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5 道试题
1 . 历史人物评价

李商隐(813858),开成二年进士,晚唐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在李商隐不到1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他少年时即为别人抄书挣钱,贴补家用。唐大和三年,他移家洛阳,结识白居易、令狐楚等前辈,受到令狐楚的欣赏和器重,令狐楚亲自授以今体(骈俪)章奏之学。

李商隐“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通过揭露晚唐皇帝服药求仙,慌于政事,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寄寓了自己在政治上备受排挤、壮志难酬的感伤。诗人描写晚唐荒凉到“高田长槲栎(hui们),下田长荆榛。农具弃道旁,饥牛死空墩”“存者皆面啼,无衣可迎宾”。李商隐曾做县尉,不满于对县太爷卑射屈节,告假回长安,并作诗《任弘农尉献州刺史乞求假归京》。李商隐经历了唐朝的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六个皇帝,前几个皇帝要么被宦官杀死,要么被宦官所拥立。李商隐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商隐政治生涯坎坷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李商隐的个人品质。
2 . 人类历史是多种文明并存和相互碰撞、融合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 分)

材料一   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出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①,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患民利民、安民室民的思想②,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③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年)

材料二东周社会……人的思想现在可以自由驰骋了……中国这一思想繁荣的时代与古希腊的哲人时代、希伯来的先知时代及古印度的佛陀及其他早期宗教领袖的时代几乎是同时产生的。……不过他们得出的答案大相径庭,从而使地中海文明、南亚文明和东亚文明就此分道扬镳,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下去。

——【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三 世界文化发展的历程(部分)

时 间       
16世纪以后随着西方殖民者对美洲的征服,西方殖民者对残留下来的印第安人实行欧化,通过语言、宗教、艺术、教育等文化的移植来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
19世纪以后面对殖民侵略,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清政府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使一些新技术、新思想传入中国。
20世纪50年代后独立后的印度接受来自西方的一些基本价值取向,同时又注重发展传统文化,走上了独特的发展道路。埃及成立了共和国后,政府大力复兴民族文化,现代埃及文化既具有阿拉伯文化的特点,又带有欧洲和西亚的文化元素。
20世纪60—80年代新加坡和韩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既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又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努力创造一种现代的东方文化。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文化交流与传播》等

(1)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源头。材料一中①②③代表的思想分
别可以追溯到当时哪一学派?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中华文化的价值。
(2)列举这一时代中“地中海文明”和“南亚文明”的思想家(或宗教领袖)。结合所学指出古希腊哲人们共同探究的问题。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主要途径,并谈谈你对文化交流重要性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维新派认为学西方,必须首先学西学,批判旧学,改革旧的教育制度。为此,他们提出了一整套革新教育制度的方案。严复指出八股文有“锢智慧”、“坏心术”、“滋游手”三大祸害,只能“长人虚骄,昏人神智”。维新派提倡发展现代西式学校制度,全国各村、镇都应设立小学与初中;高中以上的学校则应设于县城、省城等任何条件容许的地方;在北京应设立京师大学堂。同时,他们认为要对国民传授西方的生产科学技术,通过全民教育培养国民的崇尚实践、探究事理、讲究创新、反对守旧的科学精神。虽然戊戌变法只运作了一百多天,但它在思想、观念层面上为古老的中国打开了启蒙的窗子。变法失败后,“人人竞言西学”的局面持续发展,致使清政府于1905年颁发谕旨:“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摘编自范敏华、孙锡平《戊戌变法与教育制度现代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维新派革新教育制度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维新派革新教育制度的主张。
2022-06-06更新 | 227次组卷 | 3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第二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强化月考(三)文综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王夫之与方以智都生活在明末清初,当时的知识分子以全面总结传统文化和回应西方文化的挑战为文化责任。由于在文化价值认识上的差异,王、方二人有不同的文化选择。对于传统文化,王夫之侧重于发扬原始儒学,方以智力图会通儒佛道三教,但他们都主张通过全面的批判总结,来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对于西方文化,他们都主张只可取其实验科学的内容,而坚决地拒斥其神学内容。不同之处在于,王夫之认为“地圆说”歪曲了中国传统的浑天说,方以智却认为“远西之说”在中国乃古已有之。王夫之主张通过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别择方法去实现文化选择,而方以智则主张通过专精并重、全偏兼顾的会聚方法去实现。作为思想家,王夫之和方以智都对明清之世的文化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摘编自蒋国保《王夫之与方以智文化选择同异论》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夫之、方以智在文化选择上存在异、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王夫之、方以智的文化贡献。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韩非(前280—前233)是法家代表人物。他把历史发展明确划分为上古、中古、近古三个时期,并且认为一个时代比一个时代进步。韩非子认为“世异则事异”,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点。他还认为“事异则备变”,居今之世而重复过去的办法是愚蠢可笑的。韩非子的这种观点,对秦汉以后的历史进化思想有很大影响。

