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9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5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期间,英国的人口只占全世界人口的2%,却具有相当于全世界40%~60%的现代工业能力。英国纺纱业的机械化,比单个生产力提高了300400倍。伦敦是世界贸易中心、金融中心、政治中心和新闻中心。可以这样说,造船技术、蒸汽机和动力织机不断改变世界均势,蒸汽机和动力织机把英国推到19世纪世界领导国的地位。

——《英国百年经济奇迹》

材料二   马嘎尔尼使团带来了大批科学仪器作为礼物,希望以此引起清朝的重视。但清政府却将这些先进的科技成就一概视为“奇巧淫技”,并认为“天朝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而且,清朝政府对于英国人将各类专家的名字放在使团官员前面而感到大惑不解:“此项人等,既称官员,何以名列在天文、医生之后?”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英国》

材料三   在《盛世危言·后编·自序》中,郑观应明确指出,“商战重于兵战”,兵战固不可忽视,但是“末”,商战才是真正重要的,是“本”。要进行商战,必须有大量丰富而价廉物美的商品进入市场与外国资本主义竞争,而这需要有强大的工业做后盾。

——《历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领导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中国人对西方工业文明态度的变化。
2022-03-15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玉溪第三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99年,在第一轮课程改革的基础上,教育部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材料二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安排表(2001年)

               年级
       周课时
科目
品德与生活22
品德与社会2222
思想品德222
语文887766555
数学554444544
外语3333444
体育444333333
音乐222222111
美术222222111
科学2233
物理23
化学3
生物32
地理22
历史222
信息技术1111222
综合实践活动4444444
地方课程与学习课程33
周总课时262631303030343434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黄甫全《新中国小学教育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2)根据上述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实意义。
2022-02-08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省示范高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儒家"关中学派"代表吕大钧兄弟受《周礼》《礼记》的影响,订立《吕民乡约》。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乡约乡规,其主要内容有:一是德业相劝;二是过失相规:三是礼俗相交;四是患难相恤。在此基础上,又细化为更为具体的条款,以约来和规范乡民的个人行为。有学者认为:“《吕氏乡约》于君政官治之外别立乡人自治之团体,尤为空前之创制”

——摘编自党晓虹《中国传炕乡规民约研究》等

材料二   梁漱溟认为,中国的前途"必从复兴农村入手。他将邹平实验县整个行政系统实行教育机关化,以教育力量代替行政力量。县以下设乡学,……乡学就是“政教合一”的机构,目的是培养农民的新政治习惯—农民对团体生活及公共事务的注意力与活动力。……推广农业改良技术,组织成立了棉花运销、机织、林业、蚕业等生产合作社帮助农民增收,并成立了农村金融流通处、农村信用合作社和邹平卫生院等,面对面地为民众服务。经过努力,当地农村的社会秩序、经济、教育、社会风俗状况有了一定好转。

——摘编自李满星《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乡约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产生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梁漱溟乡村实验活动?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形成了系统的道德教育理论,他主张教育应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使儿童身心得到自由的发展。卢梭否认先天道德,认为人的德行是教育的结果。在肯定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的同时,卢梭主张道德教育要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身心特点,发展儿童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在卢梭看来,人的最基本的自然权利就是自由,自然教育实质上就是自由的教育,把儿童培养成自由的人。为此,他对经院教育的性质进行了猛烈的批判,指出封建专制和教会权威下的教育,是对儿童本性的压抑和摧残。此外,卢梭站在国家主义的立场上认为,在理想社会里,对儿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摘编自倪愫襄《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的历史流变》等

材料二   “人与人之间本来都是平等的……人类主要的天然禀赋、生命和自由……人人一可以享受”,“自从人们察觉到一个人据有两个人食粮的好处的时候起,平等就消失了,私有制就出现了。”

