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关于《周易》的作者,司马迁的伏羲画卦、文王重卦、孔子作传之说在唐初孔颖达等人编撰《五经正义》前几成定论,然此说在疑经盛行的两宋时期饱受质疑和挑战。他们还改动经传文字,对《周易》经、传的篇章次第进行了再审视,并编订了很多所谓的“古本《易》”。在疑古大潮之中,部分学者对儒家经典的文字讹误、脱衍、训话及典章制度制度的考辨、历史事实与历史人物的考证等予以独特关注。宋代学者对佛家经典的新观察不是为了损害儒经的权威,而是为了强化经典与“圣人之道”对社会生活的支配作用,重建对经典、对儒学的信仰。

——据王长红《宋代文人笔记中的疑经思潮》

材料二:鸦片战争以来,学者们既要推倒经学的统治地位,又希望”成功地把现代文化的精华与中国自己的文化精华联结起来”。他们“重新估定一切的价值”,主要是圣贤教训、制度风俗、行为信仰,看它们到底”是与不是”“好与不好”“适与不适”。至此,经学使由定于一尊,不得非议的地位,跌落到被识别、评判和取舍的普通位置。进入二十世纪以后,也就变成了根本的转向。这一转向以抨击礼教始,整理国故、文学革命终,把经学导入了纯学术的道路。

——据天祥《儒家文化的变异与转向-近代经学述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疑经思潮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疑经思潮的不同,并予以简要评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初,晚清政府引进资产阶级法律思想和制度,以外国法律制度为蓝本,起草制定了一大批新的法律法规。直到1906年,清政府在内忧为患的重压下,为了配合立宪改革,采用资本主义国家的司法原则,改革官制。1910年,清政府通过《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第一次在中国历史上规定了辩护和律师制度。191127日,清政府颁行《法院编制法》,这是清末制定并公布生效的各级审判机关组织法,完全否定了中国传统的审判诉讼制度。还通过了《各级审判厅试办章程》《大理院审判编制法》《刑事诉讼律草案》《民事诉讼律草案》等多部近代法典,清末司法体制转型过程中所留下的经验和教训影响深远。

——摘编自春杨《论清末中国司法体制的转型及其历史启示》

材料二   1949年至1956年,新中国法制建设经历了由“破”到“立”的特殊历史时期。人民政府在司法改革中肃清了司法队伍中的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作风。在惩治贪污和镇压反革命斗争中采取了教惩结合、严打慎刑、宽严相济、详查区分的原则。1952年,掀起的司法改革运动实现了对旧法观点和旧司法作风的有力批判,实现了司法领域指导思想、工作方法、机构性质的全面转型。

——摘编自刘莹《新中国成立初期法制建设思想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司法改革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期司法改革的原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4至17世纪中期,伦敦先后爆发过20多次大小瘟疫。面对最初的黑死病疫情,教皇亲自设计弥撒驱逐瘟疫,教会则通过教堂担负起医疗救治的责任。政府规定严禁曝尸街头,死者必须深埋;限制出入病疫区。许多地方当局还规定有传染嫌疑的房屋及家具要通风熏蒸、曝晒消毒,并向民众普及医学和公共卫生知识。英王对疫病重灾区免除征税,同时发布公告严控伦敦城内的屠宰活动,禁止污血流入街道或泰晤士河。随着疫病的扩散,政府进一步制定卫生法规,管制医药行业,推进医疗的正规化进程,并新建或重建多家医院。城市也开始设置清道夫清扫街道。到了16世纪,关注公共健康成了欧洲各大城市普遍的现象。这些医学上的变化被称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卫生革命”。

——摘编自魏晨光《从黑死病反观14—17世纪英国的社会生活和医疗状况》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举,许多蛰伏的传染性疾病一度肆虐,鼠疫波及全国20多个省区,血吸虫病遍及长江以南所有省份。1949 年10月,中央召开紧急防疫会议,确定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措施,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建立快捷的信息沟通体制,开展大规模的爱国卫生运动。1950—1953 年连续召开三次全国卫生会议,将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强调群防群治。通过传媒界的政治动员和教育界、文艺界的防疫宣传,卫生防疫工作上升为全民政治运动,流行的各种疫病很快得到了有效防控,全国城乡人口逐步上升。

