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勒鲁瓦·古尔亨说:“人们可以接受一种比他们以前所用的语言更简单的语言,可以接受一种较不发达的宗教,可是除非由于战争而暂时倒退,他们绝不会从用犁倒退到用锹。”不仅如此,在传播整套思想体系方面,似乎存在着某种“先天的”不可能性,因为思想体系无疑要受到各种独特的种族特征的限制,可是这些思想体系的点滴片段还是有可能传播的。

古代地中海区域的欧洲人除了发明瘦腿转磨外,他们贡献出的唯一有价值的机械技术是高转筒车,即后来阿拉伯各地普遍使用的“萨吉雅”。可是中国人的发明就多了,这些发明在公元1世纪到18世纪期间先后传到了欧洲和其他地区。

——摘编自(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二   “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些发明的力量、功效和结果,但它们远不如三大发明那么惹人注目:这三大发明古人并不知道,它们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因为这三大发明改变了整个世界面貌和状态。”英国哲学家、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这一论断的重大意义在于:他富有洞察力地选择的三大发明都起源于中国。然而,这三大发明对中国并没什么作用,相反,却在西方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中国的文明根深蒂固,中国的帝国组织渗透甚广,决不想允许这些发明破坏传统的制度与习俗。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西方科技交流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三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产生的不同影响。
2 . 阅读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以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倘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材料二   中华民国政治形式与内容的分割迫使新文化运动中的知识分子深入到思想文化的深层中去寻找国家富强的出路,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分子,不论是新文化派,还是文化保守主义,都对“民主”持有肯定态度,同时,他们对民主的理解和追求方向又不完全相同,可分为激进民主主义、自由派民主主义、无政府主义等五类。新文化运动时期,从西方文明寻找到的科学旗帜已超越了自然科学领域,逐渐渗透到社会科学、宇宙人生领域。科学主义作为一种时代思潮取得了舆论上的胜势。出现科学可以解决一切的论调。

——摘编自穆允军《文化比较视域下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再思考》

材料三   17世纪时,近代自然科学家大都反对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理论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神学世界观:同时,他们又借鉴古代一些自然哲学的思想理论,推陈出新,近代自然科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理性和科学在一切人类社会活动的主导地位。这个时期的哲学家们和社会科学家们不承认任何的专制权威,不论是宗教信仰和自然观,还是社会制度和国家法律都经受了挑战和审判,一切都需要“理性的法庭”去审查、裁定。社会科学家们提出的许多科学的、理性的观点推动了当时政治、经济、法律等社会科学的全面发展。

——摘编自张丽敏《启蒙运动时期的社会科学思想探析》


(1)材料一中,陈独秀认为“西洋文明输入吾国”后国人的“觉悟”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民主与科学的发展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启蒙运动与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社会科学发展的不同之处。
2020-04-04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3月)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列宁曾说:“唯心主义是生长在人类智慧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而宗教就是唯心主义的重要体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神学统治的年代,盲目信仰、禁欲主义成为至上的美德和追求,人类失去了真实的自我和真实的生活。

——张成岗《从神本到人文:“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精神解读》

材料二马西莫·菲尔波精辟地指出:“文艺复兴时期罗马的辉煌,成为数十年间杰出的艺术家们荟萃的中心,如果没有教会的大量订货和教皇与红衣主教们用之不竭的消费,是不可想象的,因为这些都是最重要的社会前提之一。”

——欧金尼奥·加林《文艺复兴时期的人》

材料三虽然世俗题材艺术品的数量和比例都有所增加,世俗绘画的比例从15世纪20年代的5%上升到16世纪20年代的约20%,但宗教题材的艺术品一直占绝对优势。

——彼得伯克《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与社会》

材料四文艺复兴中人们重视人的价值、重视现世的生活以及反对“权威”的精神,都在当时人中间唤起了对于天主教会及其神学的怀疑及反感。……文艺复兴运动培养了大批人才。这些人中有的被称为基督教人文主义者、人文主义泰斗,有的被誉为宗教改革的先驱,他们在各自不同的领域对宗教改革运动的发生和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林涛《浅议文艺复兴对宗教改革的影响》


