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8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由“五权分立”和“权能分开”两大学说构成。……11年,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按照他的本愿,是要实践他的思想,但是没有成功……随着各地方自治与国民大会制度的提出,孙中山的五权宪制在形式上基本完成。……它(五权宪法)是从资产阶级的三权分立演化发展来的,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权能分治”的根本目的是人民主权,政府有能。人民有权,就是把政权完全交给人民。这里的“政权”指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和复决权。政府有能,即把立法、行政、司法、考试和监察五项治国大权交给政府,政府才能有很大的力量来治理国家事务。孙中山强调,在人民有权、政府有能的基础上应当保持“权”与“能”之间的平衡。

——王晶《浅析孙中山宪政思想》


(1)据材料分析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的特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宪政思想在中国未能成功实践的原因。
2021-03-01更新 | 96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公道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张载曾说“为万世开太平”,就是士大夫们表明自己的一种面向未来、治理现在的气概,一种家国天下的责任。他们通过发现和提出与过去不同的解释形成了新思想,比如《尚书·洪范》中,到唐为止一直以来的儒教认为是表现天帝赐王天命的句子,被解释成从尧到舜、从舜到禹的王者之间的王权转让。不论是王安石还是程颐,都拼命向皇帝进言,要以尧舜为榜样治国。他们强调经书中所要求的诚意、正心、修身等德目是皇帝和士大夫都应该具备的,换言之,皇帝成为与士大夫同祥的存在,被要求具有同样的伦理道德。士人的人生理想当时是以优异成绩科举合格,然后辅佐皇帝、治理天下国家。他们主张自下而上,也就是通过家庭和地方组成社会秩序的基础,来促使王朝统治体系的安定。

——摘编自【日】小岛毅《宋朝: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

材料二   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出身灶丁,早年以商贩为生,三十八岁始就学于王阳明门下。王艮虽然继承了玉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命题,但他在学习过程中,“时时不满其师说”,提出一些颇具独创性的看法。王艮认为“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将神圣性的“道”与百姓的穿衣吃饭等日常生活联系起来。王艮的“格物”是以“安身立本”为核心,他指出:“物格,知本也。”在此基础上,他还进一步提出“尊身”的观点:“身与道原是一件。至尊者此道,至尊者此身。须道尊身尊,才是至善。”这种思想包含着维护个体生存权利和人性尊严的意义,对明朝中后期思想想文化影响甚巨。

——摘编自王天有、高寿仙《明史:多重性格的时代》


(1)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士大夫群体表现出的价值取向,概括他们参与治理的主要方式。
(2)据材料二,指出王艮心学思想独创性的表表现并分析导致这些表现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宋明儒学。
3 . 儒家的治国理念对中国的社会秩序、文化养成和民族心理影响巨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坚信道德和政治不可分离,政治即是建立在伦理基础上的控制。在孔子那里,“政”之语义源头是“正”,显然含有浓厚的道德寓意。他甚至直接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又说:“为国以礼”。孔子并不愿意像法家一样,为执政者提供一整套的机构组织及法律设计,他始终相信道德的力量,以及道德表现形式一礼的力量。

——宋石男《孔子的历史和历史的孔子》

材料二   宋代二程一程颢、程颐创立了“性即理”的理学唯心主义国家哲学,认为人们内心本来就具有一切事物之理,具有封建伦理纲常,要求人们“去人欲”,维护和践行三纲五常,不要犯上作乱,才能“存天理”。之后,朱熹构建的以儒学纲常名教为核心的庞大唯心主义国家哲学体系更加理论化系统化,其地位几近孔子。继宋之后元、明、清三代统治者把发挥孔孟之道的程朱理学钦定为国家哲学。

——摘编自于今《国家哲学与社会主义国家哲学的理论概述》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治国理念及其理由。
(2)据材料二,指出二程和朱熹所构建的国家哲学内涵及其对儒家思想的发展。
(3)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秩序、文化养成和民族心理三个方面分析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4 .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学革命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对文化发展和时代进步有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忠孝节义,奴隶之道德也;轻刑薄赋,奴隶之幸福也……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