材料二   章太炎(18691936)是中国资产阶级新史学中别具一格的史学家。他很早就重视史学在政治斗争中的作用。1902年后,他深感对中国历史重新研究的必要,提出了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而编写《中国通史》的系统主张。1906年,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演说辞》中,他更明确提出了“用宗教发起信心,增进国民的道德”“用国粹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的热肠”的主张。这里所谓的“提倡国粹”,“不是要人尊信孔教,只要人爱惜我们汉种的历史”。他强调,民族主义“如稼穑然”,依存于“史籍”,能起灌溉作用。如“不读史书,则无从爱其国家”。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宋衍申主编《中国史学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韩非子的历史观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章太炎的史学观点。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史学研究的认识。
6 . 文化凝练历史,历史承载文化,文化的发展植根于深厚的历史土壤之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哲学家大胆的将逻辑运用于人情世故。这些哲学家被称为“诡辩派”,以教育年轻人参与公共生活为己任。在像雅典这样的民主城邦里,他们教授学生公共演讲辩论之术。诡辩派人士认为,真理无关紧要,因为词语就是说服别人的工具而已。政治家口中的真理、正义和其他道德标准不过就是为了达到一己目的,取悦老百姓的工具。

——摘编自【美】威廉·H·麦克尼尔《文明启示录》

材料二   巴尔扎克,我认为他是比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左拉都要伟大得多的现实主义大师,他在《人间喜剧》里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他用编年史的方式几乎逐年地把上升的资产阶级在18161848年这一时期对中贵族社会日甚一日的冲击描写出来,这一贵族社会是在1815年以后又重整旗鼓的,并尽力重新恢复旧日法国生活方式的标准。

——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

材料三   人们常说“艺术大众化”,但再也没有像“摇滚乐”那么真正大众化的艺术了。摇与滚的音乐20世纪50年代初诞生于美国,迅速传遍欧美,渐渐风靡全球,博得全世界年轻人的欢心……50年代,电子计算机问世,有力地推动了电子音乐的发展。作曲家和演奏家开始借助电子音响设备创作与演奏音乐……在西方流行过的各种音乐仍然存在,还不断出现种种新型的音乐。

——庄锡昌主编《西方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写出“诡辩派”的代表人物。结合所学,概述其兴起的历史背景。
(2)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二中使贵族社会“重整旗鼓”的历史事件。19世纪中期,欧洲的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请从经济角度分析其原因。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概括二战后音乐发展的特点。综合材料一二三,概括文化发展的规律。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陈望道(18911977),浙江义乌人。1915年起赴日本留学,先后在东洋大学、早稻田大学、中央大学学习文学、哲学、法律等。在日留学期间他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逐渐了解、熟悉并接受马克思主义。回国后,经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使他进一步认识到“不进行制度的根本变革,一切改良措施都是徒劳无益的”。19202月,在浙江义乌的一间柴房里,他根据日文版同时与英文版相互对照翻译《共产党宣言》,于4月下旬完成译稿。

《共产党宣言》出版后,立即受到工人阶级和先进知识分子的热烈欢迎,反响极为强烈,初版印了千余本很快销售一空。此后,《共产党宣言》经过多次重印,到19265月已经是第17版了。1936年,毛泽东同志在接受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采访时说:“有三本书对我的影响很大,深刻铭记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到了1920年的夏天,我已经在理论上或者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成为了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这其中就有陈望道先生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从此以后,这本中文版全译本的《共产党宣言》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程。

——摘编自梁凉《陈望道:〈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翻译者》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陈望道能够翻译《共产党宣言》并引起强烈反响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的历史意义。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中国政界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形成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由此,国民政府教科书在1933年这样写道:“新政能否收获还是问题”。1935年又改为“新总统准备就任期间,美国境内突发空前的银行风潮……对此总统先颁布紧急银行法,更设立经济复兴委员会,厉行蓝鹰运动以复兴全国经济。”随着新政推进,二战的进程和罗斯福连任,人们对新政的认识也有乐观的一面,这期间,著名学者费孝通对新政进行大量的介绍和解读,1947年国民政府新版教科书对新政的评价更新为:“罗斯福执政以后,献身于国内复兴事业,重新调整国际经济关系,担任适于一个大强国的国际责任,当政数年,成效显著,第一届任期未终,国内经济状况几已恢复原状了。”

