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郑和七下西洋盛况空前,但是他下西洋的大量原始资料,如皇帝敕书、郑和船队的编制、名单、航海日志、账目等,本应存于兵部档案,如今却已荡然无存。据称有大臣因郑和下西洋劳民伤财,国家财政难以负担,生恐皇帝再有此举,故私自藏匿并销毁。郑和之后的明清时期,政府转向放升领先世界的航海技术,关上了通往海洋的大门,直到四自多年后被西方国家用枪炮打开中国大门。

——摘编自苏纪兰《郑和下西洋的回顾与思考》

材料二: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认为海洋经略“实为海疆久远之谋”;魏源不仅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海防思想,而且提出了大力发展工业和航运业推动海洋贸易生产发展,“以商贾为本计”的海洋经略思想……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之间,李鸿章发出了“御外之道莫重于海防,海防之要莫重于水师”的呐喊;张之洞提出了“整顿海军实为经国要图”……辛亥革命爆发后,孙中山指出:“海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海军实为富强之基”。

——摘编自杨文鹤《海洋与近代中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基本海洋政策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先进人物的海洋经略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背景。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刘邦的儿子和孙子继承了他作为最高统治者的俭朴和仁慈作风。汉武帝(公元前156—前87年)时,他开始加强政府管制力度,对贸易和商人实行强制性政府管理,确立新税制,对盐、铁及粮食供应推行新的国家管制办法。最后这项措施后来叫做“和籴法”,即由政府在丰收年或在粮食富裕地区以低限价收购粮食,以避免歉收年出现饥荒。

整顿好帝国内部秩序,增加了政府岁入并提高了国力后,汉武帝于公元前111年开始实行野心勃勃的新征服计划。矛头首先指向位于东南部的福建和广东地区。那个时代北方的主要游牧民族是匈奴,汉朝将领曾抱怨说,匈奴“骑快马飞驰,他们胸中跳动着野兽的心”。但汉武帝还是在一系列战役中打败了他们,至少在一段时期内将他们赶出内蒙古、甘肃和新疆的大部分地区,然后在那些地区及沿丝绸之路安置中国驻军。

——摘编自【美】罗兹·墨菲著《亚洲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国家主流意识发生的变化及加强经济“管制”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新征服”行动产生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认为先王因为有善心,所以才实行仁政,仁政之所以是正确的、合理的,是因为它植根于人的本性中,是合乎人性的。他总结历史经验,发现桀纣之失民,实际上是失去了民心。反之,汤、武无敌于天下,就在于“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顺从了天下民心。因此认为君主之行事,必须以民意为依归,认为民意即天意,若君主不能以人民意志为意志,人民可以把君主当作仇敌,起来推翻他。孟子希望国君能“贵德而尊士”,让“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做到了这一点,就能广泛地招揽人才,达到“王天下”的目的。孟子还主张发展经济、轻徭薄赋,使人民安居乐业,同时对人民施行教化,以达到王道。

——摘编自李秋华《孟子仁政思想初探》

材料二   柏拉图在《理想国》等著作中阐述了许多关于统治者政德的内容。他对治国者的政治信念、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他认为:统治者的统治就是在理智和统治技艺的指引下,始终大公无私地、公正地对待他们的臣民,并“运用他们的技艺作为一种比成文法更加强大的力量去谋取幸福”。他以具有智慧和知识作为君主的首要条件,独创性地提出了由“哲学王”担任统治者的观点,其“理想国”中的完美君主——“哲学王”能将智慧与权力统一起来、知识与理性有机结合起来。柏拉图提出真正的哲学家要有“正义”“节制”等品质。他认为正义是一个人的理想所在,是人们的一个目标,是人性中理性指导意志、情感节制欲望的一种理想状态,统治者如果能按照最高理性管理好国家,便是推行社会的“正义”;他也认为节制像勇敢一样,是一种具体的善,是一种美德,“节制型的执政官是极为谨慎、公正、循规蹈矩的,能在私人事务方面发挥良好的作用”。

