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5世纪是古代希腊社会空前繁荣的时代…这为人们思想的解放开辟了广阔的途径,使人们能够站在新的高度,在理论思维领域里,对人类自身的力量,对人在自然界和神灵面前的地位,对现存的法律、制度和道德规范等进行新的探索,从而把人本思想从初期形态推进到一个较为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新阶段。对人本思想的发展作出贡献的应首推智者学派。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突破了自然哲学的框架,提出了他的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

——摘编自李丽《古希腊人本思想的表现及其历史演变》


材料二 人文主义者的典型态度是否定中世纪。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统治着全部文化,神是宇宙的中心,排斥理性思维,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是有罪的,只能通过禁欲修行,寄希望于死后的 “来世”。随着中世纪后期城市经济的发展,在佛罗伦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为了打破思想禁铟对生产力的约束,人文主义思想应运而生。个体意识的觉醒及其多姿多彩的艺术展开,渗透着新兴资产阶级的阶级精神,但又超越了它的局限。

——摘编自张莉《浅谈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人本思想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与古希腊时期的人本思想的主要差异。
2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吴虞,四川新繁县人。1905年后留学日本,学习法律、政治等课程。1907年毕业回国,在成都从事教育事业。在此期间,鼓吹“非儒’’学说,他引用老子的话:“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混乱,有忠臣。”美虞痛斥旧礼教:“吃人的就是讲礼教的,讲礼教的就是吃人的。”认为礼教的核心思想“孝”是中国制造顺民的工具,感叹小到家庭、大到社会“就是教一般人恭恭敬敬地听他们一千在上的人愚弄,不要犯上作乱”。呼吁“懦教不改革,儒学不转轮,吾国遵吾新思想、新学说,何以造新国民?”吴虞的批判言论因辛亥时期的家庭变故而掺杂若明显的个人情感和体验。在吴虞这里很难找到对传统文化的温情。1915年后,昊虞连续发表文章抨击儒教,被时人称为“四川只手打孔店的老英雄”。
(1)根据材料,概括吴虞反儒思想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在吴虞这里很难找到对传统文化的温情”的原因。
2016-12-13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山西临汾一中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
3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二 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倘立宪政治之主动地位属于政府而不属于人民,不独宪法乃一纸空文,无永久后行之保障,且宪法上之自由权利,人民将视为不足轻重之物,而不以生命拥护之;则立宪政治之精神已完全丧失矣。是以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治,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材料三 这个文化运动,当时还没有可能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它提出了“平民文学”口号,但是当时的所谓“平民”,实际上还只能限于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即所谓市民阶级的知识分子……乃是这个运动未能全竟其功的原因。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四 从受压迫的青年和受压迫的妇女——激进分子们在他们的刊物上予以全面详尽论述的话题——受压迫的劳工大众,激进分子注意焦点的这一转变结果形成了他们与劳工大众的一种新的认同……不久,年轻的激进分子们就被劝告要到劳动人民中去工作,而且他们当中有人这样做了——彭湃在海陆丰的农民中间,张国焘和邓中夏在北方的铁路工人中间,毛泽东在长沙的工人中间,还有恽代英在武汉的工人中间。
——《剑桥中华民国史》(上)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实现国家富强的关键是什么?其主张引发了什么重大历史活动?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意义。
(2)材料二认为实现国家富强的关键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实践自己的认识的?根据材料三分析其“未能全竟其功”的主要原因。
(3)材料四中“激进分子”指什么人?与材料一、材料二相比,他们的政治活动有什么特点?结合所学史实加以说明。
(4)综合以上材料,你得到什么认识?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毛泽东说:“用和平方法去达共产目的,要何日才能成功?假如要一百年,这一百年中宛转呻吟的无产阶级,我们对之如何处置……任其为三分之一资本家所鱼肉,其何能忍?”

——《新民学会资料》(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

材料二   中国是一个具有深厚集体主义政治文化传统的国家,在寻求民主的过程中,扩大民众政治参与的起点只能通过组织型参与形式,而非个人型参与形式。中国共产党正确认识了中国政治参与的特点,领导、发动各阶层成立相应的各种组织,并帮助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成立进步的民主党派。

——王兵《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形成及历史地位》

材料三   目前中国正在进行当代最伟大的社会实践……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而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2008年2月7日德国《新德意志报》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毛泽东关于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在近代追求民主的过程中有了怎样新的认识?分析其原因。
(3)材料三所说的“特殊的民主”在建国初期是通过哪些制度来实现的?你如何认识这种“特殊的民主”?
5 . 人文精神是世界思想文化领域的瑰宝,是文明人、文明社会的重要指标。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者认为:在人与人之间应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一个没有秩序的社会是危险的,会给社会成员带来灾难,提出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礼法模式……要使“义”成为第一追求,认为它是人的根本价值所在,……而人民之间的交往需要一个基本的准则,应该真诚待人,不虚为欺诈。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人文主义的主要观点。
材料二 下图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表演中的2008名乐手击缶而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和孔子的“三千弟子”吟诵《论语》中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情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通过最合适的载体来强调中国早已提出的“和谐社会”新理念、北京奥运会“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主题口号,与希望通过体育来实现世界和平、人类团结友爱的奥林匹克精神相一致。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思考,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强调“和谐社会”,对展示中国形象有何重大意义?上图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表演体现了怎样的人文奥运理念?
材料三 早在公元前5世纪,以普罗泰格拉为代表的古希腊智者学派,开创将人的活动和创造性,人的认识和活动的社会意义、性质作为研究方向,在研究中,普罗泰格拉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著名的命题。此后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继续这一命题的研究,他们的思想直接成为西方自由主义者关于民主基础上的法律和“法律下的自由”的思想渊源,以及建立法律统治的正当理由。从此意义上讲,人文精神构成西方法治理论的精神底蕴。
(3)据材料三,联系希腊先哲的贡献,说明希腊先哲的思想是西方人文精神的发端。
(4)结合材料一、二、三 ,简要谈谈你对人文精神的认识。
2016-11-18更新 | 83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2011学年山西省临汾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6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在独立之时虽然科技远远落后于欧洲,但却具有充分的发展潜力。首先,美国是18世纪理性时代的产物,在观念上认同于科学、自由、理性。美国社会的自由开放大大有利于科学的创新精神。……立法者们十分看重知识,认为社会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的进步。……而且,他们一致认为科学与教育应独立于政府而发展,以免受政府的限制和控制。