(1)据材料一,指出中世纪欧洲人的精神世界处于一种怎样的状态?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文艺复兴时期艺术辉煌的社会前提。
(2)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品有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时“宗教题材的艺术品”在立意上有何新变化。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天主教会及其神学”遭到“怀疑及反感”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宗教在这一时期的社会转型中的历史作用的变化。
4 . 爱国主义是个历史范畴,它的具体内容和特点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是一个外侵内腐、多灾多难的屈辱时代,也是爱国主义思想喷涌激发、大放异彩的光辉时代。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外国侵略者对中国发动过5次大的侵略战争,虽然每次都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但每次都表现了中国人民的勇敢抗暴精神,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屈服过。这样的格局决定了中国要战胜自己的对手,不但要与他们进行面对面的勇敢拼搏,而且要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的长处。在鸦片战争中,林则徐的爱国思想还是与忠君联系在一起的。随着民权观念的传播,从19世纪七八十年代王韬、郑观应等发出通下情、开议院的议论开始,到戊戌时期发展成声势浩大的要求“伸民权”的变法运动,从1900年孙中山惠州起义,一直到1911年武昌起义,中国资产阶级在挽救民族命运的斗争中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英雄行为,并不比欧洲资产阶级逊色。

——摘编自陈旭麓《中国近代史上的爱国主义》

材料二   第二章大地之子——李四光努力向学,蔚为国用;艰难回国路,满腔报国情;甩掉“贫油国”的帽子……

第四章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动荡流离的童年;两次重大的选择;安江农校来了一位大学生;禾下乘凉梦成真

第五章两弹元勋——邓稼先少年立伟志;西南联大物理系;娃娃博士;青春热血挥洒戈壁……

第八章中国申奥的见证人——何振梁不卑不亢,为国家尊严而斗争;有礼有节,级横世界体坛;追梦奥运……

——摘编自刘世英《10位功勋人物的奇迹背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李知识,概括近代中国爱国主义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爱国主义的表现及其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文明是在继承与创新中累积发展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不能领会古希腊人的精神和气质的话,是绝对无法理解其建筑和美术的精义所在的; 而如果不了解古希腊的历史渊源和社会结构的话,也不可能准确把握其人民的心理状态和审美趣 味。……编年史、风俗史和艺术史,其实都是互为表里的统一发展运动进程中的一部分,是同一块 钻石的不同外切面。所以,如果仅仅将它们各自孤立起来个别研究,就会犯管中窥豹疏失,不能将 真实加以全面客观的还原。

——宇文鸿吟、何崴《欧罗巴的苍穹下:西方古建筑文化艺术之旅》

材料二   古代罗马人一个很明显的品质就是务实,他们注重实用,而不喜欢想象,他们甚至直接就 拒绝想象。罗马人的这种品质给他们的文明打上了鲜明的烙印:罗马终其历史在科学理论上没有任 何重要的创造发现,被人认为是“略输文采”,但在实用工程技术领域,罗马却达到了在古代无人能 与之比肩的程度。说他们是古代最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他们当之无愧。

——郭长刚《失落的文明:古罗马》

材料三   文艺复兴是封建主义的中世纪欧洲和资本主义的近 代欧洲之间的一段过渡时期。它的含义为“复兴”、“再生”和“新生”,诗人和艺术家们重新高扬古希腊的现世主义和罗马的个人主义…… 然而文艺复 兴成为呼唤 新时代 到来的 旗 帜……文艺复兴于中古文化死亡的喧嚣之中孕育出希望的种子。

——据马克垚《世界文明史》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提炼作者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以雅典卫城为例,概括古希腊建筑的“精义所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万神殿的建筑特色来说明古罗马人“无人能与之比肩的实用工程技术。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文艺复兴的特点。结合图片所示大教堂建筑阐释该特点。
6 .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知所从矣。”

材料二:“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故曰,四民异显而同道。”“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

——《王阳明文集》

材料三:黄宗羲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儒家思想在汉代取得独尊地位的主要原因。
(2)有的学者认为王阳明是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家之一,请根据材料二中王阳明的主要思想主张论证这一观点,并分析其思想主张的社会影响。
(3)材料三反映了黄宗羲的思想具有怎样的时代特点?概括指出这种思想特点形成的原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中共早期建党史上,有“北李”与“南陈”之说,“北李”指李大钊,“南陈”指陈独秀,他们是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后最早的追求者,但由于思想禀赋与个人喜好的差异,二人的思想样态与信从之途存在一定的不同。就李大钊而论,因为有稍早接触马克思主义的经历以及重视理论实效性的特点,故能比较快地对十月革命有所反应,并能由此及彼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深入研究,从而迅速地完成了由革命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过程。反观陈独秀,对理论的态度迥乎有别,对此晚年的他曾有清楚的自省,称自己“自来立论,喜根据历史及现时之世变发展,而不喜空谈主义,更不喜引用前人之言以为立论之前提”。这种忌“空谈”的禀性既决定了陈独秀对马克思主义的反应相对迟滞,也影响到对马克思主义全面系统的把握,从而不但导致陈独秀对马克思主义的追求之路历时较长,也形塑了其马克思主义与资产阶级思想学说长时间交杂并存的思想样态。

