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下表是杨度(1875-1931年)的历史活动概括:
维新运动时期接受维新思想,反对帝国主义,主张君主立宪。
清末到民初始则反对共和革命,继则发表《君宪救国论》,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
1922年杨度在上海加入中国国民党
1929年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由潘汉年介绍,伍豪(周恩来)批准,秘密入党。

据表格内容解读最准确的是
A.杨度活动反映中国社会发展趋势
B.社会环境影响个人政治发展方向
C.杨度的政治立场呈现出摇摆不定
D.历史人物个人行为具有不确定性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京剧并不是北京土生土长的剧种,而发源于安徽。徽州商人在商业上的发展,萌生了对文化方面的需求,他们花钱培植戏班,为徽班进京创造了条件。徽班与湖北汉调进京艺人合作交流,吸收昆曲、秦腔和一些民间曲调。1840年前后,京剧作为一个新的剧种在北京诞生。京剧由民间进入宫廷,得到了成长发展的机会。

——摘编自邱崇丙《京剧的发展和思考》

作为“程朱桑梓”,徽州文化可以称为中国文化的浓缩和样本,徽剧演出忠孝节义内容剧目要占很大比重。京剧表演重在唱念做打,不像西方话剧那样注重剧本和台词的文学性。新文化运动的粗暴攻击,促使其后几代京剧人都把提高剧本的文学质量作为重要的着力点。在与话剧的碰撞与交流中,京剧抽象意味的优势日渐明显。……京剧大师们认识到,若刻意向西方戏剧的写实化靠拢,因分散和削弱了写意传神的功能,往往事与愿违。……“九一八”事变后,梅兰芳在上海排演《抗金兵》《生死恨》等剧,宣扬爱国主义。京剧迎来了新的发展。

——摘编自丁汝芹《微文化·徽商·京剧的形成》

材料二   雅典最早的戏剧传统起源于祭奠酒神狄奥尼索斯的宗教活动。公元前6世纪末,雅典提倡集体生活,人民大众的思想情感要求用集体方式表达,惟有戏剧才能满足这种要求,因而戏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使得古希腊悲剧和喜剧延续了300年。罗马帝国在逐渐吞并从地中海到中亚的广大地域的同时,也将悲剧和喜剧演出带去。欧美戏剧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阶段

特征

古希腊戏剧和古罗马戏剧

朴素与奢华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

宗教至上与人的发现

17世纪至19世纪上半期的戏剧

理性与情感的时决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的现实主义戏剧

舞台幻觉的推崇与社会生活的逼真再现

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中期的现代主义戏剧

对传统的反叛与颠覆

——摘编自潘薇《欧美戏剧发展史》


(1)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京剧和雅典戏剧产生时的不同点。
(2)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20世纪上半期中国京剧和西方戏剧获得新发展的原因。
3 . “你幸福吗?”2012年“十一”国庆周,中央电视台以“你幸福吗”为题做随机采访,引发观众对幸福的思考。幸福是什么?亚里士多德说:幸福就是我们寻找的最好东西,也是完满的目的。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代,人们对幸福的理解不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时期
中国
西方
古代
不断提升美德的过程就是追求幸福的过程。“一箪食,一瓢饮”能够修得高尚品德,这样的苦行值得赞颂。
“多子多福”是幸福的显著标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家族“香火”的旺盛是个人幸福的体现。
苏格拉底把由理性指导的精神满足当作最高幸福,视情欲为一时快乐之下的痛苦。他提出“知识即美德”。
中世纪的欧洲,人们普遍认为,人类的幸福来自上帝的恩赐,而物质享受只是世俗的、虚幻的幸福。
近代
近代的中国人,对幸福的理解似乎更多样。有人把国家的富强独立当作终身幸福而奋斗,而新文化运动以来的年轻人却认为幸福就是自由、平等地追求自己所渴望的东西,比如婚姻、学业、事业。
19世纪的西方,享乐幸福论流行,主张物质需要的满足高于一切。费尔巴哈认为“幸福…只是某一生物…能够无阻碍地满足…关系到它的本质和生存的特殊需要和追求”。
现代
改革开放前,人们普遍接受幸福与物质追求相分离,“越穷越光荣”。改革开放后,很多人把财富的多寡看做幸福与否的标准。“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成为2010年的流行语。
经济发达的西方社会,人们依然相信为自身谋取各种物质利益是幸福的保证,同时有些人已经把眼光投向社会弱势群体,帮助他人,实现个人社会价值被当作个人幸福的体现。