——摘编自邢同卫朱艳红《孔子与柏拉图的政德思想探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子和柏拉图政治思想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孟子和柏拉图政治思想出现差异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农书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南北朝时期的《齐民要术》系统总结了北方旱作农业精耕细作的经验,是代表当时中国和世界最高水平的农学经典,宋代的《陈旉农书》第一次总结了南方农业技术的成就。元代的《农桑辑要》《王祯农书》囊括了南北方农业科学技术的精华,明代的《农政全书》首次增加屯垦、水利、荒政等内容,并收录了西方水利著作,是传统农学中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集大成之作。近代西方农业科学传入之前,中国农书估计达千种之多,内容涵盖了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

——摘编自卢嘉锡总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二   19001903年,罗振玉编纂刊印了《农学丛书》。该丛书汇集了中国古代农书和部分国外农书,反映了中国传统农学的发展趋向。1924年,万国鼎等人编著的《中国农书目录汇编》是第一部对中国古代农书进行系统分类编目的著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业部于1955年提出整理祖国农业遗产,决定在南京农学院设立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该研究室成立后,先后编纂出版了《中国农学遗产选集》《氾胜之书辑释》《陈男农书校注》等书,得到了英国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的高度评价:后来、研究室又以古代农书为主要资料,编写了中国首部综合性农业科技史著作—《中国农学史》。该书的出版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轰动,被誉为农史学科领域的里程碑。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书编写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末以来农书整理变化的特点。
2023-06-21更新 | 1401次组卷 | 9卷引用:江西省赣州中学蓉江校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清代书法家梁巘在《评书帖》中有一段著名的书论——“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王羲之《秦橘帖》

               晋尚韵                                                       唐尚法


       苏轼书法                            米芾书法                         黄庭坚书法                           蔡襄书法

                                                                 宋尚意

赵孟頫书法                              文征明书法                 徐渭书法     傅山书法

                                                                 元明尚态


结合材料,围绕“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任选某一个历史时期,以这一时期书法风格的成因为主题,进行阐释。(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阐释清晰。)   
2023-03-24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2023届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时期,学术领域“百家争鸣”的出现绝非偶然,夏商西周时期为之奠定了两个并重且不可分离的历史基础:人才和思想资源……西周末年礼崩乐坏,士作为低级贵族从政治结构中游离出来。在生存压力之下,士面临着再就业的选择。士再就业的事实,决定他们必须在自己原有知识基础之上,根据现实的需要,提出不同的思想观念和解决方案,并在私学兴起的背景之下不断强化自身独特的思想立场,这些举措推动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促进了轴心时期中国思想的突破。

——摘编自何善蒙《“士”的再就业与百家争鸣》等

材料二   就当时而言,百家争鸣在经济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繁荣,而封建经济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文化的进一步繁荣,并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在文化上,百家争鸣使教育从原来局限于统治阶级内部进行的“学在官府”发展成为人人都能够通过不同渠道获取知识的“学在民间”。知识分子对世界观和社会现象进行思考,使文化传播和文明进步都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摘编自谭苏《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条件,并分析材料一中“士”的再就业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伏尔泰认为,国家的法律应该充分体现和保护公民自由的权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财产私有权。财产私有权是人在自然状态下就拥有的一种天赋权利,保护公民的财产私有权,会促进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有利于国家的富裕和繁荣。伏尔泰写道:“自由和财产是英国人伟大的理性声音……是自然的呼声……地产的所有者种植自己的世袭土地比种植他人的土地要好。”但卢梭却认为,私有制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他并不是永恒的。“当他们仅从事一个人能单独操作的工作和不需要许多人协助的手艺的时候,他们还都过着本性所许可的自由、健康、善良而幸福的生活,并且在他们之间继续享受着无拘无束的自由交往的快乐。但是,自从一个人需要另一个人的帮助,自从人们觉察到一个具有两个人的粮食的好处,平等就消失了,私有制就出现了。”