材料二   在政治标准第一的价值判断下,以陈独秀、吴虞、鲁迅等为代表的思想先锋,发表了激烈的倒孔言论,造就了颇有声势的“打倒孔家店”运动。《狂人日记》中提出的“孔教吃人论”自觉不自觉地隐喻和呼唤了一种人本主义观念和价值。

——陈勤等《中国现代化史纲》

材料三   文学革命和白话文运动是新文化运动中收效最快,成就最显著的一个领域。其意义不仅限于一种语体变革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使思想启蒙和新思潮的传播更加广泛和深入,适应了变迁中的现代社会心态以及与外部世界交流的需要。尽管由于政治社会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和首创时期的经验缺乏等原因,它并非完美无缺。

——陈勤等《中国现代化史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陈独秀的基本主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鲁迅运用白话文体的特点。
(3)简析文学革命与时代的关系。
2021-02-04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无锡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抽测历史试题
5 . 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先进思想的传播在社会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

——《汉书.艺文志》

材料二 下面是战国时期两位思想家的言论摘录:“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今若以誉进能,则臣离上而下比周;若以党举官,则民务交而不求用于法。……故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

材料三 16世纪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这种现象对秦.(西)汉时期的治国理念有何影响?
(2)材料二中的两位思想家分别是谁?关于官员选拔的观点分别是什么?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拿出了怎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为了实现“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做了哪些努力?
2021-02-04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无锡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抽测历史试题
6 . 近代欧洲的转型一直伴随着思想解放。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文艺复兴”原意是“再生”“复活”“复兴”。16世纪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基本上承袭此概念,认为文艺在希腊罗马的古典时期曾高度繁荣,而到中世纪时却衰败湮灭,直到此时才获“再生”与“复兴”,因而得名。但此时的文化并非古典文化的简单恢复,而是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方面反封建斗争的反映,故此名没有把这个时代充分地表达出来。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材料二   路德的思想和教会成了自由的旗帜,因为路德的原则是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他将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开放的、可以按照自己心愿与神对话的信仰方式,使基督教徒获得了自由,特别容易在德国和欧洲流行开来。更为重要的是,新教置宗教和教会于政府行政和国家法律的掌管之下,从而消除了教会对于世俗权威的威胁,社会又恢复了它的秩序。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在卢梭看来,权利绝不是建立在暴力和强权之上,而只能建立在自由的契约之上。因此,社会契约是一切政治自由与权利的来源。康德则认为自由的个体具备自己决定自己的性质,在理性世界中,自己的意志成为主人。自由既要求不受别人约束,同时又不去约束别人,自由需要服从于理性的“法则”和“要求”。

——摘编自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文艺复兴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及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所反映的路德的思想主张。据材料二,分析宗教改革运动在追求自由方面的进步。
(3)据材料三,分别概括卢梭和康德关于自由的观点,归纳启蒙运动的价值意义。
2021-02-04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无锡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抽测历史试题
20-21高二上·江苏南通·期末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87年牛顿发表了著名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了经典力学三大定律,把地球上的物体的运动和天体运动概括到同一个理论之中,形成了一个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的牛顿力学体系,即经典力学体系。在此之前及发表之际,英国主要大事年表如下:

1588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1616年,莎士比亚去世;1626年,唯物主义和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培根去世;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1651年,英国启蒙思想家霍布斯完成《利维坦》;1660年,“促进物理一数学实验知识”发展的英国皇家学会成立;1662年,英国皇家学会领到皇家特许证。成为世界上历史最长而又从未中断过的科学学会。

材料二   启蒙思想家希望他们能像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一样,找到统治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

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致力于找到政治学的自然法则。

法国的孟德斯鸠试图……找到能在一个繁荣、稳定的国家中蕴育政治自由的原则。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背景、内容、影响角度对牛顿经典力学进行评述。(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280字左右。)
2021-02-03更新 | 56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历史试题(选修)
8 . 启蒙运动与浪漫主义运动有着复杂的思想关联。阅读材料:

材料一   17世纪,被后人称为“理性的世纪”,这个时代如此信奉理智的思维,整个世纪都弥漫着关于理性的统一和不变特性的思想。……启蒙运动教会了人们思想的独立,不再受宗教势力的摆布和王权对他们的思想奴役,但是却让自己成为了新的宗教。启蒙思想家的理性只会让人们从一个迷信转移到另一个迷信上,无法真正解放人的心灵。而启蒙思想家弘扬的批判怀疑的精神,则会使人类社会的情感联系变得虚弱,更容易让社会中的人陷入信念迷失的危机。

——代志卿《从“社会人”到“自然人”:卢梭<爱弥尔>对理性崇拜的反思》

材料二   在18世纪,德国却始终是一个地域概念,由300个王公和1200个领主统治着……战争又使德国分崩离析。随着拿破仑的进军,德国人看到他们的王公贵族们纷纷匍匐于拿破仑的脚下,这更激起了整个民族的自卑屈辱心理。于是,“一个对法国制度抱有敌对情绪,而竭力在文艺和生活上颂扬一切德意志国粹的派别,必然会适逢良机地兴盛起来。”……德国浪漫主义无疑有反叛启蒙运动的一方面,更有延续启蒙的基本观念,解决启蒙运动的危机,实现启蒙理想的一方面。

——黄学胜《德国浪漫主义与启蒙之间思想关联初探》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17世纪是“理性的世纪”的理解。
(2)据材料一、二,分析德国浪漫主义兴起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德国文学对启蒙运动的“反叛”和“延续”。
2021-02-03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泰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对理想社会的追求是孔子儒学思想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

材料   孔子在构建其社会理想时,是以先王之世为模型的,即他最为推崇的尧舜禹时代的“大同”理想和文武、周公时代的“小康”社会。孔子崇尚“大同”社会那种天下为公、有而不与的精神。孔子强调:“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但“大同”虽美好却难以企及,所以作为近期目标,孔子认为人们应争取实现的是“小康”世界。“小康”实际上是孔子对春秋乱世进行改造的一种设想。他想通过“复礼”,按照礼来建立正常的社会秩序,即以“爱人”为原则,尊尊、亲亲,改变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并采取措施,使社会呈现出人口众多、生活安乐的局面。

——摘编自王佃利、刘宗贤《孔子仁学的社会伦理导向》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概括孔子的社会理想。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孔子实现理想社会的相关主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孔子的社会理想。
2021-02-03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泰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陆楫(1515-1552)明代经济思想家,字思豫,号小山,南直隶松江府(今海)人。他的经济思想主要是对奢俭问题的看法。与传统思想不同,陆楫指出,“吾未见奢之足以贫天下也”,“自一人言之,一人俭则一个或可免于贫;自一家言之,一家俭则一家或可免于贫。至于统论天下之势则不然”,“予每博观天下之势,大抵其地奢则其民必易为生,其地俭则其民必不易为生者也。何者?势使然也”。

陆楫的思想与十八世纪英国的孟迪维尔(1670-1733)如出一辙。孟迪维尔在讽喻诗《蜜蜂的寓言》中,描述了一群蜜蜂的兴衰史。起先蜜蜂们追求繁华虚荣,无不奢侈挥霍,这样,社会兴荣发达,个个就业。后来蜜蜂们改变奢侈习惯过起俭朴的生活,结果导致商业萧条,民生凋敝……他这种以增加消费而不是以增加积累来促进经济繁荣的思想,在西方经济学说史上曾产生过不小的影响。亚当·斯密、马尔萨斯、凯恩斯等人都各取所需,从中撷取过思想材料。陆楫的思想要比孟迪维尔同类观点早一百多年,但与孟相比,对后世则影响甚微。

--摘编自吴申元《明代经济思想家--陆楫》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陆楫与孟迪维尔的共同思想主张,并说明他们思想产生不同影响的原因。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