(1)从上述材料看,古代中国和西方的幸福观有何共同之处?概括中国古代幸福观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西方幸福观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指出西方社会从古到今幸福观的演变趋势。
2019-01-30更新 | 96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3届湖南省永州市高三一模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有人在分析中国某一时期文化特征时曾这样概括:“文学则文章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艺术方面……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该时期是
A.明朝
B.宋朝
C.唐朝
D.汉朝
2019-03-17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校级联考】湘赣十四校(湖南省长郡中学)、(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等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下要列要求:

材料一目睹西方列强在中国大肆倾销商品,攫取巨额利润,近代有识之士产生利权意识,主张挽回利权。其主要策略和手段是振兴商务,鼓吹商战,商战成为中国人经济民族主义思想之最响亮的口号。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加紧向中国大肆输出资本,划分势力范围,掠夺中国路权、矿权。与之相应,他们所倡导的“收回利权”的主要方式也逐步向对外交涉,收回路权、矿权转变,将主权与利权同时并提而将主权置诸重要地位。他们曾经寄希望于满清政府之自强御侮,然而清政府腐败无能,一次又一次地出卖国家利权,不能不令人大失所望。最后,他们总算从西方民主主义思想中找到了民权思想,并将实现民权视作维护国权所必不可少的前提,对收回利权运动的发展与流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袁为鹏《从利权观念的变迁看晚清经济民族主义》

材料二近代早期的英国经济民族主义者认为,国内贸易虽然重要,但对外贸易是检验一个王国是否繁荣的试金石,为便于远洋贸易而进行殖民扩张,是英国摆脱对西欧其他国家依赖并最终变成强国的关键。他们强调:“在我们出口的货物里边,不应只注意到自己富余的东西,还必须考虑到我们邻友们的必需品;即使是他们不需要的以及尚未在别的地方加工制成的东西,我们也应(除了出售原料之外)尽量加工制造以从中牟利。”他们强烈要求政府限制乃至禁止羊毛出口,在他们的努力下,英国于1617年最终禁止羊毛出口。

——摘编自傅琼《近代早期英国经济民族主义刍探》


(1)根据材料,分析晚清经济民族主义的产生与发展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经济民族主义思想主张与近代早期英国经济民族主义的相同点,谈谈你对晚清或近代早期英国的经济民族主义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徽商之所以能称雄商坛数百年,除了是自身勤俭朴素、艰苦奋斗的结果外,主要归功于在商业活动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优秀的商业伦理观。徽商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贾而好儒”,力求用儒学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正确处理利与义的关系,做到“利缘义取”诚实经商,注重自身职业道德的修养,在商坛中有着良好的信誉。这才是立商之本,徽商认为只有走儒商的道路,才不会沦为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的奸商……注重良商善贾形象的塑造,愿意为社会做慈善事业,树立起良好信誉。经商致富的商帮并不少,而像徽商那样重视教育,大力资助教育,有“富而教不可缓也,徒积资财何益乎”思想的商帮并不多。

材料二   资本主义的商业伦理观主要包括了自由竞争和契约精神,文艺复兴以来,资产阶级思想家们宣传个人自由、个人尊严、个人平等,资本主义商业发展要求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平等交换的契约型的社会关系取代封建等级制的身份制社会关系。自由竞争是契约关系的本质属性。在商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帮助、社会集体的形成,是通过契约、交换和商品买卖取得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逐渐打破了自然经济中形成的人身依附关系和宗法等级观念,增强了人们的独立、自主、民主的意识,造就了在多种不同的才能和活动基础上的丰富的社会关系。

——以上材料均整理自韩媛媛《徽商的商业伦理观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徽商商业伦理观的内涵,并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商业伦理观产生的原因,并谈谈关注商业伦理观的现实意义。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贫贱常思富贵,富贵必履危机”,很好地概括了科举制度下中国古代文人的处境。科举的确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向上社会流动的机制。但是这个机制的有效性在于它是一座独木桥,迈不过去的话,就只配给人耻笑。越过这座独木桥之后,文人的出路还是单一的,只有为皇帝服务这一种选择,其命运依然是危机四伏的。欧阳修议论说,侍奉皇帝不当,为原则过于刚直,就有“杀身成仁”的可能。

材料二   欧洲中世纪晚期国王或者大贵族使用的文官是中世纪最有教养的人群,而且越来越多是大学毕业生。毕业生的去向不是单一地为国王服务,而是有多样选择和可能性。中世纪欧洲向上社会流动的特点是,做官并不是唯一的出路。大学教育所构成的社会地位改善途径不是单一的、官本位的,而是多元的,律师、教师和医生不仅可以独立于官府,而且有尊贵的地位,他们的难题不限于能否做官,还可能是能否找到待遇丰厚的律师、医生和教书的职位,做官和从事这些专业工作并无那么明显的贵贱之分。拥有博士学位本身就意味着获得一系列特权和很高的地位

