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9 道试题
1 . 近现代科技。

材料一   19世纪被称为"科学世纪",这不仅是因为自然科学在19世纪取得了辉煌成果,而且因为科学本身的面貌、它与社会生活诸方面的关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科学成了一种社会建制,即科学事业已成为社会构成中的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部门,成为一种职业。科学内部也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专门化。同时,科学也更加国际化。从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技术的发明越来越依赖于科学知识。这样,科学、技术与生产的结合,成为一种巨大的推动力量,给人类历史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材料二   20世纪下半叶,科学技术革命继续深入发展并出现了新的变化。同以往科学更多表现为个体劳动的特征相比,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研究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科学技术成了集体的劳作和创新,科学制度化、专业化和集约化的程度大大提高。过去是科学指导技术,而今,是技术的需要引领科学理论的深入研究,科学成了技术性的科学。随着科技与社会的互动日益明显,科学的社会化程度得到普遍提高。自然科学的发展因其自身愈来愈成为一种社会劳动,因而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已不再是两个彼此独立的领域,而是处于相互联系的统一体之中。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近现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1)根据材料一,概述19世纪被称为"科学世纪"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20世纪下半叶科技的变化及影响。
2022-01-12更新 | 301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北省部分市州2022届高三1月期末联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上记载攻占事迹的连环图画,已经具备了连环画的某些基本特征。两汉时期出现了以壁画形式描绘有说教意义的伦理故事和奇幻神话传说,如《柳下惠覆寒女》《嫦娥奔月》等。魏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在保留下来的敦煌壁画中就有大量用连续性叙事性绘画表现佛教教义的故事,其中以《佛说九色鹿经》最具代表性。两宋时期,人们开始在书籍中配以连续性的图画,在使得版面愈加精美的同时提升了书籍的可读性。元明时期,在小说与剧本中出现了大量连续注释性插图,如《新刊全相注释西厢记》和《西厢记》。明代流行的章回体小说中大多附有线描插图,有些书一回故事就附有一幅或多幅插图,被称为“回回图”。到了清代具有连续性情节的年画开始出现,如以生产为题材的连环图画“耕织图”“棉花图”等。

材料二 19 世纪中后叶,在外国漫画的影响下,“漫画”这一艺术表现与传播形式开始为中国读者所接受,并很快成为报纸上的常客甚至是固定内容。清末民初是我国漫画从泥沌走向自觉的时期,预示了它在历史舞台上必将大展拳脚。它既是人们认识现实的一个全新视角,也是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交流的新方式。1898年7月由谢赞泰创作,发表在香港《辅仁文社社刊》上的《时局图》是当今公认的中国第一幅严格意义上的漫画。之后,漫画家开始大批涌现并入其中,经常发表作品的有何剑士、张聿光、马星驰、钱病鹤等。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主要有:《莫谈国事》《内阁总理》《加入一等》以及《玩弄于股掌之上》《此之谓人民代表》等。

——摘编自陈维东主编《中国漫画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连环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漫画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背景与历史作用。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取士之弊,至今日制科而极矣。……有若时文,空疏不学之人皆可为之也。……究竟功名气节人物,不及汉唐远甚,徒使庸妄之辈充塞天下。岂天之不生才哉?则取之之法非也。吾故宽取士之法,有科举,有荐举,有太学,有任子,有郡邑佐,有辟召,有绝学,有上书,而用之之严附见焉。

——摘编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取士》

材料二 老成之士,既以有用之岁月,销磨于场屋之中,而少年捷得之者,又易视天下国家之事,以为人生之所以为功名者,惟此而已。故败坏天下之人才,而至于士不成士,官不成官,兵不成兵,将不成将,夫然后寇贼奸究得而乘之。

请用辟举之法,而并存生儒之制,天下之人,无问其生员与否,皆得举而荐之于朝廷……略仿唐人郡县之等:小郡十人,等而上之,大郡四十人而止;小县三人,等而上之,大县二十人而止。约其户口之多寡,人才之高下而差次之,有阙则补,而罢岁贡举人之二法。其为诸生者,选其通隽,皆得就试于礼部。而成.进士者,不过授以簿尉亲民之职,而无使之骤进,以平其贪躁之情。

——摘编自顾炎武《亭林文集.生员论》


(1)根据材料,指出黄宗羲、顾炎武的共同主张及各自的解决方案。
(2)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个黄宗羲、顾炎武的共同主张,并说明其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至善”是伦理学中的最高概念。康德与朱熹均对此概念作了诠释。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朱熹认为,“至善”就是“事理当然之极(尽善尽美)”,其“得之于天而见于日用之间”,因为“得之于天”,又叫做“天理”,“天理”显现在事物之中,就成为“事理”,“天理”和“事理”是一回事。从道德的角度来看“理”就是“至善”,其主要内容为“仁、敬、孝、慈、信”等等。达到“至善”境地的方法就是“复天理、去人欲”,其标准就是“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

