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7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

材料一   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为保证嫡长子的纯洁性,周代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周礼》记载:“王者立后、三夫人、九缤、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女御,以备内职焉”。西周礼制还规定,男子二十岁“冠而列丈夫”,女子则十五岁为“及笄”,男女未成年不得成婚。《礼记·曲礼》记载:“男女无媒不交。”西周婚姻的成立,程序上必须符合“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在完成六礼后,婚姻关系才算成立。

材料二   汉代统治者重视儒家思想的教化和礼的调整作用,注重引礼入法。汉代不仅遵循一夫一妻制度,还强调和倡导女子从一而终。其中,汉代的“三纲五常”是伦理道德准则,也是立法的最高原则,其中“夫为妻纲”为婚姻关系中夫妻双方的地位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妻子必须遵循丈夫的想法和决定,以丈夫为尊。在结婚要件中,汉代遵循“父母之命,媒灼之言”和“六礼”;汉朝从人性出发,认为男女年龄太小做父母是不理性的,鼓励晚婚。

材料三   唐代,由于当时社会风气开化,社会理念开放,以及受到少数民族婚姻习俗的影响,唐代的礼俗具有了与众不同的变化。例如:离婚比较自由;妇女地位较高。在婚姻成立上,《唐律疏议·户婚》记载“为婚之法,必有行媒”,说明“媒约”的介绍是唐代婚姻成立必不可少的条件。另外唐律首次提出了同姓不婚、亲属不婚、良贱禁婚以及宗教民族等一系列结婚的禁止性条件。


(1)阅读材料一、二,指出汉代婚姻制度和西周婚姻制度的异同,结合所学分析汉代婚姻制度注重“引礼入法”的原因。
(2)阅读材料三,概括唐朝时期婚姻制度的主要特点。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共同纲领》对新中国文化教育的性质、任务、方针政策等作了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方法为理论与实际一致。人民政府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学法。”1949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确定了全国教育建设的总方针;明确了改革旧教育的方针、步骤和发展新教育的方向;会议提出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必须向工农开门:会议指出了建设新教育的三个途径,即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某些有用的经验,借助苏联教育的先进经验。这次会议对新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改革旧教育,建设新教育”从而成为建国头三年贯穿教育工作的主线。

——摘编自董节英《50年代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先导:课程改革》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50年代新中国教育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50年代新中国教育改革的特点。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陈实功是明代东海通州人,是我国古代著名外科专家。他在1617年所著的《外科正宗》一书中“列症最详,论治最精”,主张内服与外治并重,享誉海内外。陈实功把医术作为“仁术”,提倡从医律己的道德规范。陈实功擅长养生强身,防患于未然。他强调人要控制七情六欲:“七情六欲者盗人元气之贼,人能疏于此者无不多安多寿,人若亲于此者无不有损有伤。”陈实功重视日常调理:“凡人无病时,不善调理而致生百病,况既病之后,若不加调摄,百病岂能愈乎?”在陈实功看来,“德为福寿之本”,讲究养生,还必须注重道德修养。陈实功还根据肠胃弱、消化不良等症,用八味中药加糯米、白糖配制而成糕状食品,也称为“八珍糕”。

陈实功的八珍糕出现后,我国的传统饮食中以八珍命名的食品就屡见不鲜:八珍鸡、八珍鸭、八珍豆腐等,从中体现出博大精深的中医药食疗食养文化。

——摘编自泽峰《陈实功与八珍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陈实功对中国古代医学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实功医学成就取得的原因。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于敏,中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事业重要奠基人之一。1951年进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1959年,在成都主办我国第一个原子核物理培训班,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原子核理论专著《原子核理论讲义》,为国家培养亟需的原子核理论科研人才。1961年于敏临危受命,从原子核理论研究转到氢弹理论研究。此时新中国的氢弹研究“一篇空白”,在1965年于敏找到突破氢弹的技术途径,形成了从原理到结构基本完整的中国氢弹理论设计方案。1967年氢弹爆炸成功。根据国家需要,于敏相继突破了核武器小型化、中子弹技术。1986年起草《关于中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将我国核试验推进到实验室模拟水平,真正稳固了我国的国际地位。2019年,于敏获“共和国勋章”称号。

——摘编自《于敏:献身于中国氢弹事业的核物理学家》等


(1)根据材料,概括于敏对中国核事业的主要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于敏取得成功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06年,孙中山第一次阐发其对外思想:所有中国此前与各国缔结的条约继续有效,偿款外债照旧担任,一体保护所有外国人的权利等等。1912年他向各国发布的《对外宣言书》,与1906年的思想基本一致。五四运动以后,孙中山的外交思想开始有所转变。他认识到“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失败之根源”。微博认为,西方列强对弱小国家,“都是讲战争,主张帝国主义去灭人的国家”。因此,他主张要“取消此等条约(一切不平等之条约)中所定之一切特权……以消灭帝国主义在中国之势力”。并指出,十月革命是国际革命的开端和国际民族解放的起点,呼吁被压迫民族与不压迫人也不被人压迫的民族要团结起来,以实现国际革命之成功。

——据邵德门《孙中山政治学说研究》等

材料二 ……到现在为止,中国人民已经取得的主要的和基本的经验,就是这两件事:(一)在国内,唤起民众……(二)在国外,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的民族和各国人民,共同奋斗,这就是联合苏联,联合各人民民主国家,联合其他各国的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结成国际的统一战线……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 道路是没有的。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630日)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孙中山外交思想转变及毛泽东外交主张提出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和毛泽东在外交思想上的相同之处,并分析其共同的历史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医是我国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经验总结。战国秦汉时期,《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这三部中医学术理论、药学、临床体系的奠基之作问世。南朝时期,《本草经集注》收录了民间广泛应用的外来药物。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出了“大医精诚”思想;《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五代时期,《海药本草》记录了海外传入的百余种药物。宋代,政府专设“太医局”培养中医人才,专设“校正医书局”搜集、整理、考证和校勘历代医籍;文仕通医及文人从医以“兼济天下”成为潮流。明清时期,李时珍写成《本草纲目》;政府和民间大力推行人痘接种以预防天花;广誉远、同仁堂、九芝堂等老字号中药堂、中药铺兴起。