——材料均摘编白2018年1月25日《彭小瑜:中世纪欧洲大学与中国科举制度》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文人和中世纪晚期欧洲知识分子的不同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文人和中世纪晚期欧洲知识分子的不同特点形成的原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一直实行自上而下的垂直领导体制,地方监察机构和官员直属中央领导。自魏晋起,中央监察机构与行政机关分离,组成独立的监察体系,直接对皇帝负责,且不受其他行政部门的约束和羁绊。汉魏时一般通过察举考试的方式选用御史,至唐、宋、明、清,需进士出身方可担任御史。唐、宋、元的御史台和明清的都察院均为中央最高一级的衙门。如宋代监察御史自“宰相至百官,自三省至百司。不循法守,有罪当劾,皆得纠正”。隋仿汉代旧制,颁布了巡察诏条六条。唐玄宗时,专以察吏六条巡行监察地方官吏。

——摘编自唐海歌《承袭与变异: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述论》

材料二孙中山在“五权宪法”学说中就提出,主张吸收古代设立“专管弹劾宦官”的经验,使监察权力独立。民国建立以后,依照西方三权分立制度,由议会掌监察,但是“议会本职,在于立法,以之监察,不独旷耗时日于行政之琐屑,抑且陷立法机关于政争之旋涡”,而且孙中山的后继者也没有完全按照孙中山的构想实施。北洋政府的平政院虽掌有监察职权,却根本没有监察的实权。南京国民政府监察院受国民党中央监督指导,依法律行使检察权。然而由于制度结构方面存在诸多不合理因素,加上该机制的操作主体出于自身或客观原因,未能完全承担起应有的责任,难以承载起反腐使命。

——摘编自韦庆远、柏桦编著《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监察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历代帝王重视监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监察制度新构想的特点,并对古代的监察制度与孙中山的监察构想分别作出简评。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13年和1833年,英国废除了东印度公司对印度和中国的贸易垄断权。19世纪20年代,英国与各主要国家订立了互惠关税协定,把工业品的进口税率降低到平均30%的水平。18411846年,又取消了605种商品的进口税,降低了1035种商品的进口税。1846年废除了直接损害工厂主利益的谷物条例。1849年终止了从17世纪50年代保留下来的航海条例。1860年,英、法签订英法通商条约,条约规定两国互享最惠国待遇,减免双方重要商品的关税。

—摘编自高德步《中国经济简史》

材料二: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郑观应、薛福成等人先后提出世界已经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即由各国的相互隔绝的时代变为互相“联属”的时代。他们还认识到,导致这种时代变动的原因是西方各国工业发展,商务发达,使“环地球九万里之中,无不周游贩运”。通商贸易是沟通各国的桥梁,联系世界的纽带。他们谈到这种认识时说,“商务未兴之时,各国闭关而治”“划疆自穹,不相往来百货流商云集”,从而形成了各国交往、相互通商的新局面。薛福成说:“余观火轮舟车之迅捷,因念人心由拙而巧,风气由朴而华,固系宇宙间自然之理。”……在对这种局势发出的大声疾呼中,郑观应以“鲸吞蚕食,虎踞狼食”来描绘这个局面竞争的残酷,可谓痛切而形象。

—摘编自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推行的通商贸易政策,并说明该政策得以推行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对通商贸易的认识,并加以简要评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历史一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统观杜亚泉在“五四”时期中西文化论战中的文章,可以看出,他的中西文化观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西方文明与中国固有之文明,乃“性质之异”,而非“程度之差”。文明是社会的产物,中西文化的差异源于各自不同的社会历史传统;西方文明为动的文明,中国文明为静的文明,两种文明各有特殊之景趣。杜亚泉还敏锐地看到当时社会思潮中存在的问题,认识到国在丧失,精神界在破产。他提出“救济之道,正统整吾固有之文明,其本有系统者则明了之,其间有错者则修整之。一方面尽力输入西洋学说,使其融会于吾固有文明之中。西洋之断片的文明,如满地散钱,以吾固有文明为绳索,一以贯之”。

——摘编自陆卫明、程瑾《论社亚泉的中西文化观》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杜亚泉的中西文化观。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杜亚泉的中西文化观。

2018-04-25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郡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