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水浒传》部分引文

引文出处
嘉祐三年瘟疫转盛。仁宗天子闻知,龙体不安,复会百官计议。向那班部中,有一大臣越班启奏。天子看时,乃是参知政事范仲淹(989—1052年)。《水浒传》楔子
(宋江)清晨醒来较早,出来街上从县前过时看到了一盏明灯,仔细一看是卖汤药的王公来到县前赶早市,宋江撒谎道:“便是夜来酒醉错听更鼓”。《水浒传》第二十回
卢员外攻打东昌府,因遇没羽箭张清,吃了败仗。宋江前去助战,被张清用石子打中一十五员大将。《水浒传》第七十回
燕青和李逵入东京城看灯,两个手厮挽着,正投桑家瓦来。来到瓦子前……李逵定要入去。《水浒传》第一百一十回

     ——据《明史·地理志》卷四十八


(1)从材料一中任意提取两条历史信息加以阐释。
(2)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水浒传》的史料价值。
2021-03-15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朝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初,列强在蒙古、西藏、新疆地区策划分裂活动,作为“国族”的中华民族观念开始出现。中华民国成立后,“五族共和”成为传诵一时的口号。1924年,孙中山在演讲中第一次使用了“民族复兴”一词,并批评列强“不准弱小民族复兴”。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复兴”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社会思潮。1935年国民政府设立民族扫墓节,1937年国共合祭黄帝陵。

——摘编自黄兴涛《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

材料二 面对西方列强对中华民族的侵略,三元里人民自发组织奋起抗英;中法战争中,冯子材以七十高龄和法军拼杀;甲午战争时,邓世昌血染黄海。为改变中国现状,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把轮船、火车、手表、望远镜等西洋技术看成“正正堂堂之技”。郑观应主张“君民共主”的君主立宪。康有为发表的《物质救国论》,界定了“物质学”即科学的概念。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陈独秀、李大钊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开展一系列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以救治国人心理上、思想上的疾病……

——摘编自缪克成主编《民族精神》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中华民族观念变迁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民族精神的作用。
3 . 阅读下表,回答问题。

历史研究中历史分期是一项重要工作,关于“中国近代史起点”问题,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均有或明或暗的交锋,至今依然并未消歇。最具影响的观点主要有如下三种。

关于中国近代史起点的最具影响的观点


——整理自赵庆云《何为近代一中国近代史时限问题讨论述评》


(1)关于中国近代史起点存在多种观点,分析其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起点"的理由。
2020-12-23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五)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日出·印象》,是法国画家克洛德.莫奈于1872年在勒阿弗尔港口画的一幅写生画描绘的是在晨雾笼罩中日出时的港口景象。在由淡紫、微红、蓝灰和橙黄等色组成的色调中,一轮生机勃勃的红日拖着海水中一缕橙黄色的波光,冉冉升起。海水、天空、景物在轻松的笔调中,交错渗透,浑然一体。近海中的三只小船,在薄雾中渐渐变得模糊不清,远处的建筑、港口、吊车、船舶、桅杆等也都在晨曦中朦胧隐现。这一切,都是画家从一个窗口看出主画成的。

——摘编自邵大箴《外国美术简史》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日出·印象》这幅绘画作品所蕴含的艺术信息进行分析。
2020-12-08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传统的中国,技术上的追寻是由两种人做的。一种是知识分子,一种是工匠。工匠创造的成绩远超过知识分子。中国的知识分子不是没有从事观察,也不是没有讨论与研究;只是他们有另一种关怀。

——许倬云《历史分光镜》

材料二  宋代士人群体意识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宋初石介极力主张为文必须与倡扬儒家之道结合起来,要文道统一。张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面对社会危机,士大夫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范仲淹上书皇帝,直陈天下危机,呼吁变通更张,发起了以澄清吏治为重点的庆历新政。王安石在上书中告诫享国日久矣,此诚当恻担忧天下,他发起的熙宁变法运动把宋代政治变革推向高潮。

——摘编自郭学信《宋代士大夫群体意识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举出两例由工匠创造的技术成绩。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另一种关怀”具体内涵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士人群体意识产生的历史原因。
2020-12-06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三)历史试题
6 . 历史展览是向民众普及历史知识,实现历史教育社会功能的重要途径之一。某校在一次社会实践活动中,面对公众举办了一次历史展览。现摘录其中的部分展览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展览一:东西方科技



牛耕

蒸汽机

清朝战船

英国战船

(1)观察以上两组中外对比图片你有哪些认识?有观众认为,上述图片展示中,最先进最核心的技术是蒸汽机,它是工业革命中最伟大的发明,结合所学,请你以解说员的身份,以该观点为中心为蒸汽机写一段解说词。