——摘自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卢梭的道德教育观念。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归纳卢梭在构建资本主义理性王国的政治理论上的贡献。
2022-01-25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省示范高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四洲志》是近代第一部国人所译的外国史地学著作。编译时,林则徐有意地调换了原书中介绍国家的顺序,按照亚洲一非洲一欧洲一美洲的顺序进行叙述,遵从了中国人以“天朝上国”为世界中心的习惯。他将选编的重点放在各国的兵制、统治情况,以及历史中对外交战的情况。从《四洲志》可以看出林则徐倡导学习西方的军事制度和器物,而缺乏对于自身政体缺陷的反思。这样“开眼看世界”的后果只能是空想出一个自己认知框架内的西方世界,而完全无法从根本上理解西方人的政治体制乃至于思维方式。通过林则徐在鸦片版争中的表现,也能看到这种局限性的具体表现。

——摘编自李昊洋《从〈四洲志〉看林则徐对于外部世界的认知与影响》

材料二   1874年冲正修编纂出版《支那地志略》,开创了近代日本编纂中国地志之始。该书吸收西方人有关中国的记录和研究成果,诸如经纬度的利用,新式地理词汇的使用等。该书作为当时日本人的学习教材,成为他们认识中国的读本。此后,日本人通过收集情报,来华实地踏查,翻译中国和西方人著作,编纂地志研究和认识中国。1880年高田义甫编纂有《清国地理小志》,1882年岸田吟香编有《清国地志》,1887年日本参谋本部利用在华调查资料编有《支那地志》,1893年安东不二雄编有《支那帝国地志》,至1894年前,日本编纂中国地志达到一个高峰,也标志日本研究中国到达一个小高潮。

——摘编自郭墨寒《冲正修编纂〈支那地志略〉研究》


(1)据材料一,归纳林则徐编译《四洲志》的特点,并说明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局限性。
(2)据材料二,概括1894年前日本编纂中国地志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4~1918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将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以极其尖锐的形式暴露了出来,战争空前残酷,使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和损失,战后结局的混乱,使世人为之震惊,也引起了人们对西方文明的普遍怀疑,资本主义制度丧失了光明的前途,失去了原有的吸引力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巴黎和会分赃的严酷事实,促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在强烈的打击和失望中觉醒,为寻找挽救中国危亡的新途径进行理智的思考,开始选择马克思主义。

——摘编自金鸣娟《试析十月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的影响》

材料二   人类文化所蒙受的浩劫不知使多少人伤心叹息、悲观失望,他们痛悼茨威格、查佩克、瓦普察洛夫、盖达尔、巴尔托克等许多文化精英的早逝,也惋惜无数人类文化珍品的毁灭。但人类文化并没有夭折,它像经过冰霜摧残、风雪蹂躏的一朵迎春花,终于熬过了严冬,又更加鲜艳地盛开在春日的阳光下。战争不可能中断文化的发展,文化的潮流有如黄河、密西西比河、亚马孙河永远奔腾向前,而人类则在它的沐浴中走向自己的未来。

——摘编自金重远《炮火中的文化:文化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一战”前后思想观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现代战争与文化交流碰撞的理解。
2022-01-24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部分学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19世纪欧洲贵族地位变化大事表(部分)

法国俄国英国
国王路易十四(16381715)时期,出现了一整套等级分明的规则和礼仪。成了欧洲各国宫廷模仿的榜样。
17898月法国制宪会议通过了《人权宣言》,宣称“在权利方西,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
1714年,沙皇颁布法令,将贵族的领地由有条件占有变成贵族私产。
1861年,俄国贵族失去了免费劳动力和近一半的土地。
1761年,英国下院中60%是贵族。
1832年议会改革中,苏格兰和爱尔兰选区茨得13个议席,新兴工业城市选区获得65个议会席位。
18~19世纪欧洲社会贵族阶层走向衰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任选两个角度)加以说明。
2022-01-20更新 | 193次组卷 | 4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4世纪的黑死病夺去了欧洲2千万到3千万人的生命,重要的是即使是那些幸存下来的工人也减少了他们的劳动力供应,1349年英国秋天收割的时候,地主们只能花双倍的工钱才能雇到人手,在整个中世纪,消费品一直供不应求。黑死病促进一部分人认识到在死神面前,贵贱都是平等的,人们冲破了教会的禁欲观念,此时的意大利和欧洲呼唤人性的解放。

