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1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翁仕朝(1874—1944),一位乡村塾师,世居香港,历经英国殖民扩张、日本攻陷香港等重大世局之变,始终秉持志节,期望政治清明、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充满着时代赋予的家国情怀。

翁氏对于世界地理颇有浓厚兴趣,出于其手编亲辑之简明著作为《天下寰球中外交通分五大洲图》,简明清晰,并系史志……了解世界,求取新知,自以阅览世界地志为重要入手,自鸦片战争时期,魏源、徐继畲、梁廷楠、姚莹等均循此途,当知知书儒生多具共同意趣,翁氏遗留著作,惟此一种最有贡献。

——王尔敏《儒学世俗化及其对于民间风教之浸濡》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翁仕朝和魏源等人具有怎样的“共同意趣”。

材料二  魏源(1794-1857年),清末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原名远达,字默深,湖南邵阳人。道光进士。官高邮知州。从刘逢禄学《公羊春秋》,与龚自 珍同属主张“经世致用”的今文经学派。鸦片战争时,入就两江总督裕谦幕,参与浙东抗英战役。痛愤时事,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成《圣武记》。又受林则 徐嘱托,据《四洲志》和中外文献资料,编成《海国图志》。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技艺,制造枪炮、轮船,加强海防,抵抗外国侵略。提倡办民用 工业,要求改革漕运、盐法,减轻赋税,兼顾商人利益。强调“变古愈尽,便民愈甚”。对后来思想界有相当影响。主张“及之而后知”,“知”从“行”中来,坚 持“以实事程实功,以实功程实事”,抨击理学家的“心性迂谈”。诗文风格遵劲。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源思想的历史影响。
2 . 工业文明的崛起,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冲击。如何应对这“千年不遇之变局”,成为近代中国面临的最严峻课题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机房织造不用手足,其机动以火烟,可代人力。以羊毛与棉花纺成洋布、大呢、羽毛皆自然敏速。道光十八年,……棉布计银万有二千四百万两,棉线计银二千七百六十万两,……一年运出之货价银二万一千六百四十万有余两。……其广推贸易之法,有火轮船航河驶海,不待风水。又造辘路,用火车往来,一时可行百有八十里。虞船货之存失不定,则有约人担保之,如担保一船二万银,则预出银八百员;船不幸沉沦,则保人给偿船主银二万两。

     ——魏源《海国图志·卷五十一·英吉利国广述上》1842


(1)归纳材料一的历史信息。作者介绍这些信息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材料二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清政府开展“王朝中兴”的部分措施:

1861年,设置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负责掌管对外事务。

1861年,曾国藩创设安庆内军械所,引进西方机器和技术,制造近代武器。

1862年,同治帝正式批准成立“京师同文馆”,学员学习汉文外,主要学习外文。

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筹办轮船招商局,开展轮船航运业务,后改为商办。

1872年至1875年间,每年向美国派遣30名幼童留学。

1879年,于天津和大沽之间铺设中国第一条电报线路,1881年开设电报总局。


(2)据材料二,概括清政府“王朝中兴”措施的主要特点,分析这些措施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材料三   今欲强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讲西学。……西学必先由中学,亦犹是矣。外国各学堂,每日必诵耶苏经,示宗教也;小学堂先习蜡丁文,示存古也;先熟本国地图,再览全球图,示有序也;学堂之书,多陈述本国先君之德政,其公私乐章,多赞扬本国之强盛,示爱国也。如中士而不通中学,此犹不知其姓之人,无辔之骑、无柁之舟,其西学愈深,其疾视中国亦愈甚,虽有博物多能之士,国家亦安得而用之哉?