——改编自吕等雯《朱惠理解的“止于至善”及其可能内涵研究》

材料二 康德认为,作为理性的存在者,人要遵守“绝对命令”,要奉行义务与职责;作为感性的经验者,个体希望自身能够幸福。因此,“德行”虽是至上的善,却还不是圆满的善,只有再加上“幸福”,才能构成“至善”德行是至善的第一要素,幸福作为道德的结果构成至善的第二要素,道德与幸福之间有一个存在。这个存在,使得自然不但与有理性的存在者的意志法则相和谐,还与他的道德意向相和谐。有了这样的悬设之后,世界上才会有至善存在,而这样的一个存在,就是神。通过上帝之手将幸福与德行和谐地共存于“至善”之中。

——摘编自刘延苗、何炳武《康德与朱惠“至善”概念之比较》


(1)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朱熹与康德关于“至善”认识的不同并分析其产生的背景。
(2)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朱熹、康德“至善”思想的影响。
5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陈旭麓先生指出:“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体现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周围和身后没有社会意义的群体,他们走得越远就越是孤独。”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从百年现代化历史来看,实际上历史呈现出的,是不同时代的中国人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根据当时人们主观上的理解,运用自己可以拥有的政治资源和经济条件,通过自觉或不自觉的试错方式,来试图接近这一历史性目标。”

——萧功秦《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


(1)阅读材料一,以鸦片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为例说明两次战争的失败产生了哪些“警悟的先觉者”?概括他们的核心主张。
(2)20世纪上半期,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产生了哪两大思想理论成果?它们是如何“通过自觉或不自觉的试错方式”逐步走向完善的?
2021-11-06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农业社会,使人们养成了靠天吃饭的思想,土地是他们最重要的生活资料来源,而对土地的开垦又是依靠家庭中重体力劳动者来实现。这些在经济生活中发挥主要作用的男子自然而然的也就成为家庭生活的主导者,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进而形成了父权社会,因而形成了“男尊女卑”的观念,形成了一套以家为核心的人伦关系的价值理念。社会出现以父子人伦为主轴、以孝为核心的家庭本位价值观。中国古代的治国观念也是以家庭或家族主义为轴心,分别规定了主仆、尊卑、夫妻等不同名分下的权利义务关系。

——摘编自赵晶《论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家庭观念的产生及影响》

材料二 与中国比较而言,西方的家庭组织相对较小,家庭结构松散得多,家的观念相对淡薄,个体意识极强。中世纪中后期和近代,由于私有制进入到了家庭内部,西方家庭较早地由家长制家庭公社过度到了财产个人私有的个体家庭,这就为每个成员的独立性奠定了基础,法律关系、权利关系也就必然进入家庭内部,成为家庭成员的主要关系。相形之下父权退居到次要位置,非维系家庭之所需

——摘编自李桂梅《略论中西家庭伦理精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家庭关系的特点并简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西方家庭关系发生的变化及其影响。
2021-10-16更新 | 114次组卷 | 2卷引用:吉林省双辽市一中、大安市一中、通榆县一中等重点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40年)林则徐奏曰:“该夷无他技能,且其浑身裹缠,腰腿僵硬,一仆不能复起,不独一兵可以手刃数敌,即乡勇平民竟足以致于死命。况夷人异言异服,眼鼻毛发皆与华人迥殊,吾民齐心协力,歼除非种,断不致于误系。”……“师夷¨是对“夷夏之防”的传统观念的突破。…这种陈腐观念在片战争时期仍相当顽固。道光帝将林则徐筹计“船炮”二事的奏折批为“无理!可恶!”“一派胡言”,认为“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郑剑顺《晚清史研究》

材料二魏源在《海国图志・议战》中说:“其所以严武备,绝较启者,尤当倍急于未款之时;所以恁其文、饰善后者,尤当倍急于平时之日。”可惜的是,急速发展的政治形势给新思想全面实施的时间太过短促了。……新思想萌发于片战争前夕,其目的即在于反击英军侵略,解除民灾难,严重的战争形势迫使搛抗派只能偏重于对西方军事技术的学习,因此使新思想不可避免地带有了一定的现实功利色彩。一旦战争结束,以“制夷”、御侮为核心内容的新思想也就降低了号召力,在“抚夷”、“柔远”思潮占主流的晚清社会环境中,“新思想”显得不合时宜。19世纪50年代,林则徐、魏源先后去世,他们的爱国进步思想再也难找到后继者了。