展览二:中外思想集锦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卢梭《社会契约论》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   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我们就会发现社会公约可以简化为如下的词句:“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而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请指出展览二中两位思想家的共同主张及本质区别。你认为中国的新思想不能像欧洲的思想潮流那样对历史进程产生巨大影响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展览三   中外名画欣赏



《清明上河图》

《蒙娜丽莎》

(3)法国艺术评论家丹纳说:“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艺术鉴赏的基本要求,请你欣赏展览三中两幅名画,为其中一幅撰写作品简介。(内容必须包括:作者、艺术风格或流派、时代特征)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书院之名始于唐朝官方设立的丽正书院,其职责为收集整理、校勘书籍,经过唐末五代的演进,到宋代书院兴盛,遂成定型。朱熹在《衡州石鼓书院记》谈到∶"前代庠序之教不修,士病无所学,往往相与择圣地,立精舍,为群居讲习之所,而为政者或就而囊表之,若此山,若白鹿洞是也。"宋代书院的"山长"(主持负责人)同时又是主讲教授,多由当时著名的学者担任。朱熹主持白鹿洞书院时,曾制定《白鹿润揭示》,对书院的办学宗旨、教学内容、教师选聘、经费来源、组织管理、图书收藏等都有明确的规定。宋儒通过书院进行讲学,宣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整顿士习民风;传播自己的学术观点,与不同的学派论辩,反对佛、道等异端思想。书院讲学不限于本院教师,凡当世名儒诸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均可以应邀开座讲学,学生可以自由择师,不抱门户之见。

——杨渭生《宋代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之比较》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书院的办学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书院发展的历史意义。
2020-12-02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庆南开中学2021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被视为中世纪欧洲向近代转型的两大动力,对欧美以及整个世界都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灵魂称义不因为任何行为,仅由于信仰。……无论是传教士、神父,或是教皇,和其他基督教徒并无不同之处,并非自成团体,或是高于其他教徒之上的。……罗马教廷只管信仰上的事,至于财产、金钱、生命等事务应由政府处理,皇权应该名副其实。

——马丁·路德

材料二   加尔文认为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是他被上帝预定为选民的外在标志。加尔文派的改革自始至终就一直和政治力量紧密结合。更确切地说,加尔文推行宗教改革的整个过程就是他与日内瓦政府争夺权力的过程。最终他把日内瓦变成了一个政教合一但教权高于政权的城市神权共和国。


(1)编写一幕发生在16~17世纪欧洲的人物对话场景。(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欧洲宗教改革的内容;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2)结合宗教改革的内容,说明宗教改革是欧洲向近代转型的两大动力之一。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近代法国大众阅读场所的发展,既体现了政治精英引导甚至规训大众的倾向,也反映了工人大众自我发展、休闲娱乐的诉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19世纪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法国的书籍比较昂贵,报纸大都采取预订制,三月或是整年起订,不单期零售,普通大众难以承受。工人在小酒馆饮酒之余,还浏览报纸,或是听人朗读报纸上的新闻。有些工人接受了政治宣传,从而参加罢工、社会运动甚至革命。一些社会精英和慈善家认为大众图书馆是教育的有益补充,通过它可以引导、控制和审查大众阅读中出现的新读者,尤其是工人读者。七月王朝时期(1830- -1848), 仅在巴黎就有超过500家获得了官方许可的大众阅读室。1850 年,法国作家茹尔.拉杜建立“市镇图书馆和好书推广协会”,并倡议在法国所有市镇都建立-所图书馆。该计划得到了时任总统路.易.波拿巴的支持,后者认为“在所有法国市镇建立图书馆是一项慈善和公益事业”。19世纪60年代,建立大众图书馆的运动进展迅速,并在随后的第三共和国也得到延续。1902年时,法国已有300家大众图书馆.

——-摘编自顾杭《19世纪法国的大众阅读场所》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法国大众阅读场所发展的原因。
(2)编写一幕发生在19世纪法国巴黎大众阅读室内的人物对话场景。(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法国当时政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10 .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

材料二   汉武帝时期,儒学确立了独尊地位,呈现繁盛之势。魏晋南北朝时,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盛行,儒学自身也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在此基础上,唐朝统治者整体而言,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面对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儒学的正统地位也受到挑战,唐中期的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用儒学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材料三   唐代实行三教并行政策。统治者从政治需要出发,利用儒家君臣父子之义来巩固统治,也用佛道来安定社会,缓和矛盾……到了宋代,理学兴起,儒家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佛道的影响也随之减弱。理学家提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理学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他们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并结合所学指出孔子提出这一主张的实质。
(2)依据材料二简要概括从汉至唐推动儒学地位变化的原因。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到了宋代,理学兴起,儒家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