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9 道试题
1 . 朱熹作为儒学大师,影响深远,后人对其评价不一。阅读材料:

材料近年来,关于朱熹哲学思想的分歧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上: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无疑是朱熹哲学思想中知名度最高、争议最大的。朱熹将宇宙自然界的万事万物特别是人与万物的关系,统统纳入到“理一分殊”的理论之中予以解释。他说:“世间事,虽千头万绪,其实只一个道理,理一分殊之谓也。”由于此命题内蕴丰富,导致学者在解读时争论不休。对朱熹心性论的理解,争议较多的集中在这样几个问题上:心属于理还是属于气…历史人物的评价往都有着很深的时代烙印,对朱的评价亦不能外。自朱熹思想官方化后,其人也受到举世尊崇,俨然是一尊万民膜拜的真神。近代以来,中国落后于世界的现实,让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反思,孔孟儒学及程朱理学被当作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加以批判。在这样的思潮之下,对朱熹个人出现了负面评价,但多集中在对其思想的批判上。近年来,通过史学界的不断努力,朱熹的人物形象愈来愈丰满,也愈来愈接近历史中真实的朱熹。如学者不再着意于后世给朱熹所冠之道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等名号,而是将朱熹置于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重视朱熹作为士大夫之一员的基本身份,并以此作为基础,对朱熹展开讨论。

﹣﹣胡坤《一个真实的朱熹是什么样子﹣﹣朱熹研究之新进展及不同见解》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概括史学界对朱熹思想的分歧集中在哪些方面?
(2)“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都有着很深的时代烙印”。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不同时代人们对朱熹的评价,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应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2019-07-17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近代以来,西学东渐同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发生了撞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道德文化与器的文化,此种论调盛行于1865年至1894年,代表人物为曾国藩、李鸿章、薛福成等人。此种论调认为,道的文化是形而上的,所谓器的文化是形而下的。在他们看来中国文化是形而上的,西方文化是形而下的。孔子之道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是道。西方的器械精巧,工艺精湛,是我们应该学习搬运过来的。

——摘编自胡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理论反思》

材料二   康有为说:“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于是,他们重新搬出儒术,利用当时封建迷信孔子的社会心理,把孔子乔装打扮,拼命神化,从而塑造出“托古改制”的孔子,以对抗“述而不作”的孔子,依据孔子儒经实现他们的维新大业。可以说,维新派的“迷恋传统文化”,是依据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欲托孔子以行其术”。

——摘编自汤志钧《再论康有为与今文经学》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当时“道的文化”和“器的文化”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论断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维新派“神化孔子”的主要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维新派“迷恋传统文化”与洋务派“中学为体”的主要不同点,并分析维新派“重新搬出儒术”的主要原因。
(3)由材料一到材料二,概括近代中西文化撞击的主要趋势。
2019-07-07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近代以来,法兰西民族创造出独具魅力、光彩照人的文化,深刻影响了欧洲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50年,雨果在追悼法国某一位文学家时说:“他的所有作品仅仅形成了一部书……我们在这里看见,我们的整个现代文明的走向,带着我们说不清楚的、同现实打成一片的惊惶与恐怖。一部了不起的书,他题作‘喜剧’,其实就是题作‘历史’也没有什么。”
材料二 20世纪40、50年代,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在法国文化界流行。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给世人描绘了一幅阴暗的世界画面:人生是荒诞的,现实是令人恶心的,人们在生活中充满恐惧感、迷惘感和孤独感。所以存在主义特别强调个体自由创造性、主观能动性,把人的意义、人的价值归结为人的自由选择与创造。
——吕一民《法国通史》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以来,法国凭借其文化软实力大力推行文化外交。法国前总统希拉克说:“应对文化全球化,就是要提倡文化多样性。”
请回答:
(1)材料一中雨果所追悼的文学家是谁?他的作品属于哪种文学流派?这一文学流派中令人感到“惊惶与恐怖”的社会现实是什么?
(2)材料二中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出现与20世纪哪些重大事件相关?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90年代文化全球化加速的背景,并谈谈你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4 .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和标志,影响巨大而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青铜器作为文字的载体有一个很大的局限就是面积太小,无法刻写太多的文字,而且铸造工艺也比较复杂……严格地说,轻便而实用的竹简、木牍才是中国文献史上真正意义上的“书籍”……缣帛成本较高,产量有限,这就使得帛书的使用范围不能像简册那样广泛,只有朝廷和贵族之家才有条件使用。