——钱满素《美国文明》


材料二 1879年3月14日爱因斯坦诞生于德国乌尔姆的一个犹太人家庭,受工程师叔父的影响,他从小受到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启蒙。1896年爱因斯坦进苏黎世工业大学师范系学习物理学,1901年获得瑞士国籍,于次年被伯尔尼瑞士专利局录用为技术员,从事发明专利申请技术鉴定工作。他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科学研究,并于1905获得了历史性成就。1909年爱因斯坦离开瑞士专利局任苏黎世大学理论物理学副教授,1912年任母校苏黎世工业大学教授,1914年回德国任威廉皇帝物理学研究所所长兼柏林大学教授。法西斯政权建立后,爱因斯坦受到迫害,被迫离开德国。1933年移居美国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教授,直至1945年退休
材料三 爱因斯坦坚信对希特勒只有用暴力才能遏制,于是他写信给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向他通报核裂变的能力。……美国1945 年秋天用两颗原子弹轰炸了日本广岛和长崎,从而结束了世界大战。……爱因斯坦并没有参与开发核武器,当他听到核弹轰炸广岛的消息时,他非常的沮丧。他在晚年致力于反对原子武器。

——《世界上下五千年》


材料四: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美国科技发展的优势。
(2)材料二中“1905获得了历史性成就”是指爱因斯坦创立了什么科学理论?他对近代物理学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3)材料三中爱因斯坦通报核裂变的用意何在?后来爱因斯坦对研发核武器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从中体现了他怎样的社会责任感?
(4)结合材料四简要说明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虽然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之间有千山万水的阻隔,但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

——德国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材料二   李约瑟说过:“直到17世纪中叶,中国和欧洲科学理论大约处于同等水平。仅仅在那段时间后,欧洲思想才开始迅速向前发展。”李约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中国在古代取得了辉煌的科技成就,为什么没有产生近代科学革命?

——王渝生《中国古代科技与传统文化》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苏格拉底和孔子在思想原则方面“相通的地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李约瑟提出的问题。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分别对东西方社会产生的影响。

8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启蒙思想家把欧洲的封建制度比作漫长的黑夜,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

材料二难到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腿上带着马刺吗?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除了法律之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人

——《伏尔泰语录》

材料三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或多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体,其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孟德斯鸠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启蒙思想家为什么把封建制度比作“漫长的黑夜”?“理性的阳光”指什么?

(2)材料二体现了什么思想?如何评价?

(3)归纳材料三所体现的思想,并指出这一思想的历史影响。

(4)在自由这个问题上,材料二与材料三各侧重于什么?

(5)综合以上材料,归纳启蒙运动的历史意义。

9 . 阅读下列梁启超文选,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印度,大地最古之国也,守旧不变,夷为英藩矣;突厥地跨三洲,立国历千年,而 守旧不变,为六大国执其权,分其地矣;非洲广袤,三倍欧土,内地除沙漠一带外,皆植物饶衍,畜牧繁盛,土人不能开化,拱手以让强敌矣;波兰为欧西名国,政事不修, 内订日起,俄普奥相约,择其肉而食矣。
——《论不变法之害》
材料二:夫倒满洲以兴民政,公义也;而借勤王以兴民政,则今日之时势最相宜者也。古人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弟以为宜稍变通矣。·······何必故划鸿沟,使彼此永远不相合哉?弟甚敬兄之志,爱兄之才,故不惜更进一言,幸垂采之。                                                     
——《致孙逸仙书》
材料三:夫共和国体之难以图存,公等当优能言之矣;吾又谓君主国体之难以规复者,则又何也?盖君主之为物,原赖历史习俗上一种似魔非魔的观念以保其尊严;此种尊严自能于无形中发生一种效力,直接间接以镇福此国。君主之可贵,其必在此。虽然尊严者不可亵者也,一度亵焉,而遂将不复能维持。
——1915年8月《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1)根据材料一所反映的现象,简要分析作者言论的历史背景和主要意图。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作者和收信人思想的异同。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文章发表的历史背景,概括梁启超的主张。
2013-10-23更新 | 80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山西省曲沃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10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儒家学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演变。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了“仁”和“礼”的主张。后来孟子和荀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在人性论方面,二者的观点是一致的。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学说,他的学说和孔子的学说被后人称为“孔孟之道”。荀子主张“性恶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主张。西汉时期,董仲舒为适应“休养生息”的时代要求,建立了以“天人感应学说”为基础的新儒学体系,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材料二 明末李贽对理学大加鞭挞,他讽刺理学家“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他认为人皆有私,“穿衣吃饭,既是人伦物理”,追求物欲享受乃是“秉赋之自然”,每个人都可以顺其“自然之性”。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共有三处说法不符合事实,请指出错在哪里并给予改正。
(2)如果要给材料一拟一个标题,你认为最恰当的是什么?
(3)依据材料二,概括李贽批判理学的主要观点。
2010-11-23更新 | 61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年山西省临汾一中高二上学期学段考试历史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