——摘编自宋全成《欧洲启蒙思想中的两大派别之比较—以自由平等观为例》

材料二在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看来,私有财产权利能实现保护个体权利的重任。然而,财产所有者毕竟不是社会的全部。作为人类的一员,贫乏者本该享受自然的馈赠,如今在私有财产权利的法权限制下却无法获取正常生存所需。劳动创造了私有财产,但对于弱者来说,劳动成为奴役的工具。劳动能为财产所有者创造更多的财富,而他们用这些他人劳动创造出的数量更大的财富稳固实现对劳动者的奴役。个体不是生活在孤立的现实中,仅仅保护个人自由与权利的扩展源于人类文明的进步,并最终作用于个体,使其停滞不前。个人自由与权利的扩张源于人类文明的进步,如若将人类的共同体打散成孤立的原子,这样缺乏交往的状态只会带来固守与蒙昧。

——摘编自吴杰《近代西方私有财产权利观念的考察与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伏尔泰和卢梭对私有财产拥有不同看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国家私有财产权存在的缺陷及结果。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黄炎培(18781965)浦东川沙人,近代职业教育家。1902年从南洋公学毕业回国后,返乡办新教育,19175月黄炎培联合教育界,实业界在上海发起中华职业教育社,次年创办中华职业学校。后参与筹办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河海大学)东南大学上海商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厦门大学并发表《中华职业教育社宣传书》。他主张“职业教育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办学校要遵守社会化,科学化方针。在教学中他主张“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受教育者要有“敬业乐群劳工神圣”的思想,就业要适应“社会分工”和“人类个性”需要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与实践》


(1)根据材料概括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内容。
(2)结合时代背景,简要评价20世纪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和实践。
2023-01-05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五市九校协作体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主流的知识和思想逐渐失去了对当时社会问题的诊断和疗救能力,也失去了对宇宙和人生问题的解释和批判能力的时候,往往出现很奇怪的现象:它一方面被提升为笼罩一切、不容置疑的思想,一方面逐渐沦落为一种无须思考、失去思想的记诵知识,它只是凭借着政治权力和世俗利益,维持着它对知识阶层的吸引力。可是,与此相对照的是,过去作为边缘的佛教、道教,却成为那个时代最活跃、最富于生机的知识、思想与信仰。过去并不占主流的外来生活方式,也渐渐成为那个时代最新鲜、最奉行的时尚。—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材料二   明清换代,中国社会经历了天崩地坼的巨大变化。在这一历史转变过程中,学人不断总结明亡的教训,探索天下治乱的根源。他们一反晚明浮夸空谈的学风,强调“实践”“实行”“实功”“实事”,易主观玄想为客观考察,祛空谈而求征实,把学术研究的范围扩大到自然、社会和思想各个领域,举凡天文、地理、经史、典制、吏治、河漕、兵工、民俗乃至文字、音韵无不精研深究。

——李治亭《清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宋明理学在儒学发展史上的贡献。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明末清初新思潮萌发的背景。
10 . 黄宗羲的学问和品行堪为楷模,后人敬仰其学行,屡有纪念之举。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吾邑号称文献之邦,代有名贤,社祭相望,独至黄宗羲先生,尚无专祠,无以崇礼先哲、讽励人民也。先生言“天下为主,君为客”,近人目之为东方卢梭。其为学也,上承阳明,知行合一;于经史历数之学,无不贯通。观乎方志之传记,著述之留遗,盖可想见其为人焉。查黄公学行风节,卓绝千古,晚清之季,从祀文庙。姚邑为公故里,理应设立专祠。

——摘编自《余姚知事请建先贤祠宇》(1917年)

材料二县长林泽,为崇敬先贤起见,特发起组织黄社。黄宗羲先生道德文史,彪炳千秋,明社既倾,力谋匡复,其悲愤忠义之气,充塞宇内。当此学术衰歇、民气消沉之际,极宜集社崇奉,以资表扬,而昭激励。

——摘编自《余姚县长发起组织黄社》(1936年)


(1)据材料概括黄宗羲的学行表现,指出当地人了解其学行的途径。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地方官倡导纪念黄宗羲的动机及其时代背景。
2022-11-27更新 | 1895次组卷 | 13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