       ——张之洞《劝学篇》1898


(3)材料三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概括其主要观点。
2020-02-07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张家界市民族中学2014届高三第五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7—1937年苏俄研究主题统计简表

类别文章总篇数研究主题文章篇数
政治类978苏俄革命96
政治制度77
政治组织34
政治人物61
政治思想76
政权201
政党139
军事、国防70
外交150
法律74
经济类1334财政49
工业110
农业235
商业13
外贸66
计划经济314
消费协作134
新经济政策65
银行货币51
综合297
社会生活类323儿童15
妇女104
工人26
农民38
青年9
综合131
教育262
思想69
文化297
中国与苏俄216
总数3479


中国知识界苏俄研究趋势图

——摘编自齐廉允《中国知识界对“苏俄道路”的认知(1917—1937)》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7—1937中国知识界研究苏俄的基本趋势及主题,并说明原因。
4 . 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人文主义思想逐渐发展成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的强大思想武器。阅读下列图片,然后回答相关问题。

(1)上述三幅图反映了14世纪以来欧洲历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分别是指哪些历史事件?它们能够兴起的相同根本原因什么?
(2)图一作品的作者是谁?图一反映的运动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3)图二马丁·路德拉开运动序幕的事件是什么?这场运动有何影响?
2019-12-01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常德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历史(理)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题目。

材料一   自中世纪以来,人们的天赋理性一直受到宗教神权和世俗王权的控制和压抑,现在,要以哲学的名义把人的理性呼唤出现,恢复它的合法权利,要在批判中倡导理性这种新的思绪方式,确立起理性至高无上的地位。伏尔泰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理性的时代已经到来”,“这个时代要求确认以理性来反对种种想象和别的时代的偏见,并取得胜利”。启蒙思想家真诚地启发民智,要把潜藏于每个人自身之中的理性召唤出来,挣脱任何外在权威的束缚,使人类走出不成熟的依附状态,成为敢于运用自己理性的独立的和自由的人。

——李宏图《十八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

材料二   伏尔泰的思想,渗透着一个理想——自由。他认为,如果一个人没有法律的保护,他所拥有的一切随时都可能被剥夺和窃取,那么,个体自由便荡然无存。在无政府状态下,社会陷入混乱,法律任由暴力与阴谋践踏,公民的自由就像无根的浮萍,而国家要强大必须“使最高权力巩固强化,无人非议”。“最高权力”就是王权。同时,为实现自由,还要依靠宗教对那些“隐蔽的罪行”进行制裁。伏尔泰认为,当身份、地位、财富、职业的不同人平等地服从法律,每个人的自由也就得到了保障。伏尔泰的自由观,不仅成为法国民众与现实的不自由进行斗争的精神,还为后人思考自由提供了典范。

——卢少鹏《论伏尔泰的自由观》

材料三   卢梭认为,既然人民主权是全体人民的公共意志,每一个人也就享有主权,同时也必须服从主权。如果有人不服从,社会契约就强迫他服从。

——吕一民《法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和三,概括伏尔泰和卢梭的基本思想。
2020-01-13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A佳经典联考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魏源在《海国图志序》中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二:1898年,张之洞发表的《劝学篇》中说道:“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宣传“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图固”,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材料四:李大钊指出:俄国(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土之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他号召人们向俄国学习。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在认识近代中国所面临形势的问题上,二者有何不同?
(2)材料三较之材料一、二,其内容进步在哪里?依据材料回答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3)材料四与材料三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重大影响?
(4)上述四则材料有何共同特点?
7 .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同时也对中国古代文学、科技和艺术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史记孔子世家》

材料二、二程说:“凡眼前无非是物,物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热,水之所以寒;至于君臣父子间皆是理。”所以,二程的“理”也包括自然之理。而且程朱理学不仅讲“理”,还讲“即物穷理”。这些思想对后世科技的发展影响很大。刘完素的《伤寒直格方》开头第一句便是“习医要用直格”。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凡例》中也说:“(本草)虽曰医家药品,其考释性理,实吾儒格物之学。”

——摘编自乐爱国《儒家自然观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影响》

材料三、如图为清代郑板桥的《墨竹图》,画中题诗为: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孔子以儒家的哪一主张作为标准对古诗进行了删减,并指出其主要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文中的“诗”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居于怎样的地位?
(2)依据材料二,概括“对后世科技的发展影响很大”的程朱理学思想有哪些?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体现宋代所取得的科技成就。(至少两例)
(3)材料三中的《墨竹图》代表中国古代绘画的哪一表现形式?其突出特征是什么?画中的题诗反映了儒学所推崇的哪一思想内涵?
(4)综合上述材料,我们今天应如何对待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
8 . 探究历史的真实。文献资料、实物资料是我们探究历史真实的载体,是我们论从史出的依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投降的人),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月氏王)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匈奴)。汉方欲事灭胡(匈奴),闻此言,因欲通使(月氏)。道必更(经过)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