——据李成文《中医发展史》

材料二  近代前期,“求进步的中国人”坚信“要救国,只有学外国”。当时中医界“或立奇方以欺世;或假托仙佛之方:或托西术东艺,欺人图利”。陈独秀指出,中医“既不解人身之构造,复不事药性之分析,菌毒传染,更无闻焉”。知识精英们“以科学的名义”对中医的批判,最终酿成民国政府三次试图废除中医的行动。随着外国侵略进一步加剧,“传统力量”反而渐渐显现出真实价值, 1920年代中后期以降,中医与中国民族、身体、思想、文化系统的关联逐渐紧密。钱穆认为,包括中医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容受近代西方之科学文明,应该还能融化能开新”。

——据皮国立《近代中西医的博弈:中医抗菌史》等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医学发展的主要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知识精英对中医学态度的变化并分别分析其原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全面抗战开始后,高校内迁。193711月,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在长沙组建成立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后因长沙连日遭日机轰炸,学校又西迁昆明。19384月,学校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西南联大前后共存在了811个月。其实际校务主持人梅贻琦说:“我们做教师做学生的,最好最切实的救国方法,就是致力学术,造就有用人才,将来为国家服务。'‘在教授们的带领下,联大师生足迹遍布云南及川贵各地,认真地进行考察,对铝、锡、铁等矿产都有新发现。师生们办刊物、编副刊、组社团,使抗战时期的新文化运动,迅速开展到一个新阶段。西南联大的学生,很多被分配到大后方的公立私立中学里,把西南联大的优良传统带到了学校和各族学生中。

——摘编自杨立德《西南联合大学对抗战建国的贡献》

材料二   口号作为教育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反映了人们对教育的现实诉求和价值期待。20世纪50年代末,“学习、劳动、锻炼三不耽误"成为这一阶段最有代表性的教育口号;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一教育口号在当时深入人心。

——摘编自谢翌等《新中国教育口号的价值嫂变与理性审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南联合大学的贡献。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材料中三个时期教育价值观念的差异,并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歌颂世俗蔑视天堂,肯定“人”是现世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提倡科学文化,反对蒙昧主义,要求文学艺术表现人的思想感情,科学为人谋福利,教育要发展人的个性,要求把人的思想感情和智慧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摘编自胡炳章、吕学芳《文化的视界》

材料二   启蒙运动一开始是以温和渐进的方式集中在思想领域,对理性思想的高扬使它实现了西方思想和文化向现代的转换。但也应该看到这些思想对社会影响的程度是巨大且深刻的,经历了启蒙运动的西方文明再也不同于从前。占主宰地位的专制主义政治制度陷入了守势,要求废除王权,建立民主政体,还政于民成为政治思想成为主流。要求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自由和平等成为随后西方人民斗争的动力和目标,一个具有极大进取精神和不断发展的西方社会出现在了人类舞台上。

——摘编自徐新《西方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运动时期政治思想的内容,并分析启蒙运动对西方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1年10月,政务院公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指出:旧学制存在许多缺点,其中最主要的是工人和农民的干部学校、各种补习班、训练班,在学校系统中没有应有的地位;初级学校修业6年并分为初小和高小的规定,使广大劳动人民的子女难以.受到完全的初等教育;技术学校没有一定的制度,不能适应培养国家建设人才的要求。为改正这些缺点,废除旧学制的弊端,维护劳动人民子女受教育的权利,人民政府决定实行新学制。规定小学改行5年一贯制,技术学校被列入正规的学校教育系统;中等教育分初、高两级,修业各3年;专业工农速成中心修业3至4年;中等专业学校修业2至4年;高等学校的学制多样化,大学和专门学校修业年限为3至5年,专科学校修业2至3年,专修科修业1至2年。从而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教育系统。

——摘编自孙泽学《中国通史(当代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学制改革的原因及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学制改革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进程
时间名称备注
1955年《关于减轻中小学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正式提出了“课业负担”概念,且且还
提出了一系列全面具体且操作性强的
措施减轻课业负担,以保证学生的身
体健康。
1964年《关于克服中小学学生负担过重现象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报告》
1965年《关于减轻学生负担、保证学生健康问题的报告》
1983年《关于全日制普通中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
的十项规定(试行草案)》
以缓解升学压力为目标,减轻课业负
担。针对不同的学制做出相应的教学
要求的规定,对学生作业量和考试次
数,学生的假期休息时间都做出了具
体的规定。
1988年《关于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若干规定》
1990年《关于重申贯彻<关于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若干规定>的通知》
1993年《关于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指示》 以推进素质教育为抓手,减轻课业负担。
开始全面关注产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根源,
不仅关注课业负担产生的内在原因,也
很重视课业负担产生的外部原因,加强
了监督监管和通报制度体系的建设和完
善。
1994年《关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减轻中小学过重课业负担的意见》
2000年《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
2000年《关于贯彻落实<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开展专项督导
检查的通知》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依托,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提出了要建立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检测与报告制度,
进行理清导致课业负担过重的各层面变量、课业
负担监测预报模型的建构、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
指标体系的探索等。
2013年《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

——摘编自胡惠闵、殷玉新《我国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的历程与思考》


(1)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的举措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的背景。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