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7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胡适曾称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的文艺复兴”,并反思和评论新文化运动是“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据此推断,在胡适看来,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A.文化转型B.学习西方C.弘扬传统D.思想解放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礼”实际上是一种等级制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专为贵族所有,即所谓“礼不下庶人”。到了春秋战国,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

——张海鹏等《中国近代通史》第五卷

材料二   到战国末土地买卖的频繁,促进了新兴地主的形成和发展。当然,当时地主土地来源并不仅限于购买,更多的还是来自于封建国家的赏赐。……贫富迅速分化使新兴的地主阶级取得了大量的土地,同时也获得了政治上的统治权。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三   春秋战国的法治思想主要是为了巩固君权,关于平民的政治权利,在战国的法令法规中,根本找不到任何影子。

——王利玲、李成生《春秋战国与古希腊的“法治”思想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先秦时期国家治理的制度体系发生的变化,并说明孔子对此所持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经济领域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现象出现的原因。
2020-12-02更新 | 401次组卷 | 15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春秋时期“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开始向社会下层扩散,下移于民间。这一现象
A.促进了官僚政治的产生B.加速分封制的解体
C.催生了新兴阶层的出现D.推动了文化的活跃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材料二   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1)依据材料一,指出孟子提出的政治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学在当时的地位。
(2)材料二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主张?你认为董仲舒的主张对我国后世有什么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他们努力把民众对民主政治的认识,从民主共和层面的表层引入民主政治的内核——独立、自主、平等、自由的社会政治理想”,“经过他们几年的倡导,对广大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的提高有很大帮助。”“他们”包括(  )
①陈独秀②蔡元培③孙中山④胡适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2020-11-26更新 | 103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南充市白塔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现代化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历史学家认为,欧洲近代早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技革命与启蒙运动极大地促进了精神层面的现代化进程。这四场运动的共同之处是(     
A.促使人类自立、自觉、自信意识的形成   B.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枷锁
C.使宗教宽容主张被广泛接受                    D.确保了代议制的逐步建立
2020-11-25更新 | 163次组卷 | 66卷引用:2013-2014学年四川省双流县棠湖中学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卷
7 . 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诸家的学术,当分两方面观之……其中最有关系的,要推儒、墨、道、法四家。大抵儒家是想先恢复小康之治的,所以以尧、舜、禹三代为法。道家则主张径复大同之治。法家可分法、术两方面。墨家舍周而法夏。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   孟子说:“人无有不善。”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

材料三   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向汉武帝陈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董仲舒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武帝完全采纳了他的建议。

——摘编自李奎良《董仲舒关于社会制度设计的贡献》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四家为“救世”提出的治国主张。
(2)材料二体现了孟子对人性问题怎样的看法?孟子是怎样发展孔子“仁”的思想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主张及其产生的影响。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三期文化开放大融合
具体内容发生时间标志性事件功能区分
第一期佛释道三教合一西汉末年至宋明时期儒家中的理学、心学和佛教中的禅宗、天台宗诞生以儒治世、以佛修心、以道养身
第二期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马克思主义的对接与融合鸦片战争以来至今从洋务运动到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马克思主义主要在政治领域、西方文化主要在经济领域、中国传统文化主要在社会生活领域发挥作用
第三期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的中华文明、西方文明、世界其他文明(包括伊斯兰文明)之间的深度交流与融合当代至21世纪中叶乃至21世纪末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体系、“一带一路”、亚投行、新型全球化理论诞生中华文明将会以平等主义、开放包容、创新和谐等价值观在西方文明与伊斯兰文明冲突中发挥调解功能。从而使中华文明走上引领新型全球化的舞台

——据贾文山等《跨文明交流、对话式文明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根据材料,围绕“文化融合”这一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考古发现了不少西汉纸,如西汉初期的甘肃放马滩纸、西汉中期的陕西灞桥纸和甘肃悬泉纸等。《后汉书》则记载东汉蔡伦“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蔡伦改进造纸术不可信B.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西汉
C.纸是西汉主要书写材料D.造纸术应是由西向东传播
2020-11-21更新 | 385次组卷 | 53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浙江省绍兴市诸暨中学(平行班)2018-2019学年高一(下)期中历史试卷
10 . 根据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判断下列四个选项中属于“史料实证”的是
核心素养内涵
唯物史观通过唯物史观对所认识的史事全面客观进行考察
时空观念将所认识的史事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史料实证依据可靠的史料作为证据对史事进行推理和论证
历史解释所有历史叙述本质上都是对一种过去事情的解释
家国情怀任何历史阐释都蕴含一定的价值判断和人文情怀
A.北宋时期平民毕昇最早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B.《金史》中提到“火炮”,说明火药应用于战争
C.“四大发明”是古代中国对人类文化的重大贡献
D.指南针传入西方,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2020-11-21更新 | 714次组卷 | 25卷引用: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