——摘编自李向东、刘念《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疫情与疫病防控的政治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4—17世纪英国应对疫情措施的背景并说明“卫生革命”的意义。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英国相比,新中国成立初期疫病防治的特点及作用。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医出土文献不断被发现,如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合阴阳》《杂禁方》等;甘肃汉代医简的“医方”。“云梦睡虎地秦简”记载的“疠迁所”,开创了传染病隔离之先河。成都汉墓出土医简中出现“通天思想”,强调以“气之通天,各有官窍”。中医学创立了“三阴三阳”思想,运用于经脉理论,是后世十二经脉的起源。先秦两汉时期还有大量的养生论述。这印证了《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文献记载,成为现代国家宝藏。这与古希腊强调原子论、元素论,注重结构性病变,逐渐发展出解剖学有明显不同。

——摘编自熊益亮《从先秦两汉中医出土文献谈文化自信》等

材料二   1850年后,合信翻译出版了《全体新论》《西医略论》《内科新说》《妇婴新说》等著作。郑观应在《盛世危言·医道》中,较全面地比较中西医,认为西方医学在关于人体脏腑器官的认识、诊断手法、药物炮制、外科器械等方面都胜于中医。李鸿章指出:“倘学者合中西之说而会其通以造于至精极微之境,与医学岂曰小补!”梁启超此时认为发展医学是变革图强、追求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西医者增多,学习西医的民间组织和报刊杂志在许多地方纷纷出现。

——摘编自王勇《西方医学在近代中国的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中国古代医学与古希腊医学发展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维新变法运动时期西医传播的发展情况,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重视中医的价值。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医作为传承千年的“岐黄之术”,自古以来就备受古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青睐。两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首开古代丝绸之路,医药的互换与医术的切磋涵盖在汉族与其他民族的交流之中。隋唐时期,中医相继传入了印度、阿拉伯、阿富汗和越南等国家,中医也成为日本和朝鲜遣唐使学习的重要内容。宋元时期,阿拉伯人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将中草药传至亚欧非地区。明代时期郑和下西洋,带去了中医药,传播了中医药文化。明清时期,西方学者将许多中医典籍翻译成了英语、法语等语言,极大地推动了中医药在世界范围的传播。

——摘编自王锦《“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路径研究》

材料二   1840年以后,兼容了儒释道等各家之精华的中医学不可避免地被与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捆绑在了一起,一度被推向风口浪尖,而西洋医学的输入直接影响到了中医学的生存。也正是从那时起,有人企图走“损益乎古今”、“参酌乎中外”的发展之路,力图用西说证明中西原理相通,更有民族虚无主义者否定中医、主张全盘西化。中医药遭遇了发展史上最困难的时期。但中医并没有消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进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医日益为国人所重视。

——摘编自刘国伟《中医在五个典型历史时期的海外传播概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医药海外传播的方式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中医学遭遇生存危机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康有为提出:“工业不起,机器不盛...则暗为各工商国所奴灭矣。”他多次提出中国必须“弃守旧,尚日新,定为工国”的主张。为此,他借用德国和英国成功地发展私人企业为例证说:“德之克虏伯(工厂), 英之黎姆斯,著于海内,为国大用,皆民厂也。宜纵民为之,并加保护....”.他认为“商之源在矿,商之本在农,商之用在工,商之气在路”,“国之贫与富,皆视其出新器之多寡觇之”。在康有为的建议下...清政府颁布《振兴工艺给奖章程》十二款。康有为还指出,“故野蛮之世,工最贱,最少,待工亦筹,太平之世,工最贵,人之为工者亦最多,待工亦最厚”。

