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6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

类别数学天文历法气象地学化学农学机械水利轻工兵器
项数2225259257788

材料二  农业的产生,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精耕细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14世纪后,西方工商业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不断得到成长与发展……随着文艺复兴的深入发展,人们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认识也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面向世界,注重实践的精神,激励人们以科学的态度和全新的思想方式探索和解释自然现象。生产经验的积累,技术能力的提高,也为科学研究创造了条件。近代自然科学兴起。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通史》

材料三  中国发明了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这些重要的东西,外国今日知道利用它,所以他们能够有今日的强盛。……由此可见中国古时不是没有能力的,因为后来失了那种能力,所以我们民族的地位也逐渐退化。现在要恢复固有的地位,便先要把我们固有的能力一齐都恢复起来。

——《孙中山选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成就主要分布在哪些领域?其原因是什么?
(2)指出中国古代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上地位的变化,并据材料二简要说明原因。
(3)如何理解孙中山说的“外国今日知道利用它(四大发明),所以他们能够有今日的强盛”?
(4)材料三中孙中山对“我们民族的地位也逐渐退化”的原因分析是否正确?为什么?
2021-03-13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复圣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学分认定考试历史试题

2 . 教育变革与时代变迁、社会发展需要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间14世纪—16世纪欧洲大学10世纪—13世纪中国书院
课程
教学
主要
内容
文法、文学、(1)基本教材:儒家经典著作。
(2)重要读物:理学大师著作;史学《左传》《汉书》等;诗词《诗经》《楚辞》等。
(3)其他:治民、水利、等学科,但比例很少,不如儒经地位高。
辩证法
算术、几何学
天文学、力学
历史、地理学
音乐

材料二京师同文馆总教习美国传教士丁韪良说“有希望革新这古老的帝国的是新教育,新教育的肇端是同文馆。”

材料三下表反映了1949年和1998年山东教育的相关信息。

学校数(单位:所)在校学生数(单位:万人)
小学中学高等学校小学中学高等学校
1949年2747666411933.891.77
1998年344804635303(含民办高校)951571.551.4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14—16世纪欧洲大学与10—13世纪中国书院的课程设置的差异。

(2)观察材料二图片结合所学回答中国近代的“新教育是怎样革新古老帝国的”?

(3)据材料三表格中的数据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东教育的主要变化。推动其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017-12-10更新 | 66次组卷 | 3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复习试题3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末,芯片技术、纳米技术、基因技术等形成了全球范围内的扩散趋势。有些高风险、高成本的尖端科技实验成具有重大意义的全球性课题,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关注和参与,欧洲、东盟等都制订科技发展计划,以推进地区性科技合作。目前,发达国家拥有全世界90%以上的高科技设施,掌握着80%以上的世界研究与开发项目。发展中国家也不断增加科技研发投入,改革科技创新体制以增强自身科技实力。

——摘编自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

材料二   202092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为《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0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9.40亿,互联网普及率为67.0%。在此次疫情期间,我国互联网产业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活力和韧性,不仅为精准有效防控疫情发挥了关键作用,还在数字基建、数字经济、数字惠民和数字治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成为我国应对新挑战、建设新经济的重要力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末以来世界科技发展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互联网发展所带来影响的认识。
2021-03-17更新 | 207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A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农民是中国社会的主力军,他们的生活面貌深受所处时代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末20初,河南“洋货山积,土货寥落.无论大小市镇,触目无非外货”。“河南农村中贫困的农民离乡背井出外谋生者一天天增加”,“滑县、封邱、阳式、原武、延律诸县,每年总有大批农民,成群结.出外工作”。

——谢晓鹏<20世纪初河南城市化启动的主要动力》

材料二 我这回到湖南,实地考察了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县的情况。从一月四日起至二月五日止,共三十二天,在乡下,在县城,召集有经验的农民和农运工作同志开调查会,仔细听他们的报告,所得材料不少。许多农民运动的道理,和在汉口、长沙从绅士阶级那里听得的道理,完全相反。

据去年十一月省农民协会统计,全省七十五县中,三十七县有了组织,会员人数一百三十六万七千七百二十七.凡有农民运动各县,梭镖队便迅速地发展。这个广大的梭镖势力,大于前述旧武装势力,是使一切土豪劣绅看了打颤的一种新起的武装力量。农民学校有些已经举办,有些正在筹备,平均每乡有一所。他们非常热心开办这种学校,认为这样的学校才是他们自己的。农民运动发展的结果,农民的文化程度迅速地提高了。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西方的商品倾销和原料掠夺对河南农民生活造成的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回到湖南,实地考察”的背景,并据材料二说明该考察报告对研究20世纪20年代历史的史料价值。
5 . 中华民族曾在历史上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而近代科技却远远落后于西方先进国家。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科技事业得到较全面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科技发明统计资料

