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8 道试题
1 . “如何走出一条正确的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振兴”是近代以来的伟大命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1905年)

材料二 “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

——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1956年)

材料三 “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79年)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为哪一革命组织的指导思想?孙中山后来将这一革命纲领进一步阐发为什么思想?他何时实现了“创立民国”的梦想?为了保护这一革命成果,他努力促成了哪一宪法性质的文件的制订?
(2)“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的标志是哪一件重大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中国人”从哪些方面实现了三民主义的愿望?
(3)三大改造完成后,毛泽东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的理论探索作品?结合所学知识,邓小平走出了一条怎样的“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2019-10-21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中心城区2018-2019学年高二5月质量抽测历史试题
2 . 儒家学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演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论语》颜渊第十二之七: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材料二   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三   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四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在《亭林文集》中提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孔子认为治理国家的关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受到冷落的主要原因。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所说的“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汉代学者在改造儒家思想方面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3)理学家是如何深化传统儒学,使之成为“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的?依据材料三,说明理学“影响至深至巨”的表现。
(4)依据材料四,概括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们为儒学注入了怎样的时代气息。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王阳明生活的时代,很多人对笼罩在社会之上的官方政治意识形态已经相当反感。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发明本心”的思想,主张从“本心”入手去认识圣贤之心。他认为:“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在他离开人世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便是:“吾心光明,亦复何言。吾心,良知也。光明,已致良知也。”

——摘编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等

材料二   马丁·路德是神学博士、维滕贝格大学神学教授、维滕贝格修道院院长。1510年,他带着虔诚的心情朝拜罗马城,看到的却是一片腐败。他痛感个人无力无助,再研读《圣经》,发现保罗的训诫有“义人必因信得生”;《福音书》中说,耶稣基督之死已经代替人类在上帝面前赎罪,只要信仰耶稣,就可以得救。此后,他开始倡导“因信称义”,认为信仰的本质是内心活动,而不在于形式和行为,每个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基督徒在上帝面前是人人平等的,可以通过《圣经》直接和上帝对话,不用神父做中介。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王阳明与马丁·路德基本主张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阳明与马丁·路德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影响的不同。
4 . “文学革命”的出现标志着现代中国文学的诞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新文学之运动并不是由外国来的,也不是几个人几年来提倡来的,白话文学之趋势,在二千年来是在继续不断的,我们运动的人,不过是把二千年来之趋势,把由自然变化之路,加上了人工,使得快点而已。

——胡适《新文学运动之意义》

材料二:语言的变革并不仅仅是形式的变革,它与思维相联系,因而又是一种思维层次上的变革。以清晰、精确的白话取代言约又丰的的文言,其实质乃是以精确性,严密性为特征的近代思维方式取代带有模糊性特点的传统运思方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我们主张新文学,自然得借鉴西洋的新文学。只可惜我们历史上的白话产品,太少又太坏,不够我们做白话文的凭籍物……另外就是要直用西洋文的款式,文法,词法,句法,章法以及一切修辞学上的方法,造成一种超于国语,欧化的国语,使得成就一种欧化国语的文学。

——博斯年《怎样做白话文》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推动“新文学之运动”兴起的国内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加上了人工”的具体表现。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文学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关系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左右)
2019-07-04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2018-2019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理性”是人类为自身解放和自由而寻找到的,在相当长段时间内被认为是比较可靠的和有效的工具,但“理性”也不是万能的,我们需正视“理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所谓“启蒙理性”实际上是可以一分为二的,或者说启蒙运动所依据的理性实际上有两种,而这两种理性,不是别的,也就是马克斯韦伯所说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前者是伏尔泰们所尊奉的科学理性,后者则是卢梭们所钟爱的人文或人本理性。人文或人本理性由于受本土思维传统、精神气候的影响,也还是带有一种挥之不去的人本主义终极关怀。

——摘编自高毅《浅论启蒙运动的内在紧张》

材料二:十八世纪的启蒙哲人们无比乐观地表达了这种信念:人们能够用理性的力量穿透复杂的自然之中,认识自然规律,揭示自然的奥秘,以求改造和利用自然……因此,在这批哲学家看来,理性的批判决不应仅限于纯思辨的哲学领域,而应扩展到宗教、政治、社会等一切领域,于是他们高举起理性的旗帜,要用理性来批判一切,找判一切,重构一切。

——摘编自李宏图《十八世纪法国的启装运动》

材料三:人凭借理性对自然的统治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人与人的关系也走向异化。更令人震惊的是,高度发达的理性技长竟被用来实现最大规模的最不人道的非理性目的。理性竟然在“合理性”的追求中走向非理性。

——韩秋红、庞立生《理性批判与人的启蒙》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马克思韦伯提出的“两种理性”的不同内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启蒙理性”出现的主要因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十八世纪人们将“理性的批列”运用在政治、宗教和科技领域的主要表现。
(3)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革命影响的角度指出材料三中“理性竟然在‘合理性的追求中走向非理性”的表现。综上所述,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理性”?
6 . 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内涵“近代性”思想,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黄宗羲的政治哲学论著《明夷待访录》以鲜明的态度宣布告别秦汉以下的君主专制,又隐约暗示走向近代民主政治的趋势。其或鲜明或朦胧地昭示的路向是,从农本型自然经济迈向工商发达的商品经济,政治上从“君治”通往“民治”。黄氏拥有的学术资源基本上是中国本土的——因袭并变通先秦以降的民本思想,直承中明以来党社议政之风及市民文化的精髓,显现了中国本土文化自生的“近代性”趋势。

