与“我们的”和“今天的”东西不同的多样性中吸取智慧,并将之转化为创造的源泉。

古今中外文明的碰撞很可能就是孕育生机的时候。以西方人对近代科学的理解,中医学几乎不能算是科学,它的理论基础是阴阳五行学说。但是在数千年中,中医学家们不断地把经验事实融汇其中,并加以精巧的安排,从而使之最终变成了一个精致的架构。来自传统社会的、非狭义科学的东西在现代并未被科学的东西完全取代,而且它目前的进步也开始借助于科学的手段,这一点似乎能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转化)提供某些启示。

——摘编自阎步克《士大夫政治衍生史稿》


评析材料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摘抄材料原文,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0-04-02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湖北省宜昌市高三3月模拟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类文明史中,有多次思想解放运动,思想解放其实也是一种价值观体系的重塑。一种新的、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价值观体系能推动社会深入持续地发展进步。反之,如果一个社会人们的价值观体系不能随着已经变化了的社会经济状况而变动,那就不仅有观念滞后于社会之嫌,而且价值观体系的反作用必将阻碍社会的发展。

                                                                                             ——摘自《现代化的历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观点展开评析;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材料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我国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国家教育部的推动下,开展大规模的高校合并及合作办学,建立起一批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到2002年,先后有708所高校合并组建为302所综合性的高校;有317所高校开展了校际合作办学,形成了227个合作办学实体。同时,教育部还进行了“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不断拓宽专业口径,调整专业目录,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已由1998年的504种削减到249种。我国高校文、理、工、农、医分校和学科单一及专业狭窄的状况已有所改善。

——摘编自李建强等《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突出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
2019-05-08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校级联考】湖北省龙泉中学、随州一中、天门中学三校联考2019届高三4月份高考模拟历史试卷
2021·天津·一模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7 . 在近代中国,对待中西方文化的态度成为救亡图存运动一个绕不开的话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物主张
李鸿章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至所用非所学,所学非所用。无事则嗤外国之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则之惊外国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不知洋人视火器为身家性命之学者已数百年。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

张之洞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

——《劝学篇·外篇·设学第三》

康有为“中国之国魂者何?曰孔之教而已。”“中国一切文明,皆与孔教相系相因。”“孔子之道,其本在仁,其理在公,其法在平,……其用在与时进化。”“泯中西之界限,化新旧之门户”。

——《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序》

梁启超中国学人之大弊,治中学者则绝口不言西学,治西学者亦绝口不言中学。此两学所以终不能合,徒互相诟病,若水火不相入也。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二者相需,缺一不可。体用不备,安能成才?

——《清代学术概论》

陈独秀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目不暇接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

——《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李大钊中西文化为“静”、“动”文明……一为自然支配人间的、一为人间征服自然的……东方之道德在个性灭却之维持,西方之道德在个性解放之运动……东方想望英雄,其结果为,专制政治,有世袭之天子……西方依重国民,其结果为民主政治”

——《东西文明根本之差异》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将表中人物按其对中西文化的态度进行派别分类,并分别概括其核心主张。
(2)选择其中任一派别,评述其实践活动及其历史功绩。
2021-04-12更新 | 230次组卷 | 3卷引用:2021年高考历史押题预测卷(湖北卷)01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4) |
真题 名校
8 . 《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中有这样的评述:“两个学说都发生了变化的原因在于斗争——生存竞争和阶级斗争。”这两个学说最终形成于
A.17世纪初期B.18世纪中期
C.19世纪中期D.20世纪初期
2019-01-30更新 | 1860次组卷 | 43卷引用:2011届湖北省黄冈中学高三最后一次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卷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一个极其艰难的历史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对其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地位问题,史学界多有研究。其中有观点认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铺设了道路,对近代中国历史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见图示)

材料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关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史地位的观点。(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角度广泛,史论结合)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每个人的生活范围、职务工作都是至高无上的主所交付和安排的……如果基督徒在某种对社会有益的事业中卓有成效,道德高尚,并参加和服从教会,他就具备了“蒙召”成为选民的外在标志。否则,便是弃民。……加尔文因此极力提倡诚实、正直、勤勉的职业道德,反对欺诈和投机。正如弗罗姆所说:强迫自己去工作,喜爱节俭,把个人的生活变成达到别人的权力之目的之工具,苦行禁欲,以及一种强制的责任感……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性力量,没有这些属性,现代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是不可能的。

——《从加尔文宗教改革看西方现代性起源》

材料二   1525年,(王阳明)在《节庵方公墓表》一文中指出,“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在这篇《墓表》中,王阳明不仅把工商放到与士农平等的地位,还认为社会上出现“交鹜于利,以相驱轶,于是始有歆士而卑农,荣宦游而耻工贾”的现象,完全是因为“王道熄而学术乖,人失其心”所造成。他的“四民异业而同道”在其时引起了很大反响,逐渐改变了人们对工商的传统看法。到明末清初,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进一步提出了“工商皆本”的口号。

——摘编自《略论王阳明的工商思想》

材料三   在独特的国家治理模式之下,中国从来没有独立的工商运行体制,而当工业文明的曙光到来的时候,商人阶层非常悲哀地无法建立独立的、新的商业伦理,企业家阶层对自身的身份认同感非常薄弱。

——《中国为什么没有独立的商业伦理》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相关历史背景,评述加尔文经济思想提出的重要意义。
(2)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王阳明对经济伦理的改造与加尔文有何共同之处,分析其未能真正推动社会转型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