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4至17世纪中期,伦敦先后爆发过20多次大小瘟疫。面对最初的黑死病疫情,教皇亲自设计弥撒驱逐瘟疫,教会则通过教堂担负起医疗救治的责任。政府规定严禁曝尸街头,死者必须深埋;限制出入病疫区。许多地方当局还规定有传染嫌疑的房屋及家具要通风熏蒸、曝晒消毒,并向民众普及医学和公共卫生知识。英王对疫病重灾区免除征税,同时发布公告严控伦敦城内的屠宰活动,禁止污血流入街道或泰晤士河。随着疫病的扩散,政府进一步制定卫生法规,管制医药行业,推进医疗的正规化进程,并新建或重建多家医院。城市也开始设置清道夫清扫街道。到了16世纪,关注公共健康成了欧洲各大城市普遍的现象。这些医学上的变化被称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卫生革命”。

——摘编自魏晨光《从黑死病反观14—17世纪英国的社会生活和医疗状况》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举,许多蛰伏的传染性疾病一度肆虐,鼠疫波及全国20多个省区,血吸虫病遍及长江以南所有省份。1949 年10月,中央召开紧急防疫会议,确定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措施,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建立快捷的信息沟通体制,开展大规模的爱国卫生运动。1950—1953 年连续召开三次全国卫生会议,将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强调群防群治。通过传媒界的政治动员和教育界、文艺界的防疫宣传,卫生防疫工作上升为全民政治运动,流行的各种疫病很快得到了有效防控,全国城乡人口逐步上升。

——摘编自李向东、刘念《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疫情与疫病防控的政治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4—17世纪英国应对疫情措施的背景并说明“卫生革命”的意义。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英国相比,新中国成立初期疫病防治的特点及作用。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医出土文献不断被发现,如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合阴阳》《杂禁方》等;甘肃汉代医简的“医方”。“云梦睡虎地秦简”记载的“疠迁所”,开创了传染病隔离之先河。成都汉墓出土医简中出现“通天思想”,强调以“气之通天,各有官窍”。中医学创立了“三阴三阳”思想,运用于经脉理论,是后世十二经脉的起源。先秦两汉时期还有大量的养生论述。这印证了《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文献记载,成为现代国家宝藏。这与古希腊强调原子论、元素论,注重结构性病变,逐渐发展出解剖学有明显不同。

——摘编自熊益亮《从先秦两汉中医出土文献谈文化自信》等

材料二   1850年后,合信翻译出版了《全体新论》《西医略论》《内科新说》《妇婴新说》等著作。郑观应在《盛世危言·医道》中,较全面地比较中西医,认为西方医学在关于人体脏腑器官的认识、诊断手法、药物炮制、外科器械等方面都胜于中医。李鸿章指出:“倘学者合中西之说而会其通以造于至精极微之境,与医学岂曰小补!”梁启超此时认为发展医学是变革图强、追求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西医者增多,学习西医的民间组织和报刊杂志在许多地方纷纷出现。

——摘编自王勇《西方医学在近代中国的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中国古代医学与古希腊医学发展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维新变法运动时期西医传播的发展情况,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重视中医的价值。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康有为提出:“工业不起,机器不盛...则暗为各工商国所奴灭矣。”他多次提出中国必须“弃守旧,尚日新,定为工国”的主张。为此,他借用德国和英国成功地发展私人企业为例证说:“德之克虏伯(工厂), 英之黎姆斯,著于海内,为国大用,皆民厂也。宜纵民为之,并加保护....”.他认为“商之源在矿,商之本在农,商之用在工,商之气在路”,“国之贫与富,皆视其出新器之多寡觇之”。在康有为的建议下...清政府颁布《振兴工艺给奖章程》十二款。康有为还指出,“故野蛮之世,工最贱,最少,待工亦筹,太平之世,工最贵,人之为工者亦最多,待工亦最厚”。