——摘自《史记·大宛列传》

材料二   开凿于初唐的莫高窟第323窟绘有张骞出使西域图。该图讲述的故事是汉朝军队击败匈奴,获得两尊金人,却不知道这是什么神,皇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寻访金人的来历。

——摘编自沙武田《角色转换与历史记忆——莫高窟第323窟张骞出使西域图的艺术史意义》

材料三   2015年底,江西省南昌市汉武帝之孙海昏侯刘贺墓的发掘震动全国。墓中出土了有孔子画像、生平故事的屏风和竹书《论语》等珍贵文物上万件。


(1)材料一中“天子”是谁?“骞以郎应募,使月氏”的目的是什么?材料一《史记》的作者是谁?该书的历史地位如何?
(2)材料二中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张骞出使西域有哪些历史意义?
(3)材料三中出土文物反映了墓主人喜好什么思想?这可能与汉代哪一项政策有关?该政策带来了什么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9 . 翁仕朝(1874—1944),一位乡村塾师,世居香港,历经英国殖民扩张、日本攻陷香港等重大世局之变,始终秉持志节,期望政治清明、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充满着时代赋予的家国情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翁氏对于世界地理颇有浓厚兴趣,出于其手编亲辑之简明著作为《天下寰球中外交通分五大洲图》,简明清晰,并系史志……了解世界,求取新知,自以阅览世界地志为重要入手,自鸦片战争时期,魏源、徐继畲、梁廷楠、姚莹等均循此途,当知知书儒生多具共同意趣,翁氏遗留著作,惟此一种最有贡献。

——王尔敏《儒学世俗化及其对于民间风教之浸濡》

材料二 孙逸仙,想报仇,行革命,灭满洲。数十年,不变志,以三民,为主义……前者仆,后者继,不自由,枉人世。若学买卖,是为商家,有人办丝,有人办茶……中国所用,多是洋货,利归外国,每年甚多。

——翁仕朝授课教材《新三字经》《三、四、五字书》(20世纪初)

材料三 民国政府纪念期,列明以后:正月一号,南京政府成立纪念。二月一号,北京宣布共和纪念(五月)九号,条约(廿一条)国耻纪念(八月)廿九号,《南京和约》国耻纪念。九月七号,《辛丑条约》国耻纪念。

——翁仕朝手稿(20世纪30年代)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翁仕朝和魏源等人具有怎样的“共同意趣”,并分析这种“意趣”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翁仕朝的家国情怀提炼观点,并从内涵和成因方面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2019-06-10更新 | 2966次组卷 | 29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浏阳市14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武人出身的宋太祖对文化的重视超过其他所有的开国皇帝。宋代学校教育异常发达,京师设有国子学、太学等,另有专业性很强的武学、律学、算学、画学、书学、医学。除了官办学校之外,私人讲学授徒亦蔚然成风,其中以书院的兴盛最为引人注目。当时学术空气相当自由,学术环境也是非常宽松的。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偶然的,但它确实又寓于两宋社会尊重科技、重视科技氛围的必然之中。在漫长的中国封建时代,宋代是经济发展迅猛的时期,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引人注目的成就。

——据《重新认识宋代历史》《宋朝历史》整理

材料二   中外重大发明所占比重的发展趋势图

材料三   科学不仅刷新了我们的世界图景,也刷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然而,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必须看到一个潜在的危险正在显露出来;人类通过大规模地开发大自然,虽然掌握了更高的能量,有了支配自然界的能力,但却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

——摘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宋代科技高度发达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500年后西方重大发明所占比重超过中国的原因。
(2)怎样理解科学“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如何应对这种“潜在的危险”?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