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材料二 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
材料三 宣圣谕。圣谕曰:“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能遵守的便是好人。有一件不曾遵守便是恶人。愿我一族长幼会集祠(堂)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皆作好人,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民,贻子孙无穷福泽。
——明《虎墩崔氏族谱·族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       治主张。
(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
(3)儒家的伦理思想深刻影响中国社会。据材料三,指出明代统治者与民众对儒家伦理所持的态度及其各自的做法。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儒家伦理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
2019-01-30更新 | 3081次组卷 | 33卷引用: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江苏卷)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2 . 儒、法两学派思想是古代中国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①今人之性,固无礼义,故强学而求有之也;②性不知礼义,故思虑而求知之也。然则性而已(如果只有本性),则人无礼义,不知礼义。③人无礼义则乱,不知礼义则悖。

——《荀子》

材料二   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呵斥)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后恐惧,变其节,易其行矣。故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严刑者,民固骄于爱,听于威矣……①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②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③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韩非子》


(1)根据材料一,归纳荀子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政治背景。
(2)根据材料二,归纳韩非子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对秦朝施政的影响。
【读史指导】

材料主旨
材料一:介绍了荀子的基本主张。
材料二:指出了韩非子的基本主张。
信息解读
材料一:①说明了人的本性之中是没有礼义观念的;②认为人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礼义观念;③体现了礼义可以规范人的行为。
材料二:①说明了韩非子主张厚赏;②体现其严厉刑罚的主张;③体现韩非子主张要实行统一的法令。
历史结论荀子和韩非子都注重外在的礼仪和法律对人的行为规范的作用,这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维护封建统治。

2019-06-15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教版必修三高二上册预习卷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朱子语类》

材料二“先生(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外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云:‘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如此知一切可见不可见的事物,都在心中,便知心量之广大无边,放之则弥六合,退之则藏于密。”

——《传习录》

材料三“心学”是一种高扬“心”亦即人的主体性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作为理学家,王阳明与朱熹同样以建立伦理学主体性的本体论为目标,同样鼓吹“明天理去人欲”。然而,朱子与王阳明的思维走向却大不一样:程朱以“理”为本体,充分肯定“理”的客观性和人理性认识客观的“理”的可能性。但是,“理”哲学更多地突出了超感性现实的先验规范,而没有给人以应有的地位。对于它来说,人是受外部的天理或自身的人欲支配的客体,而不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的主体。而“心”哲学则以心为主体,从而导出了人的主体性这一主调。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朱熹的主要观点。

(2)依据材料二,概括王阳明的主要观点。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理学与王阳明心学的异同。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中国古代文学表达的主流形式经过了以下变迁: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下列对不同时期文学主流形式变迁特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多元兼容、雅俗共赏B.体现了时代的发展
C.逐渐平民化D.文学形式由落后到先进
2020-11-20更新 | 304次组卷 | 58卷引用:2012-2013学年福建省泉州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在哲学方面突破了五代以来沉闷墨守的局面,伴随通经致用,讲求义理以及疑古思潮的兴起,出现了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为代表的理学等诸多流派。……宋儒诸子融汇各家,援佛入儒,建构成新儒学体系,不仅升华了抽象思辨,而且高扬士人刚健挺拔的道德理性和节操意识。

——杨迪《如梦如幻的大宋王朝》

材料二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英国)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三   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市民的富裕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

——詹子庆编《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四   文学则文章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艺术方面,……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音乐方面,……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

——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思想特征。
(2)据材料二,概括作者关于宋代科技发展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3)据材料三、四,分别概括宋朝“市民社会”和文化发展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根本原因。结合课本所学,概括宋朝分别在书法、绘画、文学与戏剧领域取得哪些成就。
6 . 1687年,牛顿出版了________一书,提出了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________定律等。他把地球上的物体的运动和天体运动概括到同一个理论之中,形成了________体系。
2019-06-15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教版必修三高二上册预习卷第11、12课 物理学的重大进展与进化论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致力于科学传播,促进了中国社会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尽管“师夷长技”的主张遭到强烈反对,但统治者①面对接踵而来、一次比一次严重的内忧外患,为生存还是不得不实践这一主张。②首先从军事利器的引进仿制逐渐推广深入到全面学习西方机器大工业所需的科学技术学理的层次和阶段。为了对抗顽固派在基本理论问题上的挑战,终于结晶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高度概括的理论模式。

——雷颐《取静集》

材料二 ①泰西之强,不在军兵炮械之末,而在其士人之学、新法之书……其开智学而穷物理也,穷物理而知化也……今穷物理之本,制电、制雨、制冰、制水、制火,皆可以人代天工,是操造化之权也。操造化之权者,宜其无于敌也。

②夫中国今日不变法日新不可,稍变而不尽变不可,尽变而不兴农、工、商、矿之学不可,②欲开农、工、商、矿之学,非令士人通物理不可。

——摘自康有为《日本书目志》


(1)根据材料一,指出洋务派学习西方科技有何变化。直接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对科技与变法关系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持这种观点的原因。
【读史指导】

材料主旨
材料一:介绍了“师夷长技”主张在中国的发展进程。
材料二:引用康有为的言论来阐明为什么要在中国实行变法维新。
信息解读
材料一:①指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现状和民族危机加深的现实;②说明了中国学习西方科技由局部逐渐走向全面。
材料二:①说明了西方强盛的原因不在于军事技术,而是在于制度文化;②把变法维新与学习西方科技结合起来。
历史结论近代以来,伴随民族危机,国人学习西方科技不断走向深入,目的在于挽救民族危机,为变法提供舆论支持。

2019-06-15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教版必修三高二上册预习卷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8 . 顾炎武认为“亡天下”是指整个民族的沦亡,保卫国家民族,天下人都有责任。后人在传习和引用时,把这句话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019-06-15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教版必修三高二上册预习卷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9 . “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顾炎武中此成一代大学者,开一代新学风,其思想脉络清晰可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顾炎武《日知录·廉耻》
材料二 夫子所以教人者,无非以立天下之人伦。……是故有人伦,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
——顾炎武《亭林文集·华阴王氏宗祠记》
材料三 理学之名,自宁人始有之。……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不谓不知本矣。
——顾炎武《亭林文集·与施愚山书》
请回答:
(1)顾炎武以拯救时代为己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顾炎武该思想产生的政治背景。
(2)顾炎武以社会教化做为拯救时代的重要途径。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天下昌明的社会表象,并概括社会教化的功能。
(3)顾炎武以儒学作为社会教化的资源。依据材料三,指出顾炎武对儒学进行了怎样的取舍?并说明其理由。
(4)在中国历史上,顾炎武以怎样的学风和时代责任感响着时人及后世?
10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雪莱《西风颂》


材料二 我的作品有它的地理,有它的谱系和它的家族,它的场所和它的特产,它的人物和它的事件,正如法国有它的盾徽,有它的贵族和平民,有它的手艺者和农民,有它的政治家和花花公子,有它的军队一样,总之,有它的整个社会!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序言》


材料三 爱斯特拉冈:咱们走吧。
弗拉季米尔:咱们不能。
爱斯特拉冈:为什么不能?
弗拉季米尔:咱们在等待戈多。

——贝克特《等待戈多》


请回答:
(1)材料一作品的特征是怎样的?这种风格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风格有何不同?
(3)概括材料三作品的艺术流派?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如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