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6 道试题
1 . 阅读《思想家的出生地分布及历史地位》表,完成下列要求。
时期思想家及出生地历史地位或主张
春秋孔子(鲁国人,今山东)儒家创始人,“至圣先师”
战国孟子(邹国人,今山东)“亚圣”
西汉董仲舒(广川,今河北)“汉代孔子”
唐代韩愈(河南河阳)古文运动先驱,开理学之先声
南宋朱熹(福建尤溪)理学集大成者
明朝中期王阳明(浙江余姚)心学集大成者
明清之际李贽(福建泉州)早期启蒙思想家
顾炎武(江苏昆山)
据表中信息,指出一个有关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简要说明。(要求:写明趋势,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2 . 论及汉武帝崇儒的目的,吕思勉先生说:“世谓武帝之崇儒,乃所以便专制,非也……后世儒家之尊君抑臣,岂汉武所能逆睹哉?……崇儒乃当时自然之趋势。”吕思勉意在说明
A.儒学吸收了道家顺其自然的思想B.儒学适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需要
C.汉武帝具有超越时代的政治眼光D.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的政治需要
2020-09-05更新 | 509次组卷 | 25卷引用:内蒙古赤峰市第二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如图是汉字“丁”的演变图,对“丁”的演变过程解读合理的是
A.反映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B.体现了印刷技术的进步
C.衍生出个性化的书法艺术D.总体的趋势是由繁到简
2020-08-01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赤峰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李贽在《史纲评要》中说:“(李斯建议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下列对此信息的解读,与李贽本意相符的是
A.儒家思想并非万世不变之理B.统治者实施新政必须要坚决
C.政治统一必然要求思想统一D.专制集权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2020-02-02更新 | 140次组卷 | 50卷引用: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孔子有“苛政猛于虎”的评论;墨子怒斥“今王公大人”“至其国家之乱,社稷之危”;孟子则认定推翻暴君是正义行动;老子谴责“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韩非子则对“上下道揆,下无法守”的现实给予抨击。这反映了当时
A.文化融合的趋势增强B.政治环境的相对宽松
C.个人主体意识的觉醒D.礼法并施的思想涌现
6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善观水者,必观其澜。明末清初以下,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一些有识之士,勇立潮头,审时度势,引领时代。下列代表人物的言论所体现的思想作为时代精神,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代表人物
生活年代
言论
顾炎武
1613-1682
文之不可绝于天地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日知录》
魏源
1794-1857
广东互市二百年,始则奇技淫巧受之,继则邪教毒烟受之,独于行军利器则不一师其长技,是但肯受害不肯受害也。——《海国图志》
陈独秀
1879-1942
本志主旨,固不丰批评时政,青年修养,亦不丰讨论政治,然有关国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新青年》3卷5号《答顾克刚》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三位代表人物言论分别反映的社会问题及主张。
(2)根据材料,联系明清以来历史发展的趋势,简析有识之士引领时代的原因。
2019-01-30更新 | 1716次组卷 | 26卷引用: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魏晋时期,热衷于探讨有无、本末等观念范畴的玄学思潮盛行一时,认为社会人伦秩序原本出于自然。西晋向秀即提出人之欲求“皆生于自然”,同时又主张“当节之以礼”。这一思潮
A.是儒道相互调和的产物
B.否定了传统的名教秩序
C.反映了三教合一的趋势
D.推动文学艺术走向世俗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8 . “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2019-01-30更新 | 3096次组卷 | 122卷引用: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乌丹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在春秋初期,“子”作为一种尊称,一般用于大夫之间,只有居高位、德高望重的人才有资格被称为子。到后来,卿大夫皆称子,渐渐也被一般人用来称呼受尊敬的学者,如孔子、老子、庄子。这反映出当时
A.等级体系日益松散
B.人际交往趋向平等
C.士人地位逐渐提高
D.王权衰微趋势明显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