——根据人民日报整编

材料二   20世纪初,国粹派认为中国文化落后于西方,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西方“立民主为政体,故利民之智”,中国“以专制为政体,故致民之愚”。他们还认为“盖自秦以来,当世之谓孔学者,君学而已……无用者君学也,而非国学”……“夷夏大防”的观念导致中国文明衰败不可避免,进而主张“国粹者,助欧化而愈新”。 ……发起了类似于西欧文艺复兴的“古学复兴”运动。

——据郑师渠《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

材料三   20世纪70年代,来到中国的美国人和西方环保主义者看到:商店的商品没有包装,买酒、酱油和醋要自己带瓶子,连火柴都是散装的。于是在他们的笔下,中国成了世界和人类的希望。

——根据人民日报整编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国民政府教科书对罗斯福新政的态度变化,并分析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材料二中国粹派认为中国文化衰落的原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粹派为什么认为他们发起的古学复兴运动“类似于”西欧文艺复兴。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请辨析材料三中美国和西方环保主义者对中国的解读。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4世纪初,教皇被因阿维农,意大利全境解除了教皇的控制,形成米兰、成尼斯、西西教皇国、佛罗伦萨五种政治势力并存的局面。城市商业活动在十字军运动刺激下日益繁荣昌盛;经济的发展又激励了文化的发展。当时意大利人可以说是欧洲最有文化和教养的民族。同时,政治上的严重分裂和经济交往的日益频繁给大量有才干的人提供了舞台。由信仰、幻想和幼稚偏见编织的,笼罩在人们意识上的中世纪面纱被意大利人首先摆脱

——摘编自张世颖《马丁・路德和人文主义》

材料二 一般来说,人文主义者对经院哲学中的教义神学毫不关心,认为经院神学枯燥无味的繁苹分新和抽象思排,无助于改良教会道德状况和培养人的品德,并将《圣经》与古希腊罗马典籍等而视之,对其内部的救赎信息也不抱以太多的关注。路德则认为经院神学固然在理智上取得了후越功绩,但很可能遮蔽了基督信仰的本质,使信仰逻辑化,无助于宗教实践;重要的是要回到《圣经》中,认为《圣经》乃上帝之道启示的场所,超越了一切人类的文献和文化

——摘编自张世颖《马丁・路德和人文主义》

材料三 人文主义重视人本性的再现,他们排斥上帝,削弱了上帝的作用,他们和启蒙思想家们坚定着同样的信念:如果每个人的能量得到解放,他们的成就是无可限量的。新教徒们坚持禁欲主义,他们认为劳作是人生的目的,是上帝的圣训;他们鼓励财富的合法获取和积累,禁止享乐主义的奢侈消费。

——摘编自杨春苑、李春荣《论西方人文主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意大利人首先摆脱了“笼罩在人们意识上的中世纪面纱”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丁・路德宗教思想和人文主义者思想的异同。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人文主义思想和宗教改革运动对启蒙运动的影响。
10 . 一定时期的政治是一定时期的经济、文化的反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克思在《机械、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的一段话我们耳熟能详:“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可以说,宋人以超脱的奇思妙想和领先于世界的发明创造,将日复一日的生产生活故事,织出“科技味儿”,达到了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高峰。

——摘编自曾福泉、何冬健《古代科技发展的璀璨明珠》

材料二   辛亥革命是中国人追求工业化、现代化的再一次实践,而且是较前面成功的一次实践。它一举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余年之久并已日趋腐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政治现代化开创了一个新的阶段;辛亥革命对现代化起的另一重要作用,表现在对经济现代化的政策推动上。资产阶级革命派……制定了若干维护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方针……民国初年的经济发展,大大超过了晚清几十年的总和……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人思想的启蒙和观念的现代化。

——摘编自徐业滨、秦慧杰《新型工业化道路与循环经济》

材料三   1978年,在邓小平先生倡导下,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征程。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

——摘编自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简述印刷术、指南针在宋朝的发展表现,并写出北宋沈括记载和总结当时许多科技成果的著作名称。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简析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并指出1915年在“思想的启蒙”方面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并分别写出农村改革的核心内容和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