材料二   由于明清之际历史条件的限制,《明夷待访录》之类论著被排斥在主流文化之外,长期遭到禁毁,黄氏之书题名冠以“待访”,类似的李贽书称《藏书》《焚书》,唐甄书称《潜书》,都表明具有早期“近代性”的思想在近代前夜的中国深受压抑,难以流播发扬。清末维新人士和革命斗士在向国人宣传“民权”“立宪”之理想时,曾在中国近代政治和文化运动中所发挥的继往开来、汇通中西的枢纽作用。

——以上材料摘编自冯天瑜《明清之际中国文化的近代性转向》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明夷待访录》“隐约暗示”的“近代性”思想,分析影响黄宗羲形成这些思想的主要因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前夜早期“近代性”思想“难以流播发扬”的历史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维新人士和革命斗士”借助《明夷待访录》思想,宣传“民权”“立宪”的不同之处和共同目的。
7 . 20世纪以来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产生了三位伟大人物,他们既关注革命事业,又思考经济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伦敦脱险后,则暂留欧洲,……两年之中,所见所闻,殊多心得。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

——《孙文学说第八章“有志竟成”》

材料二   我们主张的新民主主义的经济,也是符合于孙先生的原则的。……按照孙先生的原则和中国革命的经验,在现阶段上,中国的经济,必须是由国家经营、私人经营和合作社经营三者组成的。而这个国家经营的所谓国家,一定要不是“少数人所得而私”的国家,一定要是无产阶级领导下而“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材料三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认为欧洲“犹有社会革命”的原因。为避免类似革命的发生,他先后提出了哪些主张?
(2)据材料二,概括毛泽东有关新民主主义国家的经济和政治主张。并指出这些主张与孙文学说之间的关系。
(3)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发展经济的思路?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他是如何实践的?给我国经济带来怎样的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三位伟人共同的追求。
2019-05-31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沭阳县修远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黄宗羲的民本思想打破了君主制的框架。认为天下不是君主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设立君主的目的是服务民众。他提出具体的政治改良办法,如“天下之大,非一人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宰相设政事堂,便殿议政,天子不能尽批,到宰相批之,下六部施行”;“学校,养士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公是非于学校”;他还推崇夏商周三代的封建制,提倡“方镇自治”。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在一个自由的国家里,立法权应该由人民集体享有,人民必须通过自己选出的代表组成立法机关制定法律或监督它所制定的法律的执行。贵族应组成团体和平民团体同时享有立法权,二者有各自的议会。行政权应掌握在国王手中,因为政府各部门时时需要采取急速的行动,一个人管理比由几个人管理要好。行政机关有权制止立法机关的越权行为,否则立法机关就要变成专制。行政也应通过它的“反对权”来参与立法。司法权应由选自人民阶层中的人员组成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的方式来行使,它不为某一特定阶级或某一特定职业所专有。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三   康有为对欧美各国的政体进行了比较研究后认为:中国应“于宪政中,君民共治,君民交益,即君主立宪,”且“旧制行之数千年,实人心国命所寄,纪纲法度虽有积弊,只可去其太甚,以渐行之。如尽去之,人心国命无所寄,则荡然不乱耳。”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宗羲对政治改良的构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德斯鸠的主要思想?并指出孟德斯鸠和黄宗羲的思想对社会发展的不同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康有为的政治主张,请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其政治主张的因素。
9 . 儒学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天下并争于战国,儒术既绌焉。然齐鲁之间,学者独不废也。于威、宣之际,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

——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

材料二   陛下发德音,下明诏,求天命与情性,皆非愚臣之所能及也。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强勉而已矣。

——董仲舒《天人三策》

材料三   不返本开新,不接续源头活水,综合创新便会食多不化,推陈出新就会迷失方向;不综合创新,不引进众家异说和外来文明,返本开新便会泥古不化,推陈出新就会乏力苍白;不推陈出新,不致力内部创造,返本开新就会徒说空话,综合创新也会主体不明。因此,“三新”之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则儒学的继承与创新庶几可以顺利进行。

——牟钟鉴《儒学继承与创新的三种途径》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儒学在战国后期成为“显学”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孟子、荀子的政治思想。
(2)据材料二,归纳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及其目的。
(3)根据材料三,概括儒学传承与创新的途径,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程朱理学为例加以说明。
2019-05-05更新 | 73次组卷 | 3卷引用:【区级联考】江苏省沭阳县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10 . 积极的思想引领着时代的发展。阅读材料:

材料一   孙中山旧三民主义时期的民权主义主要来源于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学说以及“三权分立”思想,同时也受到中国古代民权思想的影响。然而他在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民权主义,则受到了十月革命胜利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文化的巨大影响。

——史艺军、宋晓敏《从文化视野看孙中山三民主义》

材料二   1924年8月3日,在民生主义第一讲中,孙中山说:“什么叫做民生主义呢?我今天就拿这个名词来下一个定义,可说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又说,“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

——张海鹏《试论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真谛》

材料三   1933年《东方杂志》开展了“新年的梦想”征文活动。征文反映了当时中国思想领域的动向。以下是“新年的梦想”专栏文章名人的社会主义梦想录摘录

人物梦想
郁达夫将来的中国,可以没有阶级,没有争夺,没有物质的压迫,人人都没有,而且可以不要“私有财产”。
章乃器中国将来的革命,必然是一个向整个的上层阶级进攻的左倾的革命。那个革命的目标,不单是要推翻帝国主义,而且同时要推翻帝国主义的虎伥。
宋云彬未来的中国将有一场大火,毁灭旧社会的一切,重新建设起一个没有人对人的仇恨、阶级对阶级的剥削的社会。


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民权主义”的产生背景,并指出其含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关注的问题,并结合所学指出当时孙中山关于这一问题的具体主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这一时期部分知识分子向往社会主义的原因,并指出上述三则材料所反映思想之间的关系。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