——王恩全《论中国汉字的载体演变及其文化功能》

材料二   纸张的轻薄柔韧、价廉易得使其成为汉字书写和传播最理想的载体……借助于纸张的普及,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字的各种书体:篆隶草行楷已发展完备(唐宋时期)纸张的运用也推动了印刷术蓬勃兴起。为达到便于阅读的视觉效果,印刷的字体刻意追求方正规范、整齐划一。

——陈虹《器物载体与汉字书写的美学风貌》

材料三   汉字的传播及汉字系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东亚地区乃至全世界最为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之一。历史上,在以我国为中心的东亚地区,随着汉字的广泛传播和深刻影响,先后形成了包括西夏文、契丹文、女真文、日文、越南喃字等在内的十多种汉字系民族文字,构成了一个多姿多彩的文字家族和文化宝库。这些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是汉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密切交流的成果,也是汉字符号多、语言适用性强的体现。

——摘编自王锋《追寻汉字传播和发展的历史足迹》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分析简牍在文字载体中一度取得优势地位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技进步对汉字发展的作用。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字对中国、东亚和世界文化的影响,并分析原因。
2019-06-10更新 | 3311次组卷 | 35卷引用:江苏省东海县白塔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暑假检测历史试题
5 .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致力于科学传播,促进中国社会发展。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尽管师夷长技的主张遭到强烈反对,但统治者面对着接踵而来、一次比一次严重的内忧外患,为生存计还是不得不实践这一主张。 首先从军事利器的引进仿制逐渐推广深入到全面学习西方机器大工业所需的科学技术学理的层次和阶段。 为了对抗顽固派在基本理论问题上的挑战,终于结晶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高度概括的理论模式。
——雷颐《取静集》
材料二 泰西之强,不在军兵炮械之末,而在其士人之学,新法之书 。-一其开智学而穷物理也,穷物理而知化也。……今穷物理之本,制电、制雨、制冰、制水、制火,皆可以人代天工,是操造化之权也。 操造化之权者,宜其无于敌也。夫中国今日不变法日新不可,稍变而不尽变不可,尽变而不兴农、工、商、矿之学不可,欲开农、工、商、矿之学,非令士人通物理不可。
——摘编自康有为《日本书目志》
材料三 以人文思想为主的科学传播者,系统展示了科学精神对文化的巨大作用和影响 。通过:彰显科学怀疑和批判的精神, 新文化运动对传统采取了激进的批判态度,“打倒孔家店”一度成为激进的知识分子进行文化革新的口号。通过推崇理性和实证的精神,新文化运动扫除了大量玄学迷信的鬼话,有力推进了民众心智的启蒙。而科学推崇说服而非压服的精神,又为国人解决政治中的分歧提供了一个范例,对中国民主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焱、郝苑《科学精神的启蒙一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科学传播》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洋务派学习西方科技有何变化? 直接目的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对科技与变法关系的认识。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持这种观点的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科学精神的内涵及其影响 。
(4)综合以上材料,概括指出先进的中国人科学传播所起到的共同历史作用 。
6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清思想潮流与清代中期迥然有别,在外国侵略和国内动乱等重大问题迫在眉睫时,士人感觉到道义上有义务对社会和政治的稳定贡献一份力量。学术上的调和折衷构成了这一时代的特色。晚清士人的学术视野也较以前宽广得多,打破了传统的界限而开始了对西学的研究。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伴随着传统下层文化的大力提倡和对封建正统文化的严厉批判。新文化人之所以把矛头对准孔教,主要在于它作为上层文化的主体,二千年来“吃人的礼教”和法制都挂着孔丘的招牌——不能不拿下来,捶碎。烧去!也因为“孔子云者,遂非个人之名称而为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也。”改变儒家独尊一统的旧格局,在于恢复先秦“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新文化人对儒家以外的诸子学说,予以阐释,并充分肯定。