时间401—1000年1001—1500年1501—1840年
中国在世界科技发明中的比例70%58%29%

——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的统计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1956年,中国组建0038部队,由钱学森担任院长,开始谋划发展独立的航天事业。1960年,中国自制的第一枚导弹1059发射成功。1965年,中国开始正式立项研制航天运载火箭。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1973年,中国第一次卫星(长空1号卫星)发射失败。1990年,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把美国制造的“亚洲l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的轨道,中国进入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1996年,中国第一次发射外国卫星(“国际星7A”)失败。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升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1956年~2003年中国航天科技发展的特点。
(3)20世纪60—90代以来,中国航天科技发展所面临的国际格局和国内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科技发展的社会因素有哪些?
2020-09-21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部分区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儒家思想在不同时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体现出不同的时代特点。阅读以下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西周宗族制度,到东周时期发生了比较剧烈的破坏。 东周大小宗族间展开了长期的兼并战争,许多国家和采邑灭亡了,原来的经济基础变化了。在战争中某些统治者继承西周敬天 保民思想,对祀与戎有了新的认识。东周在西周的文化基础上表现出伟大的创造性,产生了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 郑国子产创法家,齐国孙武创兵家,鲁国孔丘创儒家,宋大夫墨翟创墨 家,诸子百家的多家学派在东周后半期都创始了。

——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二汉武帝时期,儒学确立了独尊地位,呈现繁盛之势。魏晋南北朝时,中国本土宗教道 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盛行,儒学自身也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 的理论。 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 面对佛教和道教的发展, 儒学的正统地位也受到挑战,唐中期的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 上册》

材料三中国思想的演进,正如韩愈、张载所指出,如果儒家将《论语》《孟子》《大学》和《中 庸》融合为一体,就可以”发育万物,峻极于天”。 这一理论工程,经过韩愈、张载等思想家的运送木 石,到周敦颐、二程(程颢、程颐)和朱熹,由他们设计建筑,就有了宋代理学大厦的创建。这是佛教 与中土文化以及儒、道的高层次融合。这一融合的完成在宋代,不是偶然的。宋代经济、文化、科 学相当发达。有学者统计,宋代士人在全部人口中占有一定比例,通过科举而做官的不少。书:发达。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背景,并简述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从汉至唐儒学地位的变化。分析宋代理学产生的背景,以及宋明理学的特点。
7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据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一书统计,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基本的发明创造,几乎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如下表:

年代科技发明(件)中国世界其他国家
百分比百分比
公元1~400年452862%1738%
公元401~1000年453271%1329%
公元1001~1500年673857%2943%
公元1501~1840年472194%45396%

材料二   


材料三   1961412日,苏联发射了宇宙飞船“东方”1号(如图),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次载人空间飞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科技史上地位。
(2)唐宋时期我国对世界文明与进步产生重要影响的发明是什么?对世界文明与进步产生的影响有哪些?
(3)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材料二所反映的各领域在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科技成就各一个(包括时间、事件和影响)。
(4)材料二、三涉及的新技术是哪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2021-01-27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力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科技发明统计(《自然科学大事年表》)

年代科技发明
(件数)
中国科技发明世界其他国家科技发明
件数百分比件数百分比
公元1400452862%1738%
公元4011000453271%1329%
公元10011500673857%2943%

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中国的世界记录》)

类别数学天文地学化学农学机械水利轻工兵器
项数2225259257789

(1)依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科技成就的特点,并举出两例影响世界的科技成就。

材料二   下列是两幅反映现代中国科技成就的图片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在哪些科技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请你再举两例新中国取得的科技成就。
(3)请你谈谈新中国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2021-01-23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第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材料一     图为中国、西方古代科技成果比较。


材料二    农业的产生,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精耕细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14世纪后,西方工商业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不断得到成长与发展……随着文艺复兴的深入发展,人们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认识也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面向世界,注重实践的精神,激励人们以科学的态度和全新的思想方式探索和解释自然现象。生产经验的积累,技术能力的提高,也为科学研究创造了条件。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通史》 

材料三  《中国的世界纪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

类别 数学 天文历法 地学 化学 农学 机械 水利 轻工 兵器
项数 22 25 25 9 35 7 17 8 8

科学发现始终是在继承与突破传统认识的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的。由于观测技术的进步,中世纪末期,一些具有进步思想的哲学家和天文学家对基督教宣扬的地球中心说提出质疑。哥白尼在研究了大量古希腊哲学和天文学著作基础上,经过长期推算,提出“日心说”建立起一个新的宇宙体系——日心体系。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著名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物体下落的速度与质量成比例”的学说……1781年,一些科学家根据万有引力理论,通过大量的计算先后发现了海王星与冥王星。

材料四  1956年,国家编制出《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本着“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方针,确立了国家重点科技任务和发展尖端科技的紧急措施,再全国范围内掀起一个“向科学进军”的热潮。截止到1970年,我国国防科学技术领域以及航天领域取得一系列震惊世界的重大成就。

——据人民版历史教材必修三整理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上地位的变化?根据材料二分析中国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上地位变化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从主要领域和研究方法两方面比较中国古代科技与西方近代科技有何不同特点?
(3)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自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来(1956年)到1970年,我国国防科技领域及航天领域取得一系列震惊世界的重大成就的表现。
2020-04-30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第二十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1   1949—1957年我国各类高校数量及构成情况(单位:所)
年份合计综合大学工业院校农业院校林业院校医药院校师范院校语文院校财经院校政法院校体育院校艺术院校其他院校
194920549281822121111721827
19501935027171612612321820
1951206473615273081911184
19522012243253313381232154
1953181143826329338644151
1954188144026328398546141
1955194144226328428556141
1956227154828337558556161
1957229174428337588556171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
1能够反映我国高校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