——摘编自马洪林《康有为经济近代化的构想及其价值》


(1)根据材料,概括康有为关于中国“定为工国”的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康有为关于中国“定为工国”的主张进行简要评价。
7 . 对自由的追求是近代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目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处处提倡人性和人权,重新思考人和神的关系。他们认为人的情感和思想要摆脱神学的禁锢,尽可能走上一条自由发展之路。人文主义者指出天堂不在来世,而在现世。他们公开申明,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由符合人性的要求。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二   路德的思想和教会成了自由的旗帜,因为路德的原则是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他将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开放的、可以按照自己心愿与神对话的信仰方式,使基督教徒获得了自由,特别容易在德国和欧洲流行开来。更为重要的是,新教置宗教和教会于政府行政和国家法律的掌管之下,从而消除了教会对于世俗权威的威胁,社会又恢复了它的秩序。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在卢梭看来,权利绝不是建立在暴力和强权之上,而只能建立在自由的契约之上。因此,社会契约是一切政治自由与权利的来源。康德则认为自由的个体具备自己决定自己的性质,在理性世界中,自己的意志成为主人。自由既要求不受别人约束,同时又不去约束别人,自由需要服从于理性的“法则”和“要求”。

——摘编自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兴起的经济和文化因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所反映的路德的思想主张?分析宗教改革运动在追求自由方面的进步。
(3)据材料三,概括卢梭和康德关于自由的观点?归纳启蒙运动最大的价值和意义?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要学。

——1956年毛泽东著《论十大关系》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从“看世界”的角度,拟一个具体的标题,进行阐述。(要求:标题明确,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9 . 个人主义的成长是人性的体现,应该辩证的看待。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文艺复兴对于整个中世纪神权……的精神统治,都是一次强力反动……一些先进的意大利人深刻地感悟到了人的伟大,并由对人的能力的充分肯定发展到对个人的完美化——即个人的充分发展的有意识的追求……这种个人主义伦理观带来的最显著也最为深远的变化便是现代科学的勃兴……文艺复兴时代理论家同时做起了实干家,思辨与实验、理论与实际开始结合,也正是这种结合后来敲开了科学革命的大门。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这个民族的每一种激情的趋势都是强烈的,而用来满足这种激情的手段则常常是犯罪的……有强烈的情绪而无法控制是因为他是产生自性格软弱;但是在意大利我们所看到的却是由于强有力的性格堕落……这种性格的根本缺陷同时也就是构成它的伟大的一种条件,那就是极端“个人主义”……看到别人利己主义的胜利,驱使他用他自己的手来保卫他自己的权利。

——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请问答:
(1)据材料一概括“个人主义的伦理观”的核心内涵,并分析“个人充分发展”的意义。
(2)据材料二分析极端“个人主义”对当时社会的危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运动期间康德为克服极端“个人主义”提出的主张。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手工业部门,不论是在任何行业,技术的获得和传承都是非常重要的。尽管“不耻相师”是我国历史上工匠的优良传统,但是从技术层面上来说,我国历史上工匠的生产具有非常严格的传承制度。“城乡各种手工业者通常是父子相承,职业世袭”,民间工匠为了守家业,也为了保持比较长的竞争优势,因而技术只传于家族内、且传男不传女是比较普遍的现象,防止技术外传是普遍遵循的一个原则。一定程度保证了技术在家族内部的传承,另一方面不利于技术的传播,甚至失传。

                                               ——摘编自于霞《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封闭性》


   材料二
       近代专利制度开创于英国,1624年英国制定专利法(当时称为“垄断法”)规定,第一发明人对其新发明拥有正当的财产权利,“直到国民们学会这件事为止”。难怪韦伯说,若无1624年的《专利法》,那么“对18世纪纺织工业中资本主义发展具有决定性的那些发明就未必有可能”。

                                                                              一—《大国崛起》


   材料三
       18世纪60年代,英国首先从棉纺织业进行工业革命……使许多亚非拉美国家和地区沦为其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并利用先进的交通工具向这些地区输出工业品,甚至在当地建立资本主义企业,把殖民地半殖民地变为其经济附属。

                                                                        ——摘编自《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手工技术传承的影响并分析形成手工业封闭 特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垄断法”所产生的最主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工业革命主要成就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