——摘编自王红印《浅谈中世纪西欧黑死病的影响》

材料二   1932年日本将国内的细菌实验室搬到中国满洲,在这里使用大量中国健康的活人做实验,并多次组织远征队,将染有鼠疫等细菌的跳蚤和食品,用飞机在中原和江南、福建一带广泛散播,导致许多无皋百姓惨死,旧中国某些地方本身就有鼠疫霍乱流行,中国当局难以一下子区分是自然疫病流行还是细菌武器攻击。1939年日军还向苏军阵地发射了装有细菌的炮弹,致使这一地区发生了传染病疫情。19446月,美军对日军占领的塞班岛进行严密封锁,日军首脑见大势已去,竟然丧心病狂地实施人体病毒武器。

——据金成民《日本细菌战》


(1)根据材料一,分析黑死病给欧洲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日本研制和使用细菌战的特点。
2022-01-19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铁岭市六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普朗克(1858-1947)十分具有音乐天赋,曾为多首歌曲作曲,但他在大学选择专业时,决定学习物理。他的物理老师曾劝他不要学习物理,认为“这门科学中的一切都已经被研究了”,这也是当时许多物理学家所坚持的观点,但普朗克说:“我只希望理解已经存在物理学基础,或许能将其加深。”普朗克中年以后家庭遇到了不幸,1909年,妻子去世,后来大儿子死于凡尔登战役,二儿子因参与暗杀希特勒未遂而被纳粹杀害,然而普朗克仍以顽强的毅力潜心研究物理学。他发现了普朗克辐射定律,提出能量子假设,为量子理论奠基,1918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纳粹政权统治下,他反对种族灭绝政策,并坚持留在德国尽力保护各国科学家。

——摘编自冯士超《世界科技发展史话》

材料二   邓稼先(1924-1986)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便投身到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统治的斗争中。他认为只有学习更先进的知识和本领才能报效祖国,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进入美国普渡大学学习,由于学习成绩突出,一年多就获得了博士学位,被称为“娃娃博士”。美国政府打算用优越的科研条件、生活条件留住他,但被邓稼先婉言谢绝了,在新中国百废待兴之际回到祖国,并隐姓埋名,在茫茫戈壁数年如一日从事核武器研究,他的团队攻坚克难、费尽心血,使新中国成功地研制出原子弹、氢弹,被授予“两弹元勋”。

——摘编自杨振宁《邓稼先》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普朗克和邓稼先科技研究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普朗克和邓稼先科技成就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你对科技研究的认识。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严复(1854~1921),福建侯官人。严复先后毕业于福州船政学堂和英国皇家海军学院,1879年回国后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从1880年到1900年,严复一直在李鸿章创办的北洋水师学堂任教,培养了中国近代第一批海军人才,并给北洋水师学堂带来了西方现代海洋思想、现代海军管理方式和教学理论。他逐渐形成自己的海权思想,认为海权具有"国振驭远之良策,民收航海之利资"的政治与经济的双重目的,关系到国家的贫富强弱和国际地位高下。离开北洋水师学堂后,严复先后出任安徽高等学堂监督、复旦公学和北京大学等校校长,以教育救国为任。

严复系统地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他的译著是中国 20世纪最重要启蒙译著。严复的翻译考究、严谨,他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后世的翻译工作产生深远影响。

《天演论》是严复最有名的译作之一,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阐发其救亡图存的观点,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自强自立。他的译作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启蒙影响。严复后来的中西方思想文化比较观走向成熟,开始担忧中国丧失本民族的"国种特性",趋向于复归传统文化。

——摘编自《严复∶开启民智的一代宗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严复的主要贡献。
(2)结合材料和所学,概述严复的海权思想,并分析其产生背景。
2022-01-14更新 | 126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石景山区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