——摘编自马洪林《康有为经济近代化的构想及其价值》


(1)根据材料,概括康有为关于中国“定为工国”的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康有为关于中国“定为工国”的主张进行简要评价。
4 . 对自由的追求是近代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目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处处提倡人性和人权,重新思考人和神的关系。他们认为人的情感和思想要摆脱神学的禁锢,尽可能走上一条自由发展之路。人文主义者指出天堂不在来世,而在现世。他们公开申明,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由符合人性的要求。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二   路德的思想和教会成了自由的旗帜,因为路德的原则是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他将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开放的、可以按照自己心愿与神对话的信仰方式,使基督教徒获得了自由,特别容易在德国和欧洲流行开来。更为重要的是,新教置宗教和教会于政府行政和国家法律的掌管之下,从而消除了教会对于世俗权威的威胁,社会又恢复了它的秩序。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在卢梭看来,权利绝不是建立在暴力和强权之上,而只能建立在自由的契约之上。因此,社会契约是一切政治自由与权利的来源。康德则认为自由的个体具备自己决定自己的性质,在理性世界中,自己的意志成为主人。自由既要求不受别人约束,同时又不去约束别人,自由需要服从于理性的“法则”和“要求”。

——摘编自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兴起的经济和文化因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所反映的路德的思想主张?分析宗教改革运动在追求自由方面的进步。
(3)据材料三,概括卢梭和康德关于自由的观点?归纳启蒙运动最大的价值和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个人主义的成长是人性的体现,应该辩证的看待。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文艺复兴对于整个中世纪神权……的精神统治,都是一次强力反动……一些先进的意大利人深刻地感悟到了人的伟大,并由对人的能力的充分肯定发展到对个人的完美化——即个人的充分发展的有意识的追求……这种个人主义伦理观带来的最显著也最为深远的变化便是现代科学的勃兴……文艺复兴时代理论家同时做起了实干家,思辨与实验、理论与实际开始结合,也正是这种结合后来敲开了科学革命的大门。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这个民族的每一种激情的趋势都是强烈的,而用来满足这种激情的手段则常常是犯罪的……有强烈的情绪而无法控制是因为他是产生自性格软弱;但是在意大利我们所看到的却是由于强有力的性格堕落……这种性格的根本缺陷同时也就是构成它的伟大的一种条件,那就是极端“个人主义”……看到别人利己主义的胜利,驱使他用他自己的手来保卫他自己的权利。

——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请问答:
(1)据材料一概括“个人主义的伦理观”的核心内涵,并分析“个人充分发展”的意义。
(2)据材料二分析极端“个人主义”对当时社会的危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运动期间康德为克服极端“个人主义”提出的主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手工业部门,不论是在任何行业,技术的获得和传承都是非常重要的。尽管“不耻相师”是我国历史上工匠的优良传统,但是从技术层面上来说,我国历史上工匠的生产具有非常严格的传承制度。“城乡各种手工业者通常是父子相承,职业世袭”,民间工匠为了守家业,也为了保持比较长的竞争优势,因而技术只传于家族内、且传男不传女是比较普遍的现象,防止技术外传是普遍遵循的一个原则。一定程度保证了技术在家族内部的传承,另一方面不利于技术的传播,甚至失传。

                                               ——摘编自于霞《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封闭性》


   材料二
       近代专利制度开创于英国,1624年英国制定专利法(当时称为“垄断法”)规定,第一发明人对其新发明拥有正当的财产权利,“直到国民们学会这件事为止”。难怪韦伯说,若无1624年的《专利法》,那么“对18世纪纺织工业中资本主义发展具有决定性的那些发明就未必有可能”。

                                                                              一—《大国崛起》


   材料三
       18世纪60年代,英国首先从棉纺织业进行工业革命……使许多亚非拉美国家和地区沦为其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并利用先进的交通工具向这些地区输出工业品,甚至在当地建立资本主义企业,把殖民地半殖民地变为其经济附属。

                                                                        ——摘编自《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手工技术传承的影响并分析形成手工业封闭 特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垄断法”所产生的最主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工业革命主要成就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小平同志边观光市容,边同省市负责人亲切交谈。小平同志说,深圳的建设成就表明特区姓“社”不姓“资”。从深圳的情况看,公有制是主体,外商投资只占四分之一,就是外资部分,我们还可以从税收、劳务等方面得到益处嘛!多搞点“三资”企业,不要怕。然后,他说,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要坚持两手抓,这两只手都要硬。小平同志说,走社会主义道路,就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当然,太早这样办也不行,现在不能削弱发达地区的活力,也不能鼓励吃“大锅饭”。小平同志还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怕什么,坚持这种态度就不要紧,就不会犯大错误。