——摘编自靳希光《“南陈北李”的协作与分野》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大钊和陈独秀追求马克思主义的相同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李大钊和陈独秀追求马克思主义的木同之处。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家政统于家长”的中国封建宗法制度下,不忠不孝是十恶之首。家长对子女不仅有主婚权,而且《大清律例》有关惩治“子孙违反教令”罪的条例中,已把处死权赋予封建家长了。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还有家族对“不贞”女子执行死刑的情况。家庭又把向国家交纳田税赋税以及服差役当作重要的责任,宗法制家庭成为维护封建国家的有力因素。随着一体化结构的强化,封建统治者也有意识地加强宗法制度。宋明以后,宗法制度的家族组织同构作用强化到这种地步,以至于在结构形态上也和国家社会组织一样由三个子系统组成。

——摘编自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一论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

材料二   直到晚清时期,传统的中国家庭同一个微型王国一样,家长拥有君主之权威,他有权实施家法并操纵家庭成员的生死大权。政府承认家庭的这种全能作用,而且不干涉家庭内部的父子、夫妻和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但是,随着外国学说和政治哲学的传入,许多研究西学的学者开始推行这样一些基本观念:家长的权利逻辑上隶属于国家,个人拥有不可剥夺的、不受家长控制的权利;男女作为国家的基本分子,是平等的。这些观点,动摇着家庭关系的根基,在年轻人中间广为流行。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中国家族制呈现出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家庭中家长地位受到冲击的原因。
9 . 儒家思想产生以后,在历史上经历了不断的改造、发展和演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本思想滥觞于殷商至西周。到了春秋,孔子提出了“仁”的学说,主张“为政以德”,孟子集西周以来民本思想的大成,提出了仁政学说,主张“民贵君轻”.此外,这一时期的儒家还提出了“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民事不可缓也”“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等民本思想。

——摘编自游唤民《先秦儒家民本思想论》

材料二   (董仲舒)把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装进阴阳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宰“天”,成为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他所强调的不是从道德伦理意义上探讨人格的完善,而是着重论证君臣父子、夫妻之间“三纲”论之不可移位…………但在政治学领域,他的大一统思想却有利于国家的巩固,而且适应于历史发展的潮流。

——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

材料三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熹

材料四   儒家学说中有下列名言警句:“民为邦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博施济众”“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养浩然之气”“舍生取义”“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赋敛”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民本思想的关注重点有哪些?分析这一时期民本思想发展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西汉经过董仲舒改造后儒家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其政治影响。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理学的核心思想。
(4)根据材料四说明儒家思想在当代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
2020-10-01更新 | 83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易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收心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这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辉煌时代。这个时代中国形成了自具特色的思想体系。这种思想体系出现的原因有几点:首先,秩序的变化使得过去天经地义、不言而喻的“知识”和“思想”不再拥有不言自明的权威性,重新建立思想与知识对于世界的有效解释,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其次,王室的衰微使过去独占的文化、思想与知识流入诸侯的领地,而诸侯国的长期稳定和富庶则逐渐生养了一批新的文化人,这些文化人在王朝格局中地位的上下移动,使他们的思想和知识处在变化之中;再次,“知识——思想”体系在不同职业的文化人中,有不同的侧重点,王官失守之后,文化人的分化则使“知识——思想"也在分化之中,并形成了不同的思想流派。

——摘编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材料二   贾谊是汉初儒家的代表人物,但他的思想呈现出明显的“驳杂"性特点,既有法家渊源,道家痕迹,也包含阴阳家的成分。此外,墨家思想以及在战国大显其道的纵横家思想等,贾谊也都有所汲取。但毋庸置疑,贾谊学术思想的本质属性还是归于儒家,与儒家思想一脉相承。

——摘编自汪高鑫《汉初儒学思想的“驳杂”性特征——以陆贾、贾谊为中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形成自具特色思想体系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贾谊思想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