——吕琮《地主阶级抵抗派的新思想为何难以实现》


(1)结合材料一,归纳林则徐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2)综合材料分析林则徐的新思想不能实现的原因。
2021-10-05更新 | 13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阳泉市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8 .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末时人曾这样说:“新党之议论盛行,始于时务报;新党之人心解体,亦始于时务报。”…当立志维新变革的康有为再次上书皇帝不达后,…黄遵宪、汪康年等人提议以强学会之余款筹备办《时务报》以“开民智”,并请康有为的得意门生,在康有为上书活动中表现出超众的宣传组织才能的梁启超担任撰述。在甲午战后人心思变的情势下,《时务报》终于189689日在上海创刊。…在创刊号登出的《论报刊有益于国是》文中,梁启超开宗明旨地说明了办报的目的与作用:…录各省新政,则阅者知新法之实有利益及任事人之难经划与其宗旨所在。可以奋励新学,思洗前耻矣。旁载政治、学艺要书,则阅者知一切实学源流门经与其日新月异之迹,而不至抱八股八韵考据词章之学,枵然自大矣。

——雷顾《略论<时务报>

材料二   大抵阅日报者,则商贾百执事之人为多…阅自报者,则士大夫读书之人为多,而下焉者则病其文字之艰深。

材料三   时务报于上海,其经费变则文襄(张之洞)与有力焉。而数月后,文襄以报中多言民权,干涉甚烈。其时鄙人之于文襄,殆如雇佣者与资本家之关系,年少气盛,冲突愈积愈甚。

——梁启超


(1)根据材料一,《时务报》创办的宗旨和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三,《时务报》在办报过程中碰到了哪些问题?从中折射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曾亦知瓜分之原因乎?政府无振作也,人民不奋发也。政府若有振作,则强横如俄罗斯,残暴如土耳其,外人不敢侧目也。......大举革命,一起而倒此残腐将死之满清政府,…广东之新安县、广州湾已然之事也,倘无满清之政府为之助纣为虑,吾民犹得便宜行事,可以将一死购吾之桑梓。彼外国加吾民之不易与,不能垂手而得吾尺寸之地,则彼虽贪欲无厌,,犹有戒心也。今有满清政府为之鹰犬,则彼外国者欲取我土地,有予取予携之便矣。故欲免瓜分,非先倒满洲政府,别无挽救之法也。

——孙中山1904年《驳保皇报书》

材料二     吾国种族革命、政治革命,俱已成功,社会革命尚未着手。故社会革命,在今日非常紧要。诚以中国四万万人析之,居政界者,多不过五万人,居军界者,多不过百万人,余皆普通人民。是着眼于人数,已党社会事业万万不可办。未统一以前,政事军事皆极重要。而统一以后,重心又移到社会问题。前者乃牺牲自由之事,后者乃扩张自由之事,二者并行不悖。

——孙中山1912410日在湖北的演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04年、1912年孙中山对民主革命认识的变化,并分析其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孙中山对民主革命认识的局限性。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教育有二大别:曰隶属于政治者,曰超轶乎政治者。专制时代(兼立宪而含专制性质者言之),教育家循政府之方针以标准教育,常为纯粹之隶属政治者。共和时代,教育家得立于人民之地位以定标准,乃得有超轶政治之教育。

—— 摘编自蔡元培《对于新教育之意见》

材料二   盖吾人意见,以为西洋文明与吾国固有之文明,乃性质之异而非程度之差;而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西洋文明浓郁如酒,吾国文明淡泊如水,西洋文明腴美如肉,吾国文明粗砺如蔬,而中酒肉之毒者则当以水及蔬疗之也……中国传统文化长于统整,几千年来演成以儒家为主干而整合道释的中国精神文明之结晶体。而源于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的西洋文化则自古以来难以统一,文艺复兴以后更是众说纷杂。新文化运动迎西学而弃传统,复对纷杂片断之近代西洋文化忽迎忽弃,改宗倏忽而无所适从。这种传统价值资源毁弃无遣而输入价值又恍惚而无所守的局面,可谓“精神界之破产”。

——摘编自杜亚泉《静的文明与动的文明》

材料三   儒者不尚力争,何况于战?……若西洋诸民族,好战健斗,根诸天性,成为风俗。西洋民族性,恶侮辱,宁斗死,东洋民族性,恶斗死,宁侮辱。民族而具如斯卑劣无耻之根性,尚有何等颜面,高谈礼教文明而不羞愧!

——摘编自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


(1)根据材料一,指出蔡元培新教育主张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是否是中国“精神界之破产”。
(3)根据材料三,指出陈独秀的根本目的。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认识。
2021-10-03更新 | 12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大同一中、同煤一中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合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