——摘编自《深圳特区报》的《东方风来满眼春》


(1)根据材料,指出邓小平深圳谈话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邓小平淡话的背景和意义。

8 . 思想、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社会发展之间关系密切,既是一个时代的表征,也是时代发展的重要原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孟子时代开始,“华夏正音”之外的语言被贬为“鹱(hù)鸟之音”,意思是并非人类的语言,读书人谁要学它,就是“下乔木而迁于幽谷——自甘堕落。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全国范围内兴起“俄语热”。当时流行着一句口号“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1978年后,外语教育出现全面、持续的高潮。外语教育成为中外友好交往、合作的桥梁工程”。1984年,教育部宣布“英语成为高考必考科目”。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中国对待外国语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指出材料二中所反映的的两个不同阶段“外语热”有何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时代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应该怎样认识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社会的关系?
2017-12-01更新 | 87次组卷 | 3卷引用:西藏自治区拉萨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9 . 向西方学习,寻求变革是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倡导维新的人物,无一不受到西方的影响。真正了解西方文化,又能洞悉中国病源所在的为严复。……复就物竞天择、弱肉强食、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原理,阐发救亡的论证。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材料二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孟子便主张民权……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组织联邦共和政体……将取欧美之民主以为模范。

                                                                         ——《孙中山全集》


材料三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


材料四   俄国的革命,不过是使天下惊秋的一片桐叶罢了。Bolshevism这个字,虽为俄人所创造;但是他的精神,是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精神。所以Bolshevism的胜利,就是二十世纪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新精神的胜利!

                                          —— 李大钊《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材料五 只有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才能认清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革命的任务、中国革命的动力、中国革命的性质、中国革命的前途和转变。所以,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严复宣传维新思想的理论来源和政体主张是什么?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的来源和政体主张是什么?
(2)据材料三,概括国人对西洋文明觉悟的过程。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最后的觉悟”的核心内容。
(3)据材料四,指出李大钊的政治主张。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他们向西方学习目的。
(4)据材料五与所学知识指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出的革命道路是什么?有何特点?实践结果怎样?
2017-12-01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自治区拉萨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我以博物学者的身份参加贝格尔号环航世界时,我曾在美洲看到有关生物的地理分布以及现存生物和古代生物的地质关系的某些事实,这些事实深深地打动了我。……在很长的时间里,通过自然力量的选择,即通过最适者的生存,我觉得生物的变异量是没有止境的,一切生物彼此之间以及与它们的物理的生活条件之间互相适应的美妙而复杂的关系,也是没有止境的。

——达尔文《物种起源》

材料二:一些被称为社会达尔文主义者的理论家抓住这一完全应用于生物学领域的观点,用其解释人类社会的发展。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依据它解释强与弱的区别;成功的个人和种族已经在自然界取得竞争优势,并因此进化到比其他适应性较差的人种更高的状态,在这一推理的基础上,斯宾塞等人证明了帝国主义列强主宰世界是自然科学法则不可避免的结果。

材料三:1875年前后,欧洲国家和非欧洲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开始有了巨大差别。……非常凑巧,当时所有重要的非欧洲帝国都处在衰落之中。它们的统治者从自己的臣民群里只能得到最微不足道的支持,像18世纪莫卧儿帝国的瓦解,使英国人有可能在印度进行接管。同样,19世纪土耳其苏丹、伊朗国王、中国皇帝和日本幕府的腐败无能和昏庸无道,都使得欧洲人的入侵轻易获得成功。

材料四:1915年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说:“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之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1)据材料一概括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内容,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进化论在西方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有关史实,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比较欧、亚国家间的“巨大差别”。

(3)综合以上材料,指出欧、亚一些学者采用达尔文进化论的不同意图。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