——欧阳哲生《试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传统起源》

材料三   五四运动前兴起的西化思潮,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对旧有意识形态卷土重来的反思与批判,承继新文化运动初期西化运动的功绩,封建思想的禁锢被冲决了,西方各种新思潮也如闸门开洪一般相继涌入中华大地。如果说初期的西方思想是以整体的形式传入中国并产生洪波巨澜,那么在五四运动爆发后的一段时期则日益呈现出理论与学派的多元化倾向。

——摘编自《五四时期西化思潮研究》


(1)根据材料一,分析晚清思想潮流发生重大转变的推动因素。有学者认为晚清思潮有其时代特色,试结合19世纪中后期近代思想解放潮流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文化运动为何要对儒家思想“严厉批判”。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新文化人提倡传统下层文化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初期西化思潮兴起的背景。归纳其对中国文化的重大贡献。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我们从中国近代的文化走向中得到的启示。
7 . 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见证了国人思想变化的历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教育方针讲,它培养的不再是为求取功名走读书做官之路的封建士子,而是适应时代要求,掌握先进科学技术和军事知识的近代人才。如福州船政学堂先后培养出628名航海、造船、蒸汽机制造方面的管理、驾驶及工程技术人员,为发展中国造船业和创建近代海军作出重大贡献。

——孙春芝《略论洋务运动与中国教育近代化》

材料二   在戊戌变法前,社会舆论普遍认为,洋务运动的失败,其实就是当时中国教育的失误。因此,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希望以教育改革为突破口,培养新型的资产阶级人才,以达到政治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挽救民族危机的目的。

——冯君《戊戌变法与中国近代社会的构建》

材料三   北大将当时中国思想最新、最开放的新型知识分子吸引进来,同时因为志趣相投的人们聚集到一起,有利于形成团体力量,共同讨论,进而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而这样一个生机勃勃的氛围与新文学前驱群体的形成,则更有利于新文学前驱在北大实践教育理想,推进思想解放。

——摘编自覃文珍《新教育与新文学的相互推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洋务派的教育方针。这一方针契合了洋务派怎样的治国理念?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维新派的教育理念有何新发展?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列举两位“新文学前驱”的代表人物?指出以新文学为主要内容的这场运动的积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近代中国教育发展见证了国人怎样的思想变化历程?
8 . 人文精神是文明社会发展的内驱力,作为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巨大成就极为欢欣。他们认为这是一次精神的新生,而不是像花开花落那样,只是周而复始的重复。

——摘自保罗·富尔《文艺复兴》

材料二   启蒙思想家对那个时代面临的思想任务和社会要求进行反思,他们所提出的那些社会原则,如思想和信仰(宗教)自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经济上的自由和不受(封建)国家干预、人民与统治者的相互制约,等等,已成为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思想观念。

——摘编自何平、曾祥裕《从概念史的角度看启蒙运动》


请回答:
(1)你如何理解材料一中“精神的新生”?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并列举该时期的代表人物两例。
(2)据材料二,概括启蒙思想家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些思想的主要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人文精神的不断发展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影响。
9 . 史学家认为:鸦片战争惊醒了先进的中国人,他们开始睁眼看世界,向世界学习。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也是思想不断解放的历程。请结合史实概述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特点及其作用。
2018-11-26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华侨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
(1)根据图片资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为三幅图撰写一个解说词(应包含时间、事件、影响等)。
(2)三位伟人各自的重要思想是什么?这些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是怎样引领中国人民不断前进的